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彩球:小学生早期代数思维发展的一个案例研究

2022-06-08 18:51田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2年5期

田野

【摘   要】代数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进行早期代数思维的渗透和相关内容的学习,能为小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代数减轻难度。“称彩球”就是为小学生代数思维发展而设计的拓展课。教学前发现,关系推理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通过思考与操作,让学生体验关系的推理,应用推理的结果解决问题;教学后,学生关系推理总体水平有明显上升,代数思维提升有成效。

【关键词】称彩球;代数思维;关系推理

现行的小学数学各套教材都不约而同地把“未知数与方程”这个代数内容放在高年级进行教学,这是因为代数内容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且已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一个障碍。如何应对挑战?其中一个方法是进行早期代数思维的教学。大量研究显示,如果在正式学习代数之前,进行代数思维的渗透和相关内容的学习,就会大大减轻小学生学习代数的难度,从而更顺畅地用代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进行早期代数思维的萌发[1],既可以结合现行教材的相关内容,如“找规律”教学中函数关系的渗透、“数的运算”教学中运算互逆关系的学习、“图形代数”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推理等,也可以设置专门的数学拓展课。与前者相比,后者目标更聚焦,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刻体验。“称彩球”就是为小学生代数思維发展而设计的系列拓展课中的内容。

【前测准备】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我们准备了5道前测题,每题2分,共10分,这5题都来自浙教版教材(是未学内容的后续习题)。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二年级学生70人进行测试,前测题和测试结果如表1。

根据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解决第1题、第2题这类可以直接看出数量关系的简单题型,学生可以用算术思维直接解决问题,题目的得分率就比较高。而解决第3题至第5题这类需要发现隐含关系并运用关系推理的题型,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代数思维能力,因此这些题的得分率都不高。特别是第3题,得分率最低,不到本题分值的35%。由此得出,关系推理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把这节课的目标聚焦到关系推理的学习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彩球活动,让学生感知数量的协变和对应关系。

(2)在思考与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关系推理,并用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材料】

天平(平衡秤)、彩球、学习单。

(一)任务1:选彩球比轻重

教师呈现5个大小相同的彩球,提问:哪个最重?哪个最轻?两两比较,比几次能比出轻重关系?

学生掂一掂,称一称,画一画,记录称重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怎样比较轻重?

经过交流与反馈,学生发现了多种方法。

(1)把记录结果按球的颜色重新排列就容易比出轻重了。黄球在天平下沉的一头有3次,说明它比另外3个球都要重,所以是最重的(如图1)。同样,绿球比其余2个都重,红球比紫球重,说明紫球最轻(如图2)。从图1、图2中还可以看出紫球在天平翘起的那头有3次,说明它比其他3个球都要轻。

通过比较学生还发现:①颜色相同的球同样重;② 4种颜色的球比轻重,两两相比,要比6次。

(2)从其中一个结果开始,连续比较。如从黄球开始,发现它比绿球重;再找绿球,发现它比红球重;再找红球,发现它比紫球重。所以黄球最重,其次是绿球、红球,最轻是紫球。

(设计意图:比较球的轻重,实际上是在进行数量关系的推理,是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为后续的基于等量的代数推理活动“热身”。)

(二)任务2:利用天平移彩球

(1)教师出示天平,然后往天平的左右托盘里一个一个地加上彩球,天平时而左边下沉,时而右边下沉,直到呈现如图3所示的状态,天平平衡了。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不作评价,目的是交流,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是对还是错。

(3)呈现任务:用这11个球,还可以怎样放,天平仍旧保持平衡?小组合作,画出彩球平衡图。(只能观察,不能动手尝试)

(4)交流与反馈。

第一类是把左右两边的球交换位置,即把原来是右边的球放到左边,把原来是左边的球放到右边。第二类是根据彩球的重量关系来放置。

受任务1的启发,学生重新排列了图中的彩球(如图4),发现将彩球一一对应后,左边还剩1个红球,右边还剩2个紫球。因为左右两边同样重,所以将同样的彩球对应抵消之后,剩下的1个红球与2个紫球同样重。根据这样的关系,可以把右边的1个红球替换成左边的2个紫球(如图5)。

(5)操作验证。让学生动手在天平中验证二类推理情况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在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发现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教师不要引导学生先发现关系再进行代换推理,而是要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任务,体验问题解决的真实过程,即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感到彩球这么多无从下手,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对应关系,进而用关系推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解决问题时发现关系的必要性,获得推理后的成功感。)

(三)任务3:保持平衡放彩球

教师出示任务:如果在天平的一边已经放好了这些球(如图6),要使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哪些球?

