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检查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22-06-10 05:39朱天华黄常兰谷深琪龚贵川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造影剂斜率造影

朱天华,黄常兰,谷深琪,龚贵川(通信作者)

(1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重庆 402160)

(2重庆市永川大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重庆 402181)

乳腺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大,尤其是乳腺癌的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对于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1]。目前在乳腺肿瘤的诊断中影像学方法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有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核磁共振检查等[2-4]。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乳腺肿瘤的早期检出率明显提高,其中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辐射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良恶性肿瘤在超声检查中有交叉表现时,常规超声检查难以准确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超声造影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弥补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瘤诊断的不足之处,能显示出直径为80~140 μm的血管,不仅能显示血流信号增强,还能显示出肿瘤供血血管的特征,便于超声医师进行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5-6]。为进一步探索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特选取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乳腺肿瘤患者为对象,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1年12月收诊的乳腺肿瘤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乳腺有刺痛感或胀痛感,可触及肿块者;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岁;③接受手术治疗,有完整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者;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的患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③对超声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本组132例患者中,经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有78例,患者年龄为23~72岁,平均(45.6±8.2)岁;其中纤维腺瘤有43例,乳腺增生结节14例,乳腺炎性肉芽肿6例,乳腺囊肿15例。恶性肿瘤有54例,患者年龄为27~74岁,平均(46.0±8.4)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0例,乳腺黏液癌7例,髓样癌5例,原位癌8例,乳腺恶性淋巴瘤4例。

1.2 方法

本组132例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EPIQ5,EPIQ7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的频率为(2.0~9.0)MHz,患者取平卧位,暴露胸部,首先进行超声平扫,以乳头为中心,探头持续扫描乳腺,记录肿块的位置、深度、增益等,然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显像检测,观察肿块的血流情况,然后选择血流最丰富的切面作为超声造影的切面。更换超声造影探头,选择造影模式,经肘静脉注射Sono Vue微泡超声造影剂4.8 mL,然后注射0.9%氯化钠溶液5mL冲管,启动Capture和Timer按钮,观察病灶内的造影剂走形和分布,观察90~120 s,记录造影剂到达肿瘤的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等。

1.3 诊断标准

超声造影检查参考北美放射学会的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其中≤3级为良性,≥4级恶性风险逐级增大。

1.4 观察指标

①诊断效能:以术后病理组织学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②形态学特征:记录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肿瘤形态学特征,包括形态是否规则、边界是否清晰、增强后结节范围有没有增大、内部充盈有无缺损、有无穿入或扭曲血管。③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记录乳腺肿瘤的增强模式,分成无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均匀强化。④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和下降支斜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效能

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94.70%(125/132),诊断灵敏度为93.59%(73/78),诊断特异度为96.30%(52/54),见表1。

表1 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两组的形态学特征比较

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在形态是否规则、边界是否清晰、增强后结节范围有没有增大、内部充盈有无缺损、有无穿入或扭曲血管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形态学特征比较[n(%)]

2.3 两组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比较

良性组的强化以均匀强化为主,少量无强化和不均匀强化,恶性组无强化患者,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少量均匀强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n(%)]

2.4 两组的时间-强度曲线比较

两组的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的峰值强度和上升支斜率均低于恶性组,且下降支斜率高于恶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的时间-强度曲线(±s)

表4 两组的时间-强度曲线(±s)

组别 例数 达峰时间/s峰值强度/dB 上升支斜率 下降支斜率良性组 78 9.11±1.23 12.58±1.45 4.38±0.34 5.02±0.45恶性组 54 8.87±1.18 16.57±1.89 7.10±0.56 3.48±0.28 t 1.121 13.712 34.677 22.320 P 0.265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乳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女性,且发病群体日趋年轻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乳腺癌早期无典型症状,单纯从症状上难以诊断,因此影像学手段辅助诊断是十分必要的[7-8]。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肿瘤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其中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新生血管的数量、形态、分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为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9-10]。

常规超声检查对乳腺肿瘤的检出率高,但是对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不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能观察到肿瘤病灶内的血流状况,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但是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只能显示直径≥200 μm的动脉和静脉小血管,对于直径<200 μm的微血管和低速血流则很难显示清楚。而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11-12]指出肿瘤内新生血管不断成长和供给丰富的血供是乳腺恶性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明确肿瘤病灶内的血流状况对于指导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超声造影检查逐渐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应用,其原理是:血液中的气体微泡在声场中非线性效应与其产生的强烈背向散射能增强图像,从而便于超声医师观察病灶的特点[13]。超声造影检查克服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的缺陷,能清晰显示肿瘤组织中的血流状况,尤其是微血管情况。本次研究中132例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4.70%,灵敏度为93.59%,特异度为96.30%。提示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高,能早期鉴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这主要是因为恶性肿瘤有大量的动静脉瘘,注射造影剂后能经微泡提供肿瘤血液灌注信息,为超声医师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14]。本次研究中使用的Sono Vue微泡超声造影剂是一种纯血池微气泡造影剂,其稳定性好,平均直径仅2.5 μm,不会外渗到血管外间隙,通过肘正中静脉注射后,造影剂微气泡能通过肺部毛细血管循环到身体的所有血管结构,同时超声造影通过低机械指数发射声波和脉冲反向谐波造影技术的结合,既凸显出微气泡的声学成分,又减少组织谐波的干扰性,延长微气泡在血管内的存在时间,从而获得造影剂在肿瘤病灶内循环的分布情况,提高肿瘤病灶内的微血管显像效果,指导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本文结果显示,良性组与恶性组在肿瘤形态学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的肿块形态多不规则,且边界不清晰,内部常有充盈缺损,还会有穿入或扭曲的血管。这是因为恶性肿瘤细胞能分泌血管生长因子等,诱导血管生成,在肿瘤周围形成丰富的血管,且肿瘤组织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因此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15]。恶性肿瘤因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并且肿瘤组织向周边浸润,新生血管多富集于癌灶边缘,使得肿瘤局部易出现缺血性坏死现象,从而导致超声造影检查中出现肿瘤内部充盈缺损现象。而恶性肿瘤上皮细胞主要位于肿块边缘向四周浸润的腺体、脂肪组织中,肿瘤组织对周围正常组织施加了不等的牵拉力,因而在超声造影图中显示肿瘤周围有扭曲的血管。

本文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多为不均匀增强,增强范围多增大,良性多为均匀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与良恶性肿瘤的血管特点有关,良性肿瘤内部的血管一般分布均匀,管径也较为均匀,因此表现为均匀强化;而恶性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分布不均匀,有大量的终末细小血管,且血管的走形不规则,因此呈不均匀增强。

在时间-强度曲线上,良性组的峰值强度和上升支斜率均显著低于恶性组,下降支斜率显著高于恶性组(P<0.05),两组的达峰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出现这一结果是因为良性肿瘤内部的血管少,血供不丰富,使得上升支、下降支的斜率都较小,而恶性肿瘤有着丰富复杂的血管网,微泡流量大且流速快,使得上升支的斜率较大,而且恶性肿瘤中有大量动脉萎缩、静脉湖、盲端静脉等,静脉易形成栓子,这些都影响静脉回流,从而导致下降支斜率降低。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检查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有助于早期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造影剂斜率造影
经股动脉导丝引导双侧乳内动脉桥血管造影术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