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6-08 18:05刘茵茵
成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人才培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重视的对象之一。职业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与普通高中相比,它更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面对当前社会改革和创新大环境,中职教育学校理应成为社会和国家所需的劳动力人才培养阵地。基于此,本文将视角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上,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所具有的典型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实施措施进行探索。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中职人才 探索实践

1 引言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是决定人才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基石,想要让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就业空间就必须接受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这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合时代性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院校要力争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基准,以先进思想和发展理论为指导,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技能和经验,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改进提升国内现有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达成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标准,把中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和育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2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分类

我国职业教育的基准是职业培养和技术培养的双重结合,其中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发展路径。中等职业院校要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在培养模式、教育目的和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结合本校特色提出适应性、深层次的内涵标准。

2.1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2.1.1 创新创造教育培养模式

创造符合院校、地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各中等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和实施的方向,始终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的办学宗旨是当前社会需求下所派生的一个新概念。中职院校的创新突破口更多的是注重实践,是对现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转型升级的应对之举,也是对传统中职教育中对实践要求过低的改变。时代进步和智能科技的快速更迭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质量难点,不仅要紧紧结合时代理念创造更为丰富多样的教育模式,也要摒弃掉原有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社会高素质劳动者,持续发挥我国人口红利的有效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1.2 明确职业教育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逐渐贴合教育的实质意义,即以培养国家所需人才为己任,强调实践对中学生未来就业的意义,把素质教育和操作能力结合起来,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就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说,学历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敲门砖,这也无形中给中等甚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产生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如若不进行改革,就很难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明确职业教育目的成为院校的当务之急。总结教学经验,结合本阶段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素质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教学,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更高的质量、更好的就业前景开拓中等职业教育水平。

2.1.3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成为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首要举措。职业教育面向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社会型人才,要充分发挥政府、院校、企业的联合用人机制,把选择权和高效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讓学生充分了解当前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和自己所具有的兴趣及潜力所在,积极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多元化培养模式。院校管理部门和教育者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诉求和想法为出发点,以培养多层次、高素质人才为落脚点,持续发挥中职院校特殊实践教学新活力。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了阶段性考验,学校要抓住改革机遇,迎接传统挑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学校和学生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和铺垫。

2.2 国内中职教育中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

2.2.1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方式即一种协议式的就业培养方式,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按照学生专业和岗位需求进行合约签订。一方面,学校要主动适应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企业要和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在选人用人方面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树立中职院校学生发展方向和学习动力。总之,这一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达成主观一致下的就业模式,通过这一路径,不仅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岗前培训压力,节约了训练成本,也对学校及学生来说是顺利保障就业率,满足未来发展的一条可实施出路,在良好的循环中真正实现双赢。

2.2.2 项目驱动式培养

“项目驱动式”培养方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项目合作为主的发展路径,依然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方式上一种创新。在具体的项目设置上,企业提供本单位所需的项目方案和技能操作场所,并指派员工前往院校学习先进理论和管理方法;而学校则要根据项目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和实操性教学训练,为企业提供项目所需的人才队伍保障,从而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但在具体落实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项目并不总是适用于校企合作,适用范围相对来说也没有“订单式”培养涉及更广,因此这类管理机制的使用要实事求是、符合双方需求才能有序进行。

2.2.3 工读交替式培养

“工读交替式”培养方式又称“三明治”人才培养,是建立在校企合作上的培养措施之一,集中在教育和工作两者的交替下进行,在时间安排上会随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而有不同。主要方式如下:一是双方交替进行,时间大约在半年至两年左右,二是“三明治”式,先接受一年的工作训练,再进行两年的课程教学,然后继续去往企业进行实习,确保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根据社会所需岗位发挥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在实操能力还是先进理论上都能得到较为可观的回报。此外,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相应报酬的同时,也能训练其在人际交往、技术操作、知识应用等方面取得长效提高,从而产生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高的竞争力。75FBAF70-C102-4D44-B541-49A8B914AFC1

2.2.4 现代学徒模式

“现代学徒模式”相较于其他学习型人才培养方式来说,更为注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此为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市场经济下行业和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培养成为与社会整体就业方向相一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培养模式。其具备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把提高就业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方向,促使学生学习就业所需的各类途径和方法;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把课外实训教学作为主要授课方式,按照企业所需安置各类基地建设。

3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

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来说,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总体方向,并建立在此基础上具体的院校特色培养计划,才能承担起中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新一代责任。首先就是要明确本校办学特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企业发展规模,以培养当地所需人才为首要教育计划,当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具有从众心理,并未把本校优势以创新性的手段表达出来,学生很难不成为工作“机器”,也导致了人才外流和人岗不匹配现象的出现。其次,注重文化产业,各地区无论是在历史渊源还是传统习俗上都具有或大或小的文化特色,学校方面可以以此为借鉴,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上完善本校条件,结合时代要求打造专属本地区甚至本校的特色教学理念。而很多时候,各院校很容易忽视这一方面的挖掘,对于市场需求不敏感,更多将训练放在“大众化”专业上,无法突出本校学生的独特优势,也就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从一而终”,大大降低了其竞争力。

