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广场城市更新项目结构分析及设计

2022-06-10 03:16施骏何静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5期
关键词:裙房塔楼剪力

施骏 何静丰

0 引言

本工程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基地为闸北广场一期二期及汇贡大厦现址。总建筑面积100 255m,其中地上76 465m,地下23 790m。本项目由高层塔楼及多层裙房组成,塔楼主要功能为办公,裙房为商业。塔楼和裙房间设置抗震缝分为2 个结构单元。塔楼地上36 层,建筑总高度为179.6m,项目效果图如图1 所示。

图1 建筑效果图

地下室整体不设缝,共3 层,主要功能为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室顶板为塔楼裙房共同嵌固端,地下一层层高6.9m,地下二、三层层高3.9m。

结构设计使用期50 年,安全等级二级,基础设计等级甲级。抗震设防烈度7 度,设防类别丙类,场地特征周期0.90s。50 年基本风压0.55kN/m,地面粗糙度类别C 类,风荷载由风洞试验确定。

1 地基基础设计

1.1 地基场地条件

本场地内原闸北广场一期工程有2 层地下室需拆除,场地内分布大量老建筑桩,原闸北广场二期工程原围护结构已完成,桩基施工完成后停工,现保留原有工程桩,对其进行利用。

1.2 基础设计难点及解决思路

原一期工程桩已使用20 年,直径600mm,桩长26m,桩顶绝对标高约-6.0m(吴淞高程),原工程桩配筋长度约10m,主要分布在新建塔楼及纯地库范围,利用原工程桩存在以下问题:

(1)新建后桩顶标高约比老桩低7.5m,截桩后配筋长度仅2.5m,接近素混凝土桩,不满足构造及抗水平力要求;

(2)原桩设计使用年限50 年,已使用20 年,与新建50年使用期有较大差距;

(3)单桩承载力偏小,截桩后单桩承载力约1000kN,不能满足桩基承载力要求。由于老桩无法利用,拟采用“见缝插针”方式在老桩间隙布桩,可布的桩位可能不在最合理位置,桩的利用效率有一定折减,为了最大程度减小老桩对新桩布置的影响,桩直径600mm 与老桩一致,在布桩过程中根据老桩的位置调整桩位。

原二期工程桩于2007 年施工,桩基施工完后项目停止,抗拔桩直径600mm,主要分布在新建建筑裙房及纯地库范围,原600mm 直径抗拔桩可用作裙房、纯地库抗拔桩使用。

1.3 基础选型

塔楼基础采用桩筏基础,塔楼范围现存间距1800mm 密布老桩,布桩需避开老桩,考虑尽大可能减小塔楼范围布桩受老桩的影响,桩直径与老桩一致,桩间距与老桩匹配,在老桩的中心位置布桩,新老桩净距基本控制在500mm 以上。桩型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桩直径600mm,桩长48m,持力层为⑧2 层,桩端桩侧联合注浆。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C40,单桩承载力特征值3600kN。塔楼范围为满足冲切及抗剪切要求基础底板厚度为2800mm,基础混凝土设计强度C40。

裙房及纯地下室采用桩筏基础,桩型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桩直径600mm,桩长22m,持力层为⑦2 层,为保证原抗拔桩安全、可靠的符合本工程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检测。裙房抗拔承载力750kN。裙房及地库底板厚1000mm(部分柱下为满足冲切要求局部加厚),基础混凝土设计强度C35。

2 结构体系

综合考虑预制率、现场吊装便利性、施工周期等综合经济性,结构体系选用混合结构。

塔楼平面尺寸为48.6m× 40.1m,核心筒平面26.7m×12.4m,塔楼由36 层塔楼与外扩3 层小裙房组成,底部3 层层高6.0m,标准层层高4.5m,避难层层高4.5m。

结构体系采用混合结构,核心筒混凝土,外框型钢混凝土柱,抗震等级一级。标准层建筑平面尺寸48.6m× 40.1m,核心筒平面26.7m ×12.4m,外框柱间距11.4~12.0m,外框柱与核心筒间距离9.7~12.7m,建筑高宽比约4.5,核心筒高宽比约14.5。

核心筒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由型钢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框架柱共14 个,沿外周均匀分布。由于核心筒高宽比较大,为满足结构抗侧刚度,连接外框柱与核心筒的钢梁与核心筒刚接。

核心筒外墙厚度底部700mm,自下而上渐收为500mm厚,核心筒内墙200~300mm 厚。外框柱底部截面1200mm×1200mm,上部渐收至800mm×1200mm,柱型钢含钢率6%~8%,墙柱主要布置如图2 所示。

图2 墙柱主要布置图

标准层外周钢梁截面H850mm×500mm×16m×36mm;连接外框柱与核心筒主钢梁截面H700mm×400mm×16mm×36mm,与核心筒采用刚性连接,连接位置核心筒外墙内设置型钢;楼面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体系,楼板厚度120mm,楼面钢次梁按组合梁设计,楼面钢次梁截面H500mm×200mm×9mm×14mm,梁端铰接。标准层结构布置如图3 所示。

