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联合低场MRI对脊柱外伤患者的诊断价值

2022-06-10 05:39孙云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伤椎体韧带

孙云龙

(靖江市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靖江 214500)

脊柱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发生率占据全身骨折类型的5%~6%,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造成不良危害。脊柱骨折患者可能合并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情况,可能引起残疾或死亡[1]。因此,及时、准确诊断患者脊柱骨折具体情况,针对性实施治疗对救治患者,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价值。传统临床多通过X线技术检查脊柱外伤患者,准确性不理想,且影像质量差,容易出现误诊问题。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CT技术、MRI技术均得以推广,广泛用于多种疾病诊断工作中,优势在于影像清晰、结果准确[2]。那么脊柱外伤患者如何选择诊断技术成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本文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靖江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CT与低场MRI技术联合诊断的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靖江市中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脊柱外伤患者120例,包括男性46例,女性74例,年龄为18~97岁,平均年龄(41.35±2.85)岁,致伤原因:25例患者因交通意外致伤,55例患者因重物撞击致伤,19例患者为压砸伤,21例患者因高处坠落致伤。症状表现具体为:80例患者主诉肢体麻木,65例患者存在感觉、运动障碍情况,48例患者表现为活动受限。

1.2 方法

CT检查时所使用的设备型号为Optima CT670 64排128层,对患者进行横断位扫描,设置管电压参数为120 kV,管电流为30~60 mA,层厚3.75 mm,层距3.75 mm。0.625 mm薄层重建后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低位MRI检查使用的设备型号是μMR560 1.5T成像仪,扫描范围同样为整个脊柱,需选择轴位、矢状位进行扫描,对疑似外伤病灶部位还需增加冠状位扫描,实际检查中T1WI的TR设定为520 ms,TE设定为18 ms;T2WI的TR为3 500 ms,TE 144 ms;IRTSE的TR为4 800 ms,TE 144 ms,TI设定为1 110 ms,影像层厚设 定为5 mm,层间距为6 mm,矩阵为256×256,FOV为340×340 mm。

扫描后的所有影像数据均传输至工作站,经处理后形成影像资料,并由1名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和1名主任级医师共同阅片,观察患者CT影像中脊柱是否存在骨折面,评估骨折类型、程度、错位情况、合并脱位、椎管狭窄等,同时观察MRI影像中的相关内容,并记录椎体损伤的具体数量、椎体内信号改变、韧带损伤、软组织肿块、脊髓损伤等异常情况。两名阅片者判断结果统一的情况下方可给出诊断结果,如二者意见不统一,则需进行商讨,待统一意见后给出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CT与低场MRI检查脊柱骨折、神经根损伤、韧带损伤、颈部血管损伤、脊柱隐匿性损伤、椎管骨结构损伤的检出率,记录两种诊断技术检出骨碎片的数量,同时探讨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的准确率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频数(n)、百分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低场MRI对各损伤类型的检出率比较

低场MRI的脊柱骨折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诊断方式在神经根损伤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CT检出骨碎片数目显著多于低场MRI检查;而低场MRI技术诊断韧带损伤、颈部血管损伤、脊柱隐匿性损伤、椎管骨结构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低场MRI检出率比较[n(%)]

2.2 CT、低场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与单一准确率比较

结果调查显示,CT、低场MRI联合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诊断(P<0.05),见表2。

表2 CT、低场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与单一准确率比较[n(%)]

3 讨论

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承重结构,在行走、跑跳、负重等活动中均起到了平衡躯体、协调四肢、减震抗压等作用,且脊柱拥有的生理曲度可以使其拥有更好的弹性和抗压性,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贯穿于脊柱当中,椎体骨骼即对中枢神经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3]。也由于脊柱本身解剖结构的复发性,使得其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的骨折类型较多,加之脊柱位置的特殊性,可以受到来自多个方向、不用作用力的影响。发生损伤或骨折后,不仅会导致脊柱的生理曲度产生变化,骨折面位移、碎骨块压迫、韧带撕裂等均会导致中枢神经组织影响,进而产生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性疼痛。因此在给予脊柱外伤患者治疗前,需先对其病变情况给予确认,其中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4]。

在利用影像学技术检查脊柱骨折、脱位等外伤型病变时,CT和MRI技术均拥有各自的优势。其中针对脊柱X轴平面检查时二者间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尤其是对旋转性、压缩性损伤的诊断。而在针对脊柱Y轴方向扫描时,CT的优势则开始显现,CT检查Y轴方向的压缩性椎体损伤,尤其是因垂直方向外力导致的爆裂型骨折时检出率更高[5]。加之现代多层螺旋CT技术的逐步完善,使得多排扫描正在快速代替单排扫描,不仅提升了检查速度,且扫描影像的层厚设定值更小,对骨骼组织内密度分布的分辨率也进一步提升,可借助三维重建技术获取脊柱的完整影像,对损伤所处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可准确显示。CT扫描脊柱时可以准确显示骨折平面的走向、骨折碎片数量、分布状态、椎体位移程度、椎管狭窄状态等,而MRI实际应用时对H质子骨皮质层内的灵敏度则相对较低,扫描后获得的T2WI信号呈现增高状态,但损伤椎体周围如发生骨髓充血、软组织水肿,则其T2WI信号同样呈现增高状态,容易产生混淆[6]。如患者脊柱骨折的同时伴有骨折面滑脱的情况,则CT横断面影像当中可以发现明显的异常状态,加之可利用矢状位、冠状位影像重建技术来获得更加全面性的诊断。MRI扫描也同样可以准确显示椎体骨折面滑脱的情况,尤其是该技术可以直接在矢状面和冠状面成像,无需影像重建,因而所获得的骨折面滑脱影像更加准确。由此可见,CT技术和MRI在诊断脊柱外伤时拥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7]。

