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和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10 05:3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椎管脊髓椎间盘

史 清

(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菏泽 274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脊柱退行性疾病一种,于青中年群体中多发。此种疾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力损伤、突然负重以及腰姿不正等,会使患者呈现出下肢疼痛以及腰痛等系列临床症状,使工作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治疗期间外科手术获得广泛运用。但因为呈现出较多病症分型,所以合理展开疾病诊断,意义显著[2-3]。其对于手术治疗可以给予一定程度指导,对其预后改善具有显著意义。在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过程中,X线、MRI以及CT均获得广泛运用[4-5]。同X线以及CT检查方式比较,MRI呈现出无骨骼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以及后期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系列优势,其可将神经根、硬膜囊以及脊髓显像效果显著提高,显著增强诊断效果。本文旨在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RI以及CT诊断的临床效果,为达到促进患者早期诊治、病情康复目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诊断。8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33~73岁,平均(55.25±2.55)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表现出坐骨神经痛以及腰部疼痛等系列疾病症状;②通过手术病理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交流障碍或者生活无自理能力者;②患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疾病或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③患者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表现出较差依从性以及配合度;④对于此次研究明确拒绝者;⑤中途退出试验研究者。

1.2 方法

CT诊断: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西门子 Definition AS)完成疾病诊断。检查期间,患者保持仰卧位,明确扫描具体位置,之后调整CT扫描参数,设定120 kV电压、600 mA电流、0.625 mm层距以及0.516:1螺距。完成系列设置后,针对腰椎间隙合理展开依次扫描操作。扫描过程中,针对患者椎间盘突出具体形态、部位以及密度等展开对应检查,并且就患者椎弓、椎管径线、侧隐窝以及椎体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MRI诊断:利用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器(西门子Verio 3.0T)展开。扫描期间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合理对患者展开系列矢状位扫描。扫描前,合理完成扫描参数调整,TR 5 100 ms,TE 90 ms。在实施SAG T1WI横断位扫描期间,TR设定为500 ms,TE 16 ms。经过对患者进行横断位以及矢状位扫描后,针对患者脊柱突出情况以及具体受压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观察其硬膜囊、椎管径线与椎间膨出情况。

1.3 观察指标

将最终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椎间盘积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

MRI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测(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比较

对所有患者手术病理结果进行观察,包括脊髓变形60例,椎间盘变形79例,钙化59例,神经根受压51例,硬膜囊受压61例,椎间盘积气66例;MRI诊断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率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比较 [n(%)]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率显著增高,其临床特征以腰腿疼痛作为主要表现,对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其主要因为反复腰扭伤、外伤以及过重持物等,使患者腰椎间纤维环呈现出破裂现象而患病。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后,会对椎管内脊髓造成挤压,从而导致下肢表现出程度不同放射性疼痛、麻木以及腰部疼痛等系列神经受压症状。对此采取有效方式实施病情及时诊断,对于疾病有效治疗以及患者预后改善具有显著意义[6-8]。当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包括诸多方法,例如物理或者药物等系列手术减压方式或者非手术方式。对此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到早期发现以及早期诊断,对于合理治疗方式选择具有显著意义。尤其对患者手术解剖特点加以明确,确定最可靠以及安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表现出显著价值[9-11]。具体在实施诊断期间,CT诊断实施表现出较高空间分辨率以及较高密度分辨率,表现出较快扫描速度以及扫描范围,可对腰椎间盘狭窄情况、密度以及具体形态位置加以充分了解,对于椎间盘钙化以及积气可以进行有效诊断[12-13]。但其在分辨率方面表现出局限性特点,对于髓核游离以及椎间盘游离期间呈现出的硬膜外肿物无法准确判断,并且此种方式存在一定辐射性[14-15]。

MRI诊断方法有效应用后,对于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充分明确,诊断过程中可以充分避免骨骼伪影,成像表现出多方位以及多参数特点。例如通过T1WI,可就患者椎体、间盘与附件情况加以明确;通过T2WI,可对患者椎间盘邻近组织、信号、形态与位置情况加以明确,充分明确脊髓、马尾神经、硬膜囊、神经根具体情况、不同结构以及组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的诊断准确性较高。本文中,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诊断后,结果显示阳性患者70例,误诊8例,漏诊2例;MRI诊断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结果为阳性患者79例,误诊0例,漏诊1例;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MRI诊断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率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可验证上述结论。表明针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期间,MRI以及CT均表现出一定应用价值,其就发病位置、程度以及病情可进行一定程度描述。实施CT检查后,可就患者椎管内脊膜囊以及神经根进行直观以及立体观察,可充分显露包含椎间盘横切面上软组织,对病变位置以及髓核等系列关键指标进行有效观察,清晰显示钙化椎间盘,充分反映椎间盘同同一平面神经根呈现出的系列关系。对于MRI检查而言,其呈现出高分辨率以及高清晰度特点,对于椎管形态以及狭窄程度、矢状面影、髓核向椎管迁移可以清晰显示,有效查看椎管内是否呈现出系列病变。此外通过MRI以及CT检查,均可对医生进行足够多疾病信息获取做出保证,对患者病情特点以及程度加以分析。但对于CT扫描而言,其缺陷在于分辨率方面表现出局限性特点,无法对髓核游离以及椎间盘游离期间表现出的系列硬膜外肿物进行判断。此外针对患者在实施CT扫描期间,较易表现出系列辐射现象,对于表现出较差机体状态以及特殊群体而言,呈现出一定局限性;而对于MRI而言,其表现出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诊断过程中,对于骨骼影响可以充分免除,避免骨骼伪影出现。成像表现出多方位以及多参数特点。例如通过T1WI,可对患者椎体、间盘以及附件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于T2WI,可就椎间盘邻近组织、信号、形态以及位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患者脊髓、马尾神经、硬膜囊以及神经根等系列情况进行充分显示[16]。有效区分脱出髓核以及椎管内固定结果,鉴别患者椎间盘具体脱出情况以及椎管内占位情况。对不同结构以及组织关系鉴别可以提供有力依据,表现出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MRI诊断费用可被大众接受,避免诊断期间对患者造成的系列经济压力以及心理负担。MRI在检查期间,可就不同序列针对患者展开全面检查操作,主要包括矢状位以及冠状位等。检查后,对于获得的影像学结果可充分满足多序列、分辨率高、多层次等系列要求,充分明确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形态、位置以及密度等,明确侧隐窝狭窄程度。通过获得图像,可就游离情况以及腰椎键盘真空征加以明确。并且运用MRI检查可以免除辐射现象,针对患者健康情况不会产生严重影响。最终获得上述理想结果,充分证明MRI诊断方法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诊断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同CT诊断方法比较,MRI诊断方法有效应用后,可将患者阳性检出率、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椎间盘积气检出率显著提高,但为对诊断准确性做出保证,临床需要就患者体征变化、临床症状与经济承受能力加以了解,对应选择具体方法展开疾病诊断,提高诊断价值,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准确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奠定基础,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椎管脊髓椎间盘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注意!疼痛信号在传输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半躺姿势最伤腰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
椎管狭窄就应该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