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2022-06-09 00:02任香兰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人类

任香兰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初中语文的育人作用。因此,本文以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深究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初中语文学科德育

“生态文明”的概念,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提出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课堂中向初中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人们根据科学的生态意识主动地去遵循生态系统,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建设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中国,是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初中生年龄大多在12~16岁,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要转折期。其思想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参差不齐的思想充斥在各个社交平台,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易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中出现攀比、浪费等不良行为。又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具有强大的可塑性。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改变学生浪费、攀比等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大力发挥学科课程的优势。

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初中语文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建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知识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一)进行生态文明警示教育

生态文明警示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反思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认识到目前生态环保问题的严峻性。例如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中,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用猎枪瞄准它们的人类。学生从文章中了解到人类的捕杀行为对大雁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间的脚印》中介绍了人类活动对岩石的破坏,让学生反复朗读“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一句,体会“当然”和“也”两个词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巨大破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观察和反思身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二)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保护观

生态文明教育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起到关键性作用,正确的生态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让中学生学会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生机蓬勃;《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笔下的冬天别有一番风味;在《雨的四季》中,刘湛秋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领悟到不管春风夏雨,还是秋霜冬雪,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人类应该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游记”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跟随几位作者一起去游览壶口瀑布、各拉丹冬、勃朗峰和丽江,感受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2.了解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发展。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介绍了人们依据大自然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客观现象安排农业生产,使学生了解很多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人类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物候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应该去了解自然规律、尊重规律、保护自然。

3.挖掘践行环保的实例

人类既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环保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环保无小事,环保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努力。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出示三十多年前和现在的黄土高原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曾经贫瘠荒凉的地方如今成为一片绿洲,其源于黄土高原人的努力。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把曾经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的感慨。在环保的事业中,一个人的力量有时会很大,大到可以改变周边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向“牧羊人”学习,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环保事业。

(三)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培养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让很多学生养成了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等恶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重点分析了朱德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劳节俭的传统优秀品质。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一文,讲述了红军在翻越高、险、陡的老山界时,不仅面临来自自然环境的各种挑战,还吃不饱。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难能可贵,因此生活中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七年级下册《老王》一文,老王在临终前专门到“我”家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两样在今天看起来很常见,但在那个时代却特别珍贵。教师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在物质紧缺的时代,东西是需要靠票换取的,我们现在常见的食物在过去、甚至在当前的一些国家,非常缺乏,引导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初中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和中学生的特点,有计划、系统、有序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知识,使初中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尊重和敬畏自然的意识,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獻:

[1]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34(12):1017.

[2]白仓奇.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刍论\[J\].成才之路,2020(17):1819.

责任编辑:唐丹丹749DCE71-6172-4D11-81F1-586C28A1D95A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人类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谁变成了人类?
对不文明说“不”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