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运用策略

2022-06-06 00:29吕航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句式读写结合文言文

吕航

读写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小学文言文教学属于起步阶段,受文言文自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读写结合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学好文本。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凝练、省略,在行文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需要理解和补充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写、扩写、续写等读写结合训练。

一是在细节缺失处补写。文言文的语句,经常省略故事发生的环境,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细节描写。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故事类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讲一讲课文故事。为了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有必要对缺失的关键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并加以补充。如教学《司马光》,全文仅用30字就完成了故事的讲述,足见语言的凝练,词句间都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寻找词句间被省略的对象,再根据讲故事的需要,选择必须加以补充才能体现故事完整性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写。以“光持石击瓮”一句为例,这是最能体现司马光过人之处的举动。但是,司马光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如何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的,怎样找到合适的石头的,如何用石头砸破大瓮的……学生补写这些内容,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了。

二是在情节脱节处扩写。与文言文的凝练相匹配的是行文的跳跃性,这种表达特点会造成故事情节冲突性不强,显得不够连贯,甚至不怎么通顺。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选择故事情节的脱节处进行扩写,满足学生追逐故事情节的心理。如教学《杨氏之子》,文中的孔君平拜访杨氏时杨氏不在家,按说他就应该离开,但孔君平没有离去的意思反而“呼儿出”。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孔君平的身份。因为杨氏子出来后,孔君平并没有说出“呼儿出”是为了什么,反而在杨氏子“为设果”后暗中对杨氏子进行了考验。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在情节上有扩充的必要,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孔君平是为什么而来(想看看被外界传闻的杨氏子“甚聪慧”到底怎么样),孔君平故意选择杨氏不在家的时间来,就是想考考这个小家伙的,所以才有主人不在家“乃呼儿出”这样不寻常的举动。在这样的情节扩充中,孔君平在杨氏家中的一切表现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此外,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或者有改动,或者是节选的,这样在结尾时有戛然而止的情形出现,留下了种种悬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对小学生来说,是语言学习的典范,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因此,学生阅读文言文,在积累文言词句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把这些情感体验以批注或笔记的方式加以呈现,就是在与文本、作者、编者等进行多元对话。

一是在感悟中进行多角度对话。学生阅读文言文,可以选择文本中的某一个问题,透过语言文字去思考和想象,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想、启示、收获、质疑等角度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如教学《书戴嵩画牛》,课文最后的结论是“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对于这样的结论,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不同理解。有的学生从经验的重要性出发,认同作者的观点:古语中包含的就是前人在无数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的学生从注释的角度看,认为“耕当问奴”有一定的欠缺,“奴”只是个体的经验,不能代表全部的“耕”的技术;有的学生懂得了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生活中的经验,这样才不会显得浅薄。学生多角度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体现的是开阔的视野,值得肯定。

二是在互动中进行多角色对话。学习文言文课文,学生可以以读者的角色进入对话中,参与对话的角色还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等。这些角色之间可以就文本的内容、表达方法等互相对话;这种进入角色的对话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适合体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教学《两小儿辩日》,课文中的两小儿对太阳与地面距离远近的争论不分高下,了解情况的孔子听了争辩后也拿不定主意,作者也没有给出最后的结果,可见这些角色在围绕这一问题的对话中谁都没有胜出。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者的角色与其他角色进行对话,告诉他们正确的结论,设计“让我来告诉你”进行习作表达训练,对两小儿提出的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让“孔子不能决”的问题得以解决。

学生仿写文言文,不仅要学其形,得其法,更要传其神。这样的仿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又能增加学生习作的文化底蕴,属于更高水平的读写结合。

一是在句子仿写中精练语言。文言文的句子作为表情达意的基础单位,凝练、含蓄的特点决定其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带来这种丰富内涵的重要手段是那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气势恢宏的排比、韵律十足的节奏,还有那些表达形式独特的句式。对于适合学生学习运用的句式,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句式结构或表达方法,弄清楚这一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如教学《杨氏之子》,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和杨氏子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个句子中都是以对方的姓作为打趣的对象,这就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谐音双关法,让学生互相以对方的姓模仿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记录下来。

二是在方法内化中涵养文化。课文中的文言文虽然简短,但是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要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写出具有文化韵味的语句。如教学《伯牙鼓琴》,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而且后面出现的“志在流水”句式是相同的,可见这一句式在文本中很重要,其中蕴含的就是知音文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弄清楚句子前一部分写伯牙琴技高超,琴声中能够体现自己的志向;后一部分写钟子期对琴声的赞美和从琴声中获得的艺术形象、真切感受。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志在流水”一句表达的知音内涵。最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仿写伯牙的琴声。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开展读写结合活动,不仅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以死记硬背进行机械积累的局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

猜你喜欢
句式读写结合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