如何打造人才需要的城市

2022-06-06 20:15杨守彬
中国商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痛点政策人才

杨守彬

每个城市都需要人才,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被人才需要。所以,我们要打造被人才需要的城市,而不是需要人才的城市。

抢人大战——城市升级的序幕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人才培养上升为立国战略,力争在科技、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全球人才霸主”。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涌起,人才成为各国国力竞争的重要法宝。

“人才+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心

过去几年,通过对全球主要科创型国家和区域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地方之所以会成为科技创业的洼地和价值高地,主要是因为这里聚集了两大核心要素:人才+资本。例如硅谷是来源于斯坦福的人才加上沙丘路的资本,以色列则是来自于类似以色列理工以及以色列广泛的创业投资和政府引导基金。

在当今疫情的考验之下,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得以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凸显出对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出国留学人才的广泛吸引力。因此,从全球来看,人才是任何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目前也已到了招引人才的重要窗口期。

二三线城市迎来吸引人才的黄金十年

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而“人才”红利才刚刚开始,未来十年是中国二三线城市招引高端人才的黄金时期。北上广深是令人憧憬的城市,在这些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有着整个国家最完备的资源。但在这里,焦虑也成了人们的标签,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前往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原因或许正如人们所说,“北上广深容不下肉身,四五线城市放不下灵魂”,未来二三线城市才是很多人才的最佳选择。

数智新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是主战场

现如今已经进入数智新经济时代,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等一系的技术塑造了全新的时代,简单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没有竞争力,比拼的是上述领域内的硬科技人才的硬碰硬。经济发展模式也从过去的有限供给时代进化到了无限供给时代,过去主要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现今,技术、数据和人才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技术人才、数据人才等高端人才是决定未来城市的科创力量,因此,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当中,智慧发展将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着大数据、数智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内的人才厚度,决定了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产业发展——四链合一,人才第一

“四链合一”发展产业。毫无疑问,人才链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人才链这个“1”,技术链、资本链、产业链则为“0”。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源。从乔布斯到扎克伯格,从马斯克到贝佐斯,全球商业巨头都极端重视超A级人才。在他们的理念里,一个卓越工程师的价值超越普通工程师10万倍,一个优秀人才抵得过50个平庸人才。在招引人才这项工作上,无论是对一家企业还是对一座城市来说,数量无法抹平质量的差距。所以,从产业发展来看,也必须要加快高端人才的招引力度和精细程度。

留人大招——城市角逐的锦囊

然而,人才为什么会来?凭什么长久地留下来?这要考验城市领导者的逆向思维能力。如何从需要人才的城市,到被人才需要的城市,其转变的核心是“从满足需求侧痛点出发,精准制定供给侧创新”,通过人才招引系统,源源不断地导入人才,根深蒂固地留住人才,务实创新地应用人才。

人才的“需求痛点”,是城市招才的“政策锚点”

每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截然不同,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千差万别。例如研发型、技术型、金融型、资本型等等;每座城市、每家企业对于每个领域每个类型人才的痛点需求也不尽相同。

从需求侧来看,不同类型的人才对政策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从人才痛点需求侧出发,系统地创新人才招引的供给侧系统。通过一系列对人才痛点的分析,瞄准人才需要什么,创造被人才需要的城市,而不是需要人才的城市。同时,无论招引什么样的人才,从企业角度而言也好,从城市来讲也罢,个人概括下来无非是存在感、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比给予什么,都更能带来迸发力、反馈力和创造力。从需求侧出发,不只要看我们的城市有什么,我们的企业有什么,更要洞察人才的需求。

出台政策“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根据需求推出人才政策,政策不在于多而在于“少”。现在有很多城市,甚至政策奖补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这是件悲哀的事情。一家企业天天安排人研究政策,这一定不是好企业,从政策奖补方面着手研究越多的企业,也一定不是优秀企业。很多城市推出的人才、创业政策多如牛毛,我反而认为其实要少而精,这些政策要么是第一个提出来的,要么是唯一一个做到的,要么干脆就别推出。土豆拉一车不如夜明珠一颗,如此兑现落实才更有力。

出台“100”个政策,不如兑现“1”个政策

政策的快速兑现对企业对人才都有巨大的感召力。出台100个政策不落实不如兑现好1个政策。以芜湖为例,春光里在芜湖设立区域总部,从启动设立到今天历经9个月时间,从推出“畅聊早餐会”到实施“1%工作法”,从人民城市建设到“创业芜忧”之城打造,从“紫云英人才计划”到“共读计划”等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迭代,显示出了芜湖“领导有思想,干部有力量,产业有方向,城市是寶藏”的发展氛围。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座城市发生的剧烈变化,这在投资圈已经形成一种芜湖现象,大家都在争先恐后来芜湖落地扎根。很多城市没有这么实实在在的兑现方式,不仅奖励人才,还奖励招引人才的人;不仅奖励住房,还奖励高端人才入股资金,这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是全国首例。我认为这样的兑现力度,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城市要打造宽阔的舞台、包容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成就人才,让人才集聚城市,在城市中发光发热。只有打造好人才聚集广、创新活力强的人才高地,才能创造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69CC1333-7529-403B-A846-C8E9968F7CF8

猜你喜欢
痛点政策人才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尾巴帖
Southern_Weekly_1928_2021_02_04_p28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藏在“抱怨”背后的商机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