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生命观思想管窥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2022-06-08 13:20熊转
成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生命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从生命角度透视,生命教育着力点应该首先放在对人的生存、尊严和价值的满足上,其目的应该是帮助生命健康发展并实现生命价值和最终的生命超越,从生命意识、生命态度、生命价值三个角度可见儒家生命观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应从儒家生命观的价值维度出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讨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儒家思想“仁”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儒家经典著作和人物为示范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以儒学为基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

关键词:儒家生命观 大学生 生命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只有一次,任何在人世间的生命皆以拥有存在与延续的条件为前提,一旦失去了生命借以存在的条件,自然生命将不复存在,其他生命也将或多或少受到限制,万事万物不复存在,大学生亦是如此。然而当前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困境和生命意义的虚无,伤害他人或者有违伦理的事情不断发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生命教育缺失的问题。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填鸭”教育体制等影响,今天的生命教育更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学生生命过程体验和生命价值塑造,总体上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儒家生命观中含有重要的生命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能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改善今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现状。

1 儒家生命观的相关内容

生命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四个基本方面,而新的生命观就是泛指现代人对人类生命的主体看法与客观态度。[1]在此观点基础上,儒家中的生命观就是指以孔子观点为主的先秦时期儒家生命学派对人类生命的总的客观看法与态度。

1.1 “贵生重死,畏天知命”的自然生命意识

“贵生重死,畏天知命”指以生命为贵,认为生命源于天地宇宙,人道与天道相通,人要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同时儒家把生和死看作一个整体,不单独谈生,为此,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认为生命既包含生也包含死,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而无法避免的,生与死是统一生命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重在从生的角度去看待死亡,由生知死,强调要看重人的死,要厚葬,要畏天命。曾子曾在《论语.学而》中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2]这一思想和墨子的“节葬”不同,强调对“死亡”和人之死后的关怀,告诉我们在人死时要通过礼仪习俗来谨慎对待他们,谨慎地办理丧事,在人死后也要按照风俗礼节不断地追忆祭奠祖先,岁而久之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道德风俗,同时这种道德风俗也归于淳朴厚道。这一思想观念在今天对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影响,清明节和重大节日就是最好的代表。在清明节这一天要扫墓、追忆祖先,在重大节日比如春节也要祭拜祖先以求来年家庭幸福、生活安康。

儒学生命观中“贵生重死,畏天知命”这种价值取向是由其“天命观”决定的。孔子对天命是持敬畏态度,提出“君子有三畏”,第一畏天命,第二畏大人,第三畏圣人之言。[3]儒家认为,生和死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我们的出生不是自己的选择,死亡也不是自己的选择。贵生指不辜负生命过程体验,重死指不轻视生命过程终极,但要想实现真正的终结又以无愧于生命过程为前提。

1.2 “乐生安死,修身悟道”的豁达生命态度

“乐生安死,修身悟道”指一方面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珍视现世,另一方面,安乐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不要害怕,但这种不畏惧死亡,是建立在完成了天命赋予的职责,能够尽人事。这就要人们建立独立的人格和操守,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尚道德和人生真谛。孟子的“人格修养论”认为这种修身悟道实则是对“心”的修养,因为人心易被私欲蒙蔽,所以要养心即恢复、保有“四端”之心。

修身悟道也就是通过对自身内在心灵的修炼,实现陶冶情操、品味现实人生、感悟人间世情,认知社会人心,最终目的是获得精神和人格上的升华,感悟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儒家非常重视和珍惜现在的生活,提倡通过尽可能的努力以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尽可能地努力履行好自身所负担的责任,以使自己在社会中安稳立足。在现代儒家思想看来,既然生命死亡始终是一个人的必然生命归宿,是人类不可以抵抗的自然规律,那么索性坦然地去面对,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1.3 “仁者不朽,超越生死”的生命价值追求

“仁者不朽,超越生死”指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化解人生死的冲突,用“三不朽”的观念来缓解对死亡的畏惧,实现人生命价值在死后的长存,强调要扬声立名、追寻天道、子孙血缘延续。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看来,看待生命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长度上,而忽略其宽度,儒家并不认同单单地守护肉体生命就是真正的热爱生命,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还体现在精神层面,人不应该为了活着而活着,应该在实现自己生命價值的基础上去追求精神的愉悦。

从对儒家生命观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生命观的终极意义即追寻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价值,寻求幸福的人生,作为中华历史上多个时期的主流思想,其本质上是一种教导人类如何做人做事的哲学,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思想。

