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语言·情感

2022-06-09 07:21余蕾
海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音韵认同感韵律

余蕾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故而对于他们来说,掌握基本的理解与交流能力,树立起民族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古代诗词蕴含大量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学好诗词,对于增强学生的审美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的诗词教学,带领学生体悟诗词中的音韵美,感受诗词语言的曼妙,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一、音韵,以诗词为介增强学生审美力

音韵,即诗文中的音节韵律。研究音韵,体悟其中显现的音乐美,是体悟诗歌魅力所在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人作诗对平仄,韵律极为重视。作诗重押韵,作词重唱和,其本质都离不开对音乐美的追求。当一首诗合乎韵律,平仄合宜,那么它必然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种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醉。如《芙蓉楼送辛渐》,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一、二、四三句均压“u”的韵,读来余味无穷,浑然天成。由此例我们不难得知,其实对于一个理解力有限,且有待发展的学生来说,诗词对其最直观的吸引,便是韵律了。因为无论是理解力多么有限的孩子,都不可能失掉本能,失掉对美的感知。就算是懵懂的幼童都会很自然地喜欢儿歌而非噪音,因为儿歌能使人心情愉悦,而诗词音韵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像音乐一样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1]。故而,作为教师,带领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韵律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朗诵诗歌,带领学生寻觅诗歌的韵调,帮助学生体悟诗词带来的美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诗词之美,感知诗词之美的能力,从而全面增强学生审美力。

二、语言,以诗词为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语言,是诗词学习不可避免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语言,因为它是我们交际的工具。而在诗词之中,语言的巧妙运用正是成就一首诗的关键。如小语教材中杜甫诗作《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二句,三四句两两对仗,浑然一体,美感尽显。且包含量词,数词,动词,名词,环环镶嵌,自成一派,不着一丝违和之痕。几个简单的词,不着痕迹地连接,便是另一幅图景和意境。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诗之中,许多的意象和意境都用其独特的意蕴。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察觉到诗歌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境,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体悟诗人用词之妙,提升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2]。

三、情感,以诗词为引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是诗词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路径,因为古人写诗,大多都是有感而发。而感由境生,诗人受生活实际影响,提笔作诗,才有如今浩瀚诗海。故而,学习诗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变相地在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同的是,诗词比史书更为生动,更有灵性,更能动人心扉。如当我们读李白,我们便能重塑一个大唐盛世的浪漫诗人形象,当我们读杜甫,我们便能感受到唐朝衰败之际知识分子内心的苦痛挣扎。几篇小小的诗作,或许已是世纪之隔,物是人非,却仍是这片山河,仍是中华文明。诗歌或是满怀爱国主义精神,或是饱含对家乡的眷恋,或是寄情山水,歌颂大好河山和田园生活,教师如能巧加分析,让学生代入诗人的情境之中,更能带学生游历中华千年文明,大大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总结

“音韵、语言、情感”这三者是小学诗词教学最为重要的三重路径。品悟音韵能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语言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中华文化之浩瀚博大。而体悟情感则能让学生更深切地对本民族文化產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如能将三者合一,并巧妙设置课堂,则能最大化地展现诗词的魅力,全面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孟凡红.引导感悟步入诗境:从讲解《山行》谈小学诗词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4):95-97

[2]潘琰.小学诗词教学现状反思与方向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8(1):10-11

猜你喜欢
音韵认同感韵律
书的国度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