图3 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3 结构计算分析

3.1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分析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分析使用SATWE、MIDAS 校核分析结果,通过两个软件的结构质量、周期、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等指标对比,可以看出两个软件结果比较接近。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728(塔楼结构高度166.5m,高度在150m~250m之间,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7.3 条,层间位移角限值按插值计算为1/728。),满足规范要求。

大部分楼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承担的楼层剪力超过底层剪力的10%,仅二层(X 向8.4%,Y 向6.0%)、三层(X 向9.6%,Y 向8.8%)及顶部4 个楼层在5%~10%范围,核心筒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层剪力,满足规范控制要求。

框架承担的层剪力小于底层剪力20%的楼层,采用剪力调整,以达到0.2Q 和1.5Vmax 的较小值。

结构设分析补充了弹性时程分析,和反应谱结果对比,对反应谱结果校核修正,保证结构安全和高阶振动结构影响的充分体现。时程分析设计选用了5 组天然波和2 组人工时波,每组地震波计算2 个方向,主方向峰值加速度取35 cm/s,次方向加速度最大值取主方向峰值的85%。在波形的选择上,考虑了有效持续时间、频谱特性、峰值折算等多方面要求。从时程分析与反应谱结果对比看,X 向基底剪力时程平均值为反应谱的82%,Y 向基底剪力时程平均值为反应谱的90%。时程分析楼层剪力平均值未超过CQC 结果对应楼层的剪力,振型分析反应谱法计算结果可包络时程分析计算结果。时程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波是合理有效的,反应谱结果偏安全,适用于结构指标评估与配筋。

3.2 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文献[2]第3.7.4 条规定:“房屋高度大于150m 结构,应验算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为1/100。

采用PKPM 软件进行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波采用的《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附录大震的1 组人工波(SH9)及2 组天然波(SH10、SH14)。峰值加速度按罕遇地震主方向200cm/s、次方向170cm/s调整。

通过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抗震性能评述如下:

(1)计入了重力二阶效应及大变形,X 向结构最大顶点位移为1.07m、Y 向结构最大顶点位移为1.37m,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2)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X 向为1/138、Y 向为1/109,分别在第16 层和15 层,满足不大于1/100 的规范限值要求。

(3)X 向底层剪重比为5.8%~7.8%,与小震CQC 比值为3.01~4.02;Y 向首层剪重比为6.2%~8.6%,与小震CQC比值为3.25~4.52。

3.3 风荷载分析

本工程风荷载由风洞试验及风致响应分析并结合规范风荷载确定。

风洞试验考虑两种工况:一是不考虑周围建筑(单体建筑);二是考虑了周边建筑影响(群体建筑)。试验以15°风向角为间隔,共进行了24 个风向角的测试。通过规范风荷载和试验风荷载对比,底部与上半部风荷载规范值大于试验值,中下部风荷载规范值略小于试验值,规范风荷载和试验风荷载对比图见图4。总体来看,除顶部几层规范风荷载与试验值差异较大,规范风荷载与实验风荷载较接近。

图4 规范风荷载和试验风荷载对比图

因为上部风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较显著,从结构响应看,规范风荷载的楼层剪力、弯矩均大于实验值。规范风荷载与试验风荷载差别不显著,规范风荷载的结构响应基本可包络试验风荷载,总体设计阶段采用规范风荷载进行设计是安全的,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承载力设计时采用规范风荷载与试验风荷载包络设计。

3.4 楼板应力分析

塔楼在2 层、3 层楼面大堂上空位置楼板大面积缺失。采用MIDAS gen 对楼板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楼板采用膜单元,计算平面内实际刚度。地震作用下开洞楼层楼板轴向应力分布情况。经计算分析,在水平力作用下,楼板内应力很小,除个别应力集中位置外,楼板应力在0.2MPa 以下,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个别应力集中区域应力最大值1.7MPa,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4 结论

闸北广场城市更新项目为原地拆建的超高层建筑,通过对该结构进行抗震、抗风等相关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更新设计中,场地密布无法利用的老桩,不必采用成本高的拔桩清障碍,老桩间隙“见缝插针”的布桩方式,在充分提高单桩承载力的前提下,保留大量障碍物同样适用于软土地基的超高层建筑。

(2)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比较成熟,可以在核心筒宽高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节点加强以满足抗风、抗震多道设防要求,整体装配率高,可满足上海地区高装配率要求。

猜你喜欢
裙房塔楼剪力
风环境视野下杭州基座与毗邻式裙房布局分析
长春市高层办公建筑裙房周边风环境设计研究
厄瓜多尔“向日葵”住宅塔楼
悬臂箱形截面梁的负剪力滞效应
考虑截面配筋的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鹿特丹The Sax塔楼
荷兰Looping住宅塔楼
万象和项目超高层塔楼结构设计
主楼与裙房如何降低沉降差的基础设计
箱型梁剪力滞效应的解耦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