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析谈

2022-06-08 13:11吴伟
成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

吴伟

摘 要:全脑型教学模式是全脑功能开发、全人教育的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智障儿童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以下表现:发育缓慢、自控能力较低、反应迟钝等,由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造成的智力障碍,引起其它功能的落后。目前,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智障儿童的教学领域受关注度较少,教学层次较浅,因此本篇笔者将立足于智障儿童的能力表现现状,探究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全脑型教学模式 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长,国家大力提倡文化的创新和发扬,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教育一直属于文化实力的重要一部分,想要提高国家的综合文化软实力,关注总体教育中还有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帮助其改变现状是关键一步,这其中就包含特殊教育。全脑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可解释为:教育者利用特殊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相应的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帮助他们达到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学习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体育教学在智障儿童的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所以提高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亟需做的事,如何运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将教学模式与实际体育课堂相融合,是目前正大力探讨的教学问题之一。智障儿童教育者的教学对象都是有智力障碍的人群,因此应先了解智障儿童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关注智障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将全脑型教學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能有效促进智障儿童大脑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整体机能,体现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2 立足于智障儿童的表现特征,体现体育教学中运用全脑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 全脑型教学模式是培养智障儿童肢体协调的重要工具

(1)全脑型教学模式是美国奈德·赫曼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且四个部分可实现高效地分工合作。

这四部分分别为:左上脑——分析;左下脑——组织;右上脑——发现;右下脑——分享。他提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脑子的运用应该要四部分均衡发展,在均衡发展中培养大脑之间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从而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发挥整个大脑机能,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将全脑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智障儿童的肢体不协调是因为大脑的神经中枢不能与肌肉活动进行较好地配合,所以会导致肢体的力量不均匀,做动作时身体僵硬等现象。因此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注重将培养肢体协调的相关体育运动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体育项目的同时,刺激学生的左右大脑,促进左右脑的开发和使用,体现全脑开发的理念。

(2)通过跳绳运动、左右手拍球等运动,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协调性。

如跳绳这项运动,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完成时,需要两侧的肢体共同发力,上肢与下肢的交替使用,整个身体的协调配合,支撑自己完成整个跳绳运动的过程,教师还要讲解跳绳的姿势,学生先以双脚齐跳为主要训练项目,先进行初步的协调训练。教师以时间和个数为主要判断依据,记录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的跳绳个数,分析学生的左右肢、上下肢的配合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全脑型教学模式就会变成培养智障儿童肢体协调的重要工具。

2.2 全脑型教学模式是调节智障儿童平衡能力的有力抓手

(1)全脑型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的全脑开发,是对大脑的综合、均衡使用,促进大脑的平衡发展和综合提升。

平衡能力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一种,即维持自身身体姿势的能力,尤其强调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我们控制中心的能力,是在平时的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身体能力,而智障儿童的平衡能力相对于正常智力的儿童来说,就会显得稍低一些,比如智障儿童在走路时会走得摇摇晃晃,走路感觉头重脚轻,控制不住自己的走路方向,无法很好地掌握走路时的平衡,又或者在平时的吃饭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等,这些都是智障儿童平衡能力有待开发和提升的体现。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可以分类别有序地进行,即静态的平衡活动和动态的平衡活动,让学生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体会平衡的感觉,自己摸索怎么掌握自身的平衡点。

(2)通过动静态平衡活动的训练,帮助学生锻炼平衡能力。

半蹲、单脚站立等,是属于静态的平衡活动,而在较窄的平衡板上转圈、行走等活动则是动态的平衡活动,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发挥最大的效能。如教师的上课内容时掌握静态的平衡活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时间为主要判断依据,让学生一只脚离开地面,另外一只脚站立在地面上,注意抬起来的脚不能触碰地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分别记录时间,在整理教学记录时,根据学生的平衡能力反馈情况,有点有面、有层次地加强和调节学生的平衡能力,综合体现全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性,使用好全脑型教学模式,使之成为调节智障儿童平衡能力的有利抓手。

2.3 全脑型教学模式是提高智障儿童灵敏能力的关键台阶

(1)全脑型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智障儿童左右脑的发育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人的左脑控制右半身的肢体活动,人的右脑控制左半身的肢体活动,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于左脑,而体育运动涉及到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能力、控制能力、反应能力等,在身体的综合运动中,探讨左右脑的配合使用,由此可达到全脑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灵敏能力是我们平时在运动中对于事物的接触的敏感度的体现,对于意外或者突然发生的事件时,大脑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法都是大脑灵敏性的表现,将全脑型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给发展和提高智障儿童灵敏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台阶。在体育活动中,关于灵敏能力的训练最常见的是球类的训练,在对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球类活动,辅助他们发展自身的灵敏能力。

(2)通过最直观的球类运动,帮助学生提高灵敏能力。

如拍皮球躲避障碍物,教师将障碍物摆正“S”型,学生固定一只手拍皮球,带着皮球慢慢绕过障碍物,教师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手拍球的控制度,学生在躲避障碍物时的灵敏度,做完记录并加入今后的训练之中,然后随着本班学生灵敏度的不断发展,逐层增加完成难度,如在拍皮球过程中要使用双手交替拍球躲避障碍物、将球类运动换成两人打乒乓球等,让学生体会自己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不断发展自身大脑潜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可在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会全脑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作用。

3 全脑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 全脑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感知、认知能力

