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跨专业考生的培养机制研究

2022-06-06 09:14尹常永郭朋伟
关键词:专业学位跨学科硕士

尹常永,郭朋伟,任 娜

(沈阳工程学院 信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专业学位跨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及原因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正在从重点培养学术型硕士逐步向平衡培养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转变[1]。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使其可以在校园学习期间提前积累实际工作经验[2]。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高效地融入实际工作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的稳步快速发展。

然而,在现阶段的科研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跨专业考生,即本科所学专业与专业学位硕士所选专业不同的现象。例如沈阳工程学院2014~2020 年电力学院招生的非电力专业考生占比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力学院自2014 年硕士招生以来,跨专业考生无论在数量和比例上都占有很高的比重,类似的现象在其他硕士专业的招生中同样存在。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国家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一个各专业不断平衡的演进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某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和硕士期间不同专业人才需求量不统一的现象,因此导致了跨学科现象的出现。其次,由于学生个人对社会上企业用人需求的理解和个人价值的不断变化,其学习兴趣也可能会发生转变。例如一个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的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发现电力专业更加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因此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电力专业进一步深造。另外,基于国外人才培养过程的经验来看[3],跨专业考生会基于各种外部原因不断增加,我国也不例外,例如由于考生报考相关专业以后的专业调剂等原因也会产生一部分跨学科考生。最后,国家从教育政策的角度也给学生提供了跨专业学习的机会,如双学位的设置,旨在彻底激发人才的潜力,同时培养能够处理交叉学科问题的高端人才。

图1 非电力专业考生所占招生人数比例

综上所述,跨学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科学地处理好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不仅可以根据供需平衡调整我国人才结构,动态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还可以培养交叉学科的尖端人才。因此,如何合理制定跨学科培养计划,科学地培养跨学科人才,使跨专业考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后续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习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问题也是交叉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更是关系国家人才储备及学生个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步骤[4]。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跨专业考生人才培养中的总体作用

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务处等相关教学单位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主体,总体教学框架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跨专业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相关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清晰,这些问题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困难,学生学得困难。针对该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改进。

(1)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对基础课的安排要循序渐进,选修课的设立要更加全面,尤其注重先行课的科学设定。基础课的安排必须按部就班由浅入深,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必须遵循的学习规律。选修课可以针对跨专业考生相关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适当拓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相关课程,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当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安排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先行课的重要程度,科学地设置课程顺序。先行课是指学习某门课程之前首先应该学习的具有铺垫作用的相关课程,先行课程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包括补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及修习方式,如表1 所示。在先行课的设定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所以先行课的设置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依据而不能只依靠经验。鉴于机器学习的相关模型可以通过训练数据集给出规律性的结果,因此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为训练数据集,借助机器学习领域中的相关模型和算法科学地制定先行课,从而针对跨学科考生提高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当然该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跨学科先行课的制定。

表1 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硕士学位课程设置

(2)针对跨学科考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问题,可以在教材中补充相关知识点的示例和介绍。在专业学位硕士相关教材的编写中,不能以默认跨专业考生已经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而应充分了解他们之前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支撑当前课程的学习,如果不能,则应以简洁概念和示例的形式对基础知识优先进行相应讲解,使学生能够把握当前知识点的精髓,从而缓解甚至解决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时,不能教条式地依据以往的大纲做试卷分析,而应该允许教师结合本学期的实际教学情况,写出对大纲存在问题的体会心得,汇总意见及时反馈并修改大纲中的不足之处。

三、全面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导师的设置及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指导能力、把握学科方向和学生心理的能力,都关系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1)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教学的效果,对于那些教授跨专业录取的专业学位硕士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首先,他们应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包括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能力,以补足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欠缺,以及关联跨专业跨领域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授课质量,让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技巧。专业学位硕士较学术型硕士更注重动手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引入一些案例教学,从实际案例出发剖析知识点的关键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案例选择同时应具有跨学科关联性,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潜力[5]。另外,案例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上文所述,考生跨专业考取研究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兴趣所在,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从而更好地开发其学习潜力。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跨专业考生考入专业硕士后,由于学科跨度大,知识领域差异巨大,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虽然只是一时的,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从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导员、心理辅导老师都必须高度重视类似问题,意识到心理问题所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并且通过调研制定相关计划,专门培训各个层级的老师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开导,提高学习信心和兴趣。心理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绝不能因为和教学内容无关而忽视其存在。如有必要,可以适当增设相关心理课程,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相关教师可以旁听,制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氛围[6]。在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忽视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关注,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均承受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教师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相关部门领导可适当加以开导和暗示。同时重视工会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工会应多开展有利于教师身心的活动,尤其要注意活动时间的安排。要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而不能擅作主张,如果很多教师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反而会对该部分教师的心理产生副作用,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

(3)作业的布置要科学合理。前文已经提到,跨学科考生的特点是相关基础知识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课上讲授之外,通过作业来巩固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跨专业学生来说,作业的布置不仅要针对大纲中的知识点,同时要兼顾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然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作业量既要适当又要有代表性,能够起到复习大纲知识点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双重作用。这就要求老师用心设计作业内容,不能敷衍了事。在该过程中经验起了很大作用,教师之间应该互相研究讨论作业布置的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求作业的布置能够及时帮助跨学科考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4)深化双导师制。考虑到培养应用型跨专业考生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企业,因此采用校内老师理论教学,企业老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有效的,对于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校内老师注重理论教学,讲授大纲知识并补漏基础知识,实践阶段由企业老师带领学生从企业工作角度做一些实际的项目,使学生所学能够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这一点对跨专业升学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7]。它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又能增加工作经验,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实际工作中。在深化双导师制的过程中,校内教师应该适当参与企业导师的实践环节,并逐步减少企业导师在课时中的权重,最终逐步实现校内老师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授课,而企业教师的作用仅在于与校内老师交流,使校内老师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进展,以促进校内老师改进相关实践课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学生角度来看,要加强对自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师的指导。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如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重视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其中不乏高效的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又因人而异,对于跨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累积信心,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高效学习状态。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要通过相关的课堂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律性,避免玩物丧志。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作息规律,形成劳逸结合的高效学习习惯。对于跨专业学生来说,如何能够养成随时补学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一方面需要老师在课上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补足自己知识点上的欠缺,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五、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

从外部环境来看,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实习活动所需的环境要素。

(1)学校要科学地安排学生参与实习。实习与实践有所区别,实习不光在内容上更接近实际,在工作环境上也更贴近实际,这也是实习在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校内经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后,必须通过实习以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对于跨专业学生来说,实习能够快速检验知识漏洞,从而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加以查缺补漏,使学生通过实习提前融入未来的工作中。并且,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具体工作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就业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习内容的设定要根据毕业设计要求来制定,并且需要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相关联,从而形成一整套连贯的知识流程和知识体系,使跨学科学生完整地实现上述过程。在此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报告,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坚持对学生学习方向的把握。

(2)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必须有一个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学校首先需要保证学生的上课环境,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尤其是与实践课程相关的实验器械、实验条件必须满足。同时要保证学生的自习环境,某些学校的招生超出了其所能容纳的最大容量,导致自习室图书馆座位紧缺,无形中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3)积极组织专家讲座。在跨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由于相关基础知识的不足和对相关领域的生疏,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没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邀请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来校讲座,使学生适当了解行业相关的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方法,激发跨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业或企业专家对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更加透彻,一次成功的讲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总体来说,外部环境的调节主要依靠学校的运作,相关部门应认真考量,从本校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跨学科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要求,这是跨学科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跨学科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