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运用

2022-06-09 23:54曹凌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四史纲要安徽

曹凌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从历史的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在进行“四史”教育的时候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运用安徽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课堂、实践、网络等途径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四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色文化资源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一门阐述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从历史的维度支撑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在进行“四史”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安徽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在高校“四史”教育中如何结合教学运用这些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本文拟以“纲要”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特殊地位,分析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四史”教育的内在逻辑,以期推动高校“四史”教育的进步与革新。

一、“四史”教育融入“纲要”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国家独立、民族繁荣、人民富裕之路的奋斗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以教育学生认识“两个了解”“四个选择”为目的,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信仰的“纲要”,其教学内容与“四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教学,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思政课教学既要有政治性,又要注重其具有的学科性,这是由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二者必须统一。具体到“纲要”课程,既有历史课的生动性、鲜活性,又蕴含着思政课的政治性和育人性。这就要求教学既要符合历史学的教育理念,又要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历史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翔实客观的史实支撑“四史”的教学和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用严谨的逻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去分析历史、支撑重要历史结论的论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因此,“纲要”结合“四史”内容,需要将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一方面从现实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把握历史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可以拯救中国的力量,也是唯一可以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领导力量,这是“四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纲要”授课的立足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会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些史实对增加“四史”教育的说服力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将理论和实际相统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讲授“四史”、研究“四史”。

(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四史”融入“纲要”教学,还应该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四史”的共性在于,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英勇奋斗的历程;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四史”同样可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并持续实践的社会发展史。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解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这是“四史”的共性,也是贯穿“四史”进程的主线。但从起始时间和相关时代背景及侧重点来看,“四史”又各自具有一定的个性。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间跨度最长,起始时间甚至早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直至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五百年,其主题一直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实践。

而党史的主题侧重点则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最初的主题是救国存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產党成为领导力量,党史和新中国史相伴相随,其主题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强盛。

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史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本质和党史及新中国史一致,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的历史。

“四史”的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广,其共性明显,个性存异。因此,在将“四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时,不能将内容简单叠加,而是应该与教材内在统一,以启发学生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看问题;同时对“四史”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四史”教育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四史”教育和“纲要”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而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E1E90740-0DC0-4343-A25B-1540B459E182

安徽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领导安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其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特别是与“四史”教育主题高度契合,具有非常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和“纲要”课程相结合,应用于高校“四史”教育有着其内在逻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校的“四史”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红色文化资源功能独特,对于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从教育目标和意义来看,“四史”“纲要”“红色文化资源”三者存在极高的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三者之间又存在着近乎一致的契合性。

“四史”内容磅礴,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纲要”教科书因为篇幅所限,无法兼顾“四史”的方方面面,如果只从理论方面加以解读,则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历史印记,直观呈现了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独立富强的历史过程,这恰恰也是“四史”的历程和“纲要”教学的核心内容。

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一方面可以使“四史”教学和“纲要”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更加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为“四史”和“纲要”的理论提供了充足的现实基础,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说服力。在改变以传统说教方式授课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

(二)安徽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力保障

安徽地处江浙皖地区内陆,历史文化悠久,有长江、淮河、大运河沟通东西南北,中西思想在这里融会贯通,激烈碰撞。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安徽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仁人志士纷纷投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活动当中,因此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国家2016年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显示,安徽有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淮海战役系列景区、渡江战役系列景区、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等八个系列共31个景区入选。

安徽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在数量上众多,内容更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集大成者,涵盖了“四史”教育和“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很多书本上记载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安徽的红色文化资源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身影,这为安徽红色资源无缝融入“四史”和“纲要”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其中以安徽金寨为中心的皖西苏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十八军都在此诞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安徽更成为华中地区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新四军军部长期驻于安徽,皖南事变更是留下了共产党人顾全民族大义的伟岸英姿。及至解放战争,安徽成为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主战场之一。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淮海战役期间,大批安徽青壮年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并担负起了后勤补给的重任,与众人用小车推出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在渡江战役中,合肥肥东、蚌埠孙家圩子,都留下了中共渡江战役总前委战斗的痕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安徽为新中国输送了130位开国将帅,更有无数英雄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在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安徽霍山县建立了第一座中国自行设计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水库——佛子岭水库,展现了安徽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更是在重大关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求变,创造性地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响了第一枪。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重视,对安徽人民生活富裕的企盼,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俱进。2016年习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指导,在六安、滁州、合肥等地留下了关心群众、奉献群众的英姿。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中再次亲临安徽考察。4天时间里,他先后深入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对社会经济发展、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再次书写了华丽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也可以被视为安徽红色资源文化在精神领域新树立的一座丰碑。

由此可见,安徽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优质文化资源,为“四史”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四史”教育、“纲要”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探究

在“四史”教育和“纲要”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找准教学的侧重点与切入点。“四史”与红色文化资源间有独特的关联性;而“纲要”课程基于“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这条主线,每个章节内容有各自的侧重点。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安徽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认真总结规划。

(一)课堂教学

在大学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稳定的教育方式。“纲要”的课本内容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指导和系统性。将与课本相呼应的“四史”教育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方式。例如第六章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可以直接引用新四军的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说明和补充。再比如第九章讲述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其相关红色资源可以和“纲要”课本内容及“四史”无缝连接。

(二)社会实践教学

将红色资源应用于现场实践教学,同样是有效的方案之一。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协同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现场参观、考察等活动。在政策的扶持下,相当多的红色景点都对大学生免费开放,这就使现场实践教学开展较为便利。但现今高校学生数量较多,即便是分散到单一年級,可能往往都有数千人之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安全、经费、组织管理、时间等原因,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在此情况下,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例如,可以从每个班级选派抽调一批同学,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随后组织这批同学在课堂上分批分次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带动整个班级深入到对“四史”的学习当中。

(三)线上网络教学

除此以外,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投入向线上教学倾斜也是现实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众多学生聚集不仅风险高,也不被政策所允许。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基本上已经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线上“四史”“纲要”教学中,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互动。这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虚拟现实技术(VR)等新科技的出现,也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可能。

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和“纲要”理论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与红色文化精神相统一。因此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与事实相结合,透彻地阐述“四史”以及“纲要”的核心内容,使大学生在认知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对“四史”真信、真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责任编辑:丁蔚E1E90740-0DC0-4343-A25B-1540B459E182

猜你喜欢
四史纲要安徽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