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感觉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在于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感知、认知开展顺序是大致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类儿童的量或者质有区别,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典型特点,因此使用全脑型教学模式,教师使用同样力度的体育教学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可能效果显著,但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就不会那么明显,需要教师明确学生自身的感知、认知方面的障碍差异,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安排体育任务或者活动,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体育训练,加强学生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全脑型教学模式对强调注重左右脑的开发,认为只开发左脑或者右脑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使用注重协调全脑开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智障儿童在教师安排的体育活动中慢慢发展自己,提高自我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可让学生打羽毛球,羽毛球的“看”、“捡”、“接”、“打”等动作的体现,可以让智障儿童学生在此活动中体会感官以及身体的使用,在打的过程中用视觉感受羽毛球的位置,在捡球的过程中用触觉体会羽毛球的材质、外观等,在打球的过程中用身体感受外部环境可能对羽毛球方向的影响,在与队友的配合中体会大脑与肢体的配合度和协调度,慢慢在玩的过程中体会自身的感知、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节,提升配合度,进而提升自己的感知、认知能力。

3.2 全脑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平衡、运动能力

智障儿童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就在于三性失调,分别是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其主要原因是大脑神经中枢对肌肉的调控能力较差,二者不能实现高效地配合,所以会出现运动不协调、肌肉无力、肌张力增高、平衡性差、动作不灵活等运动控制障碍,因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大脑中枢神经的开发问题,增强大脑神经调配力,进而促进智障儿童四肢的协调配合,通过全脑型教学模式体现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加以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让智障儿童在运动中发展大脑中枢,促进左右脑的发育,加快左右脑开发力度,提高智障儿童的平衡、运动能力。

全脑型教学模式是对大脑的全面开发模式,认为发展全脑才是培养全面发展性人才的新办法,并强调在发挥原有左脑的机能时,加大对右脑的开发,充分调动左右脑积极性,发展自身能力。平衡性训练是以恢复或改善自身平衡能力为目的的康复性训练,教师的体育活动中会融入闭眼单脚站、平衡木、羊角球等训练,如平衡木训练,教师采用3米的低衡木走来帮助智障儿童锻炼自身的平衡性,他们在走平衡木时,会注重对眼前平衡木长短、宽窄的大致估量,在走的过程中,会注意自己身体的行走速度、行走方向、行走力度等,感受自己的重心位置,在走的过程中平衡自身的不稳定因素,稳住重心,感受身体的平衡点,进而完成教学活动。将全脑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发挥智障儿童的原有身体功能,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平衡、运动能力。

3.3 全脑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记忆能力

智障儿童的障碍特点表现在记忆、感知、语言、理解、洞察力等各方面的缺陷,同时还伴有人格和情感的发育落后,一般在幼儿期,中度智力低下可被发现,其原因是智障儿童的身体发育达不到年龄的预期水平,其典型特征是语言发育落后,识记慢,保持不牢固,再认和再现较困难,因此在智障儿童的记忆过程中,基本是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的记忆能力较差,所以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稍强,即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全脑型教学模式,注重对智障儿童大脑发育的关注,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要注重自身语言的表达是否清楚,动作的示范是否清晰、标准,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记忆所学内容,并通过记忆与家人、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脑中枢神经对身体的控制作用,提出在全面发展大脑潜能的同时,要重视全脑的发育对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智障儿童的语言、记忆能力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发育教落后,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提升智障儿童的语言和记忆能力,达到全面型发展的目的。如教师在教学体操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体操视频,然后教师教学示范,最后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自己讲解的动作,可以使用有趣的语言,或者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让智障儿童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中完成对体操内容的记忆,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回家教教自己的父母相应的动作或者与小伙伴交流心得,让他们在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同时,加强自己的记忆能力。

3.4 全脑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智障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包含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其主要表现是儿童在某一方面相对于正常智力的儿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落后或缺陷,所以将全脑型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促进智障儿童身心方面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智障儿童的生理方面较同龄人来说动作开展缓慢,其粗大动作或者精细动作开展较为迟滞,在心理方面则可体现在认知、学习、语言、人格、行为、情绪等诸多方面,目前智障儿童的生理方面已经得到了众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其心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应紧随其后,目前智障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较差、意志力差、感知觉迟钝等,要提高对智障儿童体育教育的效率,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才是根源之道。

全脑型教学模式注重全脑的功能开发,开发人的两侧大脑,充分地调动大脑积极性以配合教学活动和日常活动,激发大脑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不但要注重智障儿童的生理需求,也要注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在需要队友之间互相配合完成的体育活动中,可观察安排给互动能力、配合能力较差的儿童,提升他们与同学的配合度;在做操、踢球等运动中,体现出动作缓慢、不灵敏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单独辅导,注意规范动作,强调肢体的协调性;教师将全脑型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活动中,既注重智障儿童的生理方面,同时又体现其对心理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得力助手。

4 总结

全脑型教学模式是全脑功能开发、全人教育的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全脑型教学模式运用到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有其必要性和优势,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全脑发育,提升他们的自身能力,实现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智障儿童的表现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全脑型教学模式是培养智障儿童肢体协调的重要工具、有力抓手、关键台阶,所以将全脑型教育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这种模式又可以作用于智障儿童,提高他们的感知、认知能力以及平衡、运动能力等,在智障儿童的发育成长阶段和体育活动中,使用全脑型教学模式可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提升智障儿童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瑞. 全脑型教学模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2] 高学民.智障学生全脑型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2):70-74.

[3] 张行.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20.

[4] 杜银玲,姜凯,蔡小龙. 柔力球双侧肢体运动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1082-1084.

[5] 施敏,葛晓艺,高学民.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中重度弱智学生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6(06):73-75.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和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
谈智障儿童绘本阅读的重要性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不同主题情感类抒情歌曲对智障儿童的影响与应用
下颌打开度受限智障儿童矫治的个案研究
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