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劳动教育研究

2022-06-09 08:03农文君孟宪敏
民族文汇 2022年18期
关键词:南宁师范大学第二课堂

农文君 孟宪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劳动”与人类政治、文化、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地是财富之母。’”1他较早地提出了劳动价值的相关理论。“马克思将科学,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和技术视为工业发展中生产的重要基础,所以他要求将讲授数学、自然科学和普通技术基础的理论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中心内容。”2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应与智力教育、体育锻炼、专业技术提升等紧密联系。当今,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劳动”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传统体力劳动模式存在,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更广泛和重要的价值。

一、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

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文章,指出“高等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进行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3。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在“德育”内容中明确:“学校要把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5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6,高校劳动教育以生产和服务为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显著。

二、南宁师范大学践行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

劳动教育的传统培养模式偏向以体力劳动为主,如清扫、保持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卫生,检查、维护学校的安全秩序和校风校纪,提倡素质教育后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试考核内容中的体测与实践活动环节,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勤劳肯干的良好习惯。

(二)以“第二课堂”为主的新型培养模式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的“第二课堂”兴起后,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灵活便捷,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如助人为乐“学雷锋”、敬老院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服务、走进基层“三下乡”以及结合专业办学特点开展义务支教等等。还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既完成劳动教育目标又达到贫困学生帮扶目的。“第二课堂”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评分系统,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中比较新型的培养模式。

(三)劳动教育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基于上述讨论,结合南宁师范大学办学特点,探讨出该校劳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劳动态度有待增强,劳动观念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参与劳动以得到学分和听从教育教学安排为主,缺少主观能动性。二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缺乏劳动教育教材和教育方式方法。三是劳动教育基地较少,劳动教育模式单一,“第二课堂”发展出现“僵化”现象。

三、基于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劳动教育发展策略

(一)提高师范生参与劳动的主体地位

南宁师范大学以师范生培养为办学特色,是西部地区各专业师范生人才培育重点院校。在改进与发展劳动教育上,要对师范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意愿和观念进行积极正面地引导,对他们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一个积极地评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参与劳动的动机与目的,提升劳动的主体地位,在劳动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衔接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展和补充,“第二课堂”注重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但目前“第二课堂”的推进出现“僵化”现象,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比较“形式”化,在教育教学中占比不高。应该充分的整合利用资源,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党员活动教育基地及其师范生专业实践基地联动,创新活动形式,开发课程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教育,将课堂教学和劳动教育更好的衔接。

(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引领

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影响,早期学校教育注重课本教育,提升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既“智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树立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过程和内容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理想抱负、修身立德全方位发展和提升个人就业创业能力,从劳动中深刻体会到奉献和快乐,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形成组织协作、合作共赢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范生的培养事关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当前劳动教育应坚持以“德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劳动中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和话语权[ 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200.

2. 俞可平.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36.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68.

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5.安克思.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政策法规文件全集(共十卷)[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4814.

6.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作者简介:

农文君(1992.3—),女,壮族,籍贯:广西靖西人,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孟宪敏(1990.2—),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地理旅游文化,研究方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工作课题(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劳动教育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2021XG27)立项资助

猜你喜欢
南宁师范大学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眷恋南宁
彩版作品(1)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南宁博物馆开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