脊柱的生理曲度、椎体间软骨、韧带等均会带来一定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因此部分脊柱外伤由于作用力较小,或受到保护作用的影响,使得损伤具有隐匿性的特征。此时如选择CT扫描则无法准确发现隐匿性损伤,而MRI诊断技术则起到重要的作用。隐匿性损伤通常表现为椎体内骨小梁的损伤和断裂,且同时会出现骨髓充血或水肿的症状,发病早期阶段未继续受到影响时单纯利用X线扫描则无法发现病变,因骨小梁损伤程度无法使X线产生相应的衰减,因而数值并不会有明显波动,在其检查的影像下椎体的状态和正常情况无明显差异[8]。CT扫描虽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对骨骼密度的变化较为敏感,但骨小梁损伤或椎体挫裂伤本身并不会带来明显的骨密度改变,因而也无法准确判断。MRI技术的成像原理与人体内组织中氢质子的浓度有着密切关联,并非依靠骨密度的变化而获取数据,因此在隐匿性骨折的早期阶段拥有较高的灵敏度,且还可显示骨髓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且该技术还可利用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方式,从而使隐匿性骨折的影像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同时MRI还可显示隐匿性骨折的范围和程度,有利于后续阶段的随访检查,尤其对于颈部、胸部等软组织厚度较高的区域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9]。另外MRI扫描还可以用于区别新旧不同时期骨折损伤,利用信号的不同反应确定愈合骨面和新生骨折面,且影像中还可观察到椎体外观的形变情况,并以这种改变信号作为参考,判断属于新发损伤还是已愈合的旧伤或隐伤等。其中已愈合骨质、旧伤等的T2WI、STIR序列信号无明显改变,而新发损伤的信号则有明显变化。

根据大数据临床研究显示,在脊柱外伤群体中有接近1/5合并脊髓损伤,其中的闭合性损伤主要是由于椎骨受压变形或脱位对脊髓产生的压迫,且外伤影响下还会进一步导致末梢神经的穿动脉受损。临床根据椎管内软组织损伤的具体程度可将其病变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震荡型、挫伤型、压迫横断型、血肿型。利用CT技术对该类病变进行扫描时,可以清晰地看到脊髓受到碎骨片、变形骨骼、血肿韧带等的压迫,从而导致脊髓组织形变,但其密度无明显改变[10]。而对于形态无明显变化的损伤类型,例如震荡型、挫伤型等CT则无法进行诊断,也不能进一步区分血肿病灶所处位置为硬膜外或硬膜下。可见CT在扫描椎管内结构损伤时,仅能用于确认骨骼的损伤情况,而无法辨别软组织的病变。MRI则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即便无明显外观变形的脊髓损伤情况也能够清晰呈现,且可以发现多种脊柱外伤引起的脊髓损伤情况。实际检查时可见T2WI呈现高信号特征,且高信号影像呈斑状或片状分布,而T1WI信号则呈现低信号或等信号的情况,且如脊髓内合并出血的情况,则T1WI会转变为高信号特征,且此时观察脊髓的形态可见明显增粗情况,少部分未见改变[11]。临床将脊髓早期损伤共分为三个类型,其中Ⅰ型损伤均合并出血症状,整体预后效果较差;Ⅱ型损伤则以脊髓水肿为主,预后效果偏好;Ⅲ型则为前两者的混合型,预后效果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较差群体。由于椎体损伤后会导致血液内成分的改变,此时利用MRI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阶段外伤造成的椎管血肿症状变化,且该技术对椎间盘病变灵敏度强,可用于区分外伤或内因导致的椎间盘突出。在MRI影像中,外伤性的椎间盘突出周围会出现不均匀分布的疝出情况,且疝入椎体中班骨折线以内,椎间盘内的信号呈现不均匀的情况,其中分布着点状的T2WI序列高信号影像。而非外伤性者椎间盘信号则呈现均匀减弱的特点,周围均匀疝出,且疝入椎体呈现半月形的特点[12]。

脊柱韧带损伤则是导致脊柱形态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严重时甚至可引起椎体关节脱位,如利用CT扫描则无法准确显示。而MRI则对韧带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观察到碎骨、椎间盘突出病灶等对韧带的挤压和牵拉,还能够准确反映损伤部位信号的改变,通常表现为T2WI增高的特征。如病变时伴有韧带撕裂的情况,则可发现韧带组织上存在横向分布的条状T2WI高信号影像带。

本文结果显示,CT技术检出骨碎片数量多于低场MRI,由此证实CT技术可清晰显示粉碎性骨折的碎片数目,为临床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而低场MRI检查韧带损伤、颈部血管损伤、脊柱隐匿性损伤、椎管骨结构损伤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

综上所述,脊柱外伤患者可通过CT、低场MRI联合诊断,具有极高准确率,同时可分析患者具体骨折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支持,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外伤椎体韧带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听说人工韧带不好, 真是这样吗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多走沙地可锻炼下肢韧带
1例严重复合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经验
10例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