3.2 忽视技能训练的教育模式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及本科教育,在基本学制安排上较为灵活,其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以三年为主,高中毕业生则多为一年或两年,这样的学制“变脸”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关。由于我国在中职等教育上的经验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基本学制还是与普通高中及以上教育机制相一致,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学科教学和理论学习为主,技术性学习也大多体现在文本或图纸中,缺少很多实操的机会,导致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使学生的未来就业等方面的落实产生不利影响。教育重心的偏移使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技能训练,未来应当把缩短学制作为一种改革手段,压缩课内学习时间,转而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素质,确保有充足的实习时间。

3.3 缺乏制度的整体完善

整体教育培养模式的完善除却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人才配比,更重要的是设立宏观上制度支持,考虑多方向、全方面的发展,满足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才人需求,院校首先要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步入社会的出发点上就缺少了学历的优势,如果没有更多空间的发展机会和更过硬的能力素质,就很容易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国中职院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管理模式和教学活动依然是“填鸭式”的单方向教育,管理制度较为死板,与企业的合作也较为单一,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上出现较多“短板”。 为此,学校要争取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校企经营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拓宽学生实践培训渠道,建立企业管理者与学校领导骨干相互兼职制度,逐步建设完善的教育模式。

4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4.1 开展相关技能竞赛,扎实学生基本功

中职学校所设置的相关专业学科对学生来说都有可操作和可借鉴的价值,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诸如机械、美术、舞蹈、动漫制作等专业上有所提升,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意和兴趣,中职院校可定期开展相关的技能竞赛,让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个人赛和团队赛两种形式展开。例如机器人大赛、优秀绘画作品展览、视频制作大赛等,在评审设置上由教师和学生联合组成,选取有创造价值、体现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必要时可以和企业合作进行推广。通过开展技能展示大赛,在良性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可以看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使专业发展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团队合作下进行的竞赛,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为之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和交流技巧。

4.2 拓展实践活动渠道,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校企合作理应成为拓展学生渠道的主要路径。在企业的选择上,学校要尽量开放自主权,以各院校管理部门需求为借鉴,安排与学生所学相适应的实地工作。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和学校专业课教师需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对学生在工期间和在校期间的表现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定期记录考察报告,针对某阶段出现的不足进行指导和定位,为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确保学生的实践渠道多样性。不局限于特定的合作单位和企业,各院系可以成立相应的实习及就业信息中心,具体到某地区或单位的技能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提升自己的实际水平。在管理方面,教师不得过分干扰学生的观点和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物质支持,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无后顾之忧,从而不断改善学校教学氛围。

4.3 开展实习、就业流程训练,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总体上来说,我国学校教育依然注重理论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的衔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完善,除却提供基本的就业信息外,就没有在就业流程、面试经验和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中职院校可以将此作为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抓手之一,提供专业指导员和场所进行实习、就业选择和面试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经验和心理素质。大多数学生在首次面试时都会出现紧张、不知所措、大脑空白等现象,只有多次经历后才会逐渐摸索出经验,也才能在后续的面試中游刃有余。因此,如若把最初的面试经历安排在学校中,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就会大大缩小实际面试失败的几率,也降低了学生花费大量培训费的金额,实现学校就业率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双赢局面。

4.4 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水平75FBAF70-C102-4D44-B541-49A8B914AFC1

学生能力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中职院校存在的一大问题依旧是师资力量的高低。中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大多来自普通大学生,随着教育资源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也开始逐渐向研究生倾斜,但总体来说,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大量教学经验和实际技能训练的经历,教授内容依然以书本教材为主,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产生一定的“撕裂感”,长此以往,不利于现代职业院校的改革更新。因此,学校领导团队要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定期要求一线教师深入企业和单位学习交流,通过在生产线的之间接触和学习其他院校的优秀经验,深层次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劳动者技能要求,更加有目的、有方向的制定课程计划,使学校的师资力量無论是在理论指导还是实践工作上都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持续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随着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持续重视,无论是在教育资源还是社会认可度方面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职业院校学生也有了相较于以往更多的社会竞争力。针对当前院校存在的诸如结构和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和体制机制薄弱、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然要怀揣信心和积极地发展愿景。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战略背景下深入实施创新改革发展战略,创设更好的校企教育环境,并将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大的高素质人口红利,使之与普通高校并驾齐驱,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易晓爽,姜学.我国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现状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4):89-91.

[2] 张晶.国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180.

[3] 傅培群.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4] 孟繁民,王颂,崔吉祥,鲍迪,刘宝怀,张兆河.探索德育新路径,创新现代中职人才培养模式[J].天津教育,2019(28):21-25.

作者简介:

刘茵茵:(1980—),女,本科、讲师,多年从事职业教育领域机电专业教学、科研工作,期间同时在上海加垒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锅炉厂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事工厂设备的维护、改造及专用设备电气控制的设计、调试等相关工作。75FBAF70-C102-4D44-B541-49A8B914AFC1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人才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