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2-06-09 01:09李菊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诗词古诗词情境

李菊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词,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基本修养。古诗词是小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抒情、含蓄隽永……无论从新课标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意义深远。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公共场合引经据典,堪称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代言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有韵,内容涉及面广,情感表达丰富,深受人民喜爱。古诗词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差别大,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古诗词教学,我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策略。

一、解詩题,知诗人,晓背景

一首古诗词的题目往往具有深意,解好题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如何解题呢?首先要搞清楚标题的含义,如题目中的地名、人名等关键词的含义,这对于理解一首诗词来说十分重要。题目往往是诗词的中心,点睛之笔,和诗句互相辉映,共同为表情达意服务。其次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这也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一步,只有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写作时的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隐藏在古诗词背后的情感。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了解黄鹤楼是地标建筑、广陵是地名及它们的位置关系,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两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和深情厚谊,对于理解本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不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是很难理解与感悟诗人情感的。

二、创设情境,推敲字词,走进诗词

古诗词远离我们的生活,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走进古诗词。我在教孟郊的《游子吟》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同学们观察插图:一位老人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夜深了,神情还是那么地专注。我让同学们展开思考:这位老人是在给谁缝衣服?那么晚了,还不休息,她在想什么?假如是给自己的儿子,老母亲那么大年岁还操持着,做子女的是不是要孝敬老妈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古诗学习,体会到了诗的意境美,获得了教育,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

字词是古诗词的组成元素,诗词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表情达意非常传神。所以弄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词含义、意境的重要步骤。推敲重点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学生通过对“送”“更”“无故人”“新”等的推敲理解,就能知晓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诗人对好友的浓厚情意溢于言表。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会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品读古诗词自然少不了认真推敲重点字词,如此方能感悟作者推敲字词的技巧,方能理解隐藏于诗词深处的东西。

三、图文并茂,整合理解,明确诗词主旨

古诗词内容精炼,其字词意思与现代文多有不同,学生理解其义有困难。如果辅以图文,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我在教郑燮的《竹石》一诗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先出示一幅情境图:竹子牢牢地生长在岩石缝中,根紧紧地把住岩石,茁壮生长。然后在图画下面出示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学生们体会到“咬”“不放松”用得恰到好处,体会到竹子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接着又出示一段视频:一阵强风刮来,大树枝丫断裂,甚至有的被连根拔起,竹子虽然被刮歪了身子,但不一会儿又挺直了腰身。视频播放结束以后,让同学们讨论交流,我相机出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照视频和诗句开展学习活动,同学们体会到竹子的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精神,从而引申拓展到为人处事要刚正不阿、决不妥协。

学习一首古诗词,往往需要整合多种方法。学生了解了一首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晓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态,通过看提示、看插图、看注释、查字词典、查资料、看资料袋、联系上下文和询问教师等策略,明确诗词主旨,体会情感就容易多了。

四、情境表演,想象悟情,紧扣诗词意象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受兴趣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把诗词融入学生的表演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村居》一诗时,我创设了老师带着同学们去户外春游的情境,然后课件出示:二月的天,阳光明媚,刚冒出来的小草软软的、嫩黄嫩黄的,一望无际;黄莺在空中飞翔,时而婉转歌唱;岸边长长的柳枝一直垂到堤坝上,飘来飘去,好像秀发在逗弄着人们;水面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凝聚着,好美!学生们如身临其境一般,沉醉在这美景中。这时我问学生,课文的哪两句诗是和我们看到的景色一致呢?学生们一起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然后我又说:“假如放学了,此时你们最想干什么?”同学们说:“放风筝。”这时学生兴趣正浓,我趁机找学生课堂表演:几位学生背起书包,然后把书包随手一扔,掏出风筝,放了起来,课堂气氛瞬间达到高潮。表演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我趁机让同学们对着课本,回答我的问题:哪两句诗可以表达刚刚那番热闹场景?学生们齐声吟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整堂课在愉悦轻松中开始,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的快乐,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这就是诗中意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所选古诗词大都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诗词意象,创造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有意无意中就了解了诗词内容,而且这种了解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五、诵读迁移,文化渗透,融情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文,诵读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理解内容的需要,也是学习作者表达手法的需要。首先是读正确,包括字音读正确,内容读通顺;其次是注意重音与节奏;然后是根据诗词主题,确定感情基调;最后是注重方法技巧。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写景叙事诗,全诗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前两句叙事,用平缓的语气读;后两句写景抒情,用深情的语气读,整首诗抑扬顿挫,便于学生熟记背诵。当然在诵读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如个人读、小组读、同桌对读、男女生读、配乐读、齐读、当场背诵比赛、情景再现展演读等。

我们还应进行类化教学,提炼作者的写作手法,再进行相关的拓展,比如让学生汇报之前学过的类似主题的诗词,或者类似表达手法的诗词,或者教师出示收集整理的相关诗词名句,还可以出示一些相关链接的题目,对知识进行连贯、拓展和迁移,开展一些游戏和测评活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编排与教学,意在引导学生从小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诗词爱好,提高其诗词品位,加强文化渗透,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唐丹丹E9B8F959-D547-4B76-B934-6CF830CAA07E

猜你喜欢
诗词古诗词情境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