(1)独立思考,在学习单上画一画。

(2)在小组中交流想法,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放。

(3)操作验证。

(设计意图:应用等量代换进行关系推理,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需要重点体验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与动手操作,主动应用彩球之间存在的重量比例关系,“创造”出多种结果,深刻地体会了等量代换与关系推理的过程。)

(四)活动小结(略)D7B024DB-79F0-43A8-945E-8233087FC144

【后测结果与讨论】

一节60分钟的数学拓展课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是40分钟,解决任务1和任务2或任务2和任务3即可)。学生看上去在玩玩说说做做,很轻松,很愉快,那么,他们除了开心之外,思维有没有提升呢?我们进行了后测。

为避免教学后存在的记忆与暗示的影响,根据遗忘曲线我们延迟后测。我们在周四进行前测与上课,后测放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实验班与对照班(期间按正常进行教材学习)同时进行后测,结果如下(见表2)。

(一)总体水平有明显上升

从后测结果来看,各题的正确率都有提升,总分在教学前后的差异显著性系数0.007<0.01,差异极其显著,说明教学对学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对比数据,我们发现在前测中得分最高的第1题和第2题,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118和0.844,都大于0.05,说明它们在教学前后差异不显著。这两题都是反映了单一对象的直接对应关系,没有涉及等量之间的代换。看来,教学对于学生解决简单对应问题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之所以最后的总分在教学前后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在后三题。

(二)代数思维提升有成效

后三题的增量都比较明显。其中,第4题、第5题在前测中得分率都落后于第2题,后测中则明显反超。特别是第5题的正确率从74.5%上升到94.3%,教学前后测增量明显。这一题没有具体数量,学生只能通过寻找关系,即将图形对应后发现1个圆柱体与3个立方体同样重来解决。同样,第3题、第4题都需要学生先发现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利用关系进行推理以解决问题。这三题前后测的差异显著性系数都小于0.01,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学生的代数思维生长对解决问题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

第3题的正确率是教学前后差异最显著的。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较强的关系发现能力,也要有较强的关系推理能力。图7中通过上面两个图式,发现1个苹果与2个梨同样重,然后利用这个关系,推理出1个菠萝与3个苹果同样重,或者1个菠萝与6个梨同样重。最后把菠萝、梨和苹果建立联系,进一步进行关系推理。显然,在本课教学中,任务2和任务3正是让学生有了这两方面的体验,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

(三)部分学生代数思维开始内化

虽然后三题都和代数有关,但是我们也知道,在解决代数类问题时,不一定会用到代数思维,比如用“枚举法”(用学生的说法就是“凑数”)解答,这实际上还是算术思维。在前测中,如用图8所示算法的这位同学把数据写在符号的上方,然后尝试计算验证。在前测卷中,不少学生的卷面有数据改动的痕迹,可见他们是用“枚举法”来解答的。显而易见,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感,数感不强的学生则要多次尝试才能“凑”对,因此也导致正确率不高。

在后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些同学对于“等量代换”有了新的领悟,能从“常量的代换”拓展到“变量的代换”。如用图9所示算法的这位学生把 []看成是50+☆的结果,整体代入 []+☆,即50+☆×2=130,然后再用逆运算解决问题。用相同的“变量代换”来解决问题的学生有10人,占总人数的14.3%。

还有的学生把50+☆= [],转换成 []-☆=50,然后和第2个算式进行比较,求和后把☆抵消,得到2个 []等于180,从而得到正确结果(如图10)。这样思考的学生有3人,占总人数的4.3%。

查看这13人的前测卷,发现当时学生主要还是用枚举法来计算的,不过这些学生的数感都很强,都是一步到位用40来表示☆,然后得到正确结果。我们进一步对这13位学生进行了访谈,虽然学生无法讲清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但每位学生在解释自己算法时都讲到了“把× ×代进去”“把× ×换成 × ×”等语言,看得出学生对于“代”和“换”的印象非常深刻,已经达到了内化的程度。数感强的学生是不是代数思维也很强,这可能是一个研究的视角。

从前、后测的结果来看,教学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我们深知并不是因为上了“称彩球”这一课学生的代数思维才開始提升的,事实上,我们的教材设计、平时的课堂教学一直在进行代数思维的渗透,只是现在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平时零散的思维珍珠有了穿线的机会,让思维的项链得以闪亮。这才是我们设计专项系列课的目的,也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的教师、专家学者来研究该课题。

参考文献:

[1]蔡金法,江春莲,聂必凯.我国小学课程中代数概念的渗透、引入和发展:中美数学教材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13(6):57-61.

(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   310008)D7B024DB-79F0-43A8-945E-8233087FC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