2 从儒家生命观理解生命教育的价值维度

2.1 生命教育的自然维度:天人合一

生命教育不局限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同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热的关系问题。在儒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样强调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机统一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说法最早来自于八卦,即“天地人三才”,它以八卦中一个卦体的三条线段分别象征天、人,地。先秦儒学中,孔、孟、荀对“天人合一”类似思想有过论述,但未明确提出,直至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在《春秋繁露》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他认为人与天就应该是同构,同类的,在命运上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人的行为必定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遣告由此而来。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人和万物是天地所生,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伙伴朋友,从天人一气,万物同性出发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上,表明“天人合一”学说正式提出。[4]89961524-9724-4817-A617-4438A344C0ED

2.2 生命教育的社会维度:仁

生命教育要求关怀人的生命,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爱人、爱物,同情和珍爱天地之间的生命,这种珍爱不仅体现在自身生命上,还体现在对待其他人的生命上,这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完全吻合的,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其基本涵义为对待他人要尊重和友爱,主张人们能够关爱同类甚至是异类,不随意侮辱和践踏他们的生命,强调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万事万物讲究一种仁德,体现在爱自己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的约束,学会尊重以及肯定他人,这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生命价值的体现方式,也是一种对自然生命的超越。[5]

2.3 生命教育的自身维度:修身悟道

生命教育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追求,使受教育者塑造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心靈、健康的心态。儒家哲学是道德上的形而上学,重视在生命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实现,推崇个体对社会的道德责任。[6]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从字面而言,当生命与义利同时面临选择时,应该舍弃生命,毅然而然地选择义,看似是对生命的轻视,其实意在告诫世人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生命的维护,要学会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提升生命的境界。

3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3.1 以儒家思想“仁”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客观条件。当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仁”的价值观念。当前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带来了人类存在感上的虚无,价值感上的货币化,人与人关系上的淡漠化,这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利于进行健全的生命教育,更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历史向我们证明,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付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如此,而和谐环境下成长的高科技人才更可能拥有健全的生命观,更富有人文情怀,更懂得如何正确使用科技这把双刃剑造福民众。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以“仁”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协调”,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之道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相协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扬孔子所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以及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为促进人与人关系和谐提供精神内核,为最终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3.2 以儒家经典著作和人物为示范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

儒家生命观主要体现在经典著作中,可以通过经典阅读课程和心理辅导渗透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比如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强调,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只是说对一般人没有愧疚,甚至在内心里也应该有一个天神。[7]儒家是要在现实生命的历程当中来解决对天命的敬畏,对天的敬畏转变成人对自身所负有的神圣的使命感、责任的敬重。生命的责任是每个个体生命都具有的,居庙堂之高有庙堂之高的责任,普通百姓有普通百姓的生命责任,对天命的敬畏转化为对现实生命的责任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也是一种体验,不只是对生命的客观认识,也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赋予。因此大学生要主动学习相关内容,高校更要根据要求筛选相应读物,要求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进行阅读。同时心理辅导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整的重要手段,但当前的心理辅导是以西方心理学、生命哲学为主要内容的,多采用测试量表评估,机器检测,药物治疗等,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缺失,因此,可以在心理辅导中加入儒家生命观相关内容,通过讲述孔子等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事迹等潜移默化改变学生。

3.3 以儒学为基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

生命教育以全人健康教育为理念,以探究生命本质和丰盈人生为两个方向,以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为三大特性,以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和个人与宇宙为四个层次,最终在于塑造完整的、和谐的、社会的人格,使其对生命的感受、认知和体验达到超越性、创造性层次,因此,生命教育对于培养健全人格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培育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本质,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提升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8]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生命教育相通,承担了生命教育的部分功能,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内容传授的主要载体为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但这些课程总体上看还是缺少对生命本质和生命超越的探讨,因此将儒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能够进一步发挥其生命教育功能。

4 结语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可能其中关于生命的个别具体思想不能与现今物质文化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社会要求相符合,也有很多大学生不愿与儒家所提倡的思想保持一致,但本文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对于如今大学生来说,并不是力求为他们提供一套精准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而是希望他们在面对生命问题时,能够有一种积极的奋斗态度和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其教育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项目编号为202110219015。

参考文献:

[1][6] 李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

[2] 中华文化讲堂.论语[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

[3] 王青,王刚.贵生与舍生——先秦儒家生命观的文化解读[J].安徽理工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4]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5] 邓兰.孔子生命观对生命教育之启示[J].中国德育,2020

[7] 孙耀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认知与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

[8] 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的思与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

作者简介:

熊转:(2001.12—),汉族,河南许昌人,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89961524-9724-4817-A617-4438A344C0ED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