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应用价值

2022-06-10 05:3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磁共振影像学病症

梁 永

(睢宁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200)

脑梗死是指人体的脑局部出现供血障碍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情况,造成脑组织受到损伤,引起坏死、软化等情况,由此因素产生相应的脑功能缺损症状综合征,临床上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病后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常见明显的偏身感觉障碍、半身瘫痪、同相偏盲等,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1]。该病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常见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人体的血管壁病变,异常物体进入脑血液循环,进而增大该病症的发病率,病症好发于老年群体,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病。随着病症的不断进展,其病症可进一步加重,如出现头晕、恶心等情况,甚至部分患者可出现痴呆、精神异常、步态异常等症状,并发脑水肿、脑疝等严重性疾病,需要及时治疗。脑出血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该病症是指人体非创伤性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逐渐形成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该病症属于脑卒中的类型,其病症产生的危害较大,需要及时治疗[2]。该病症类型较多,如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病症类型,以保证可以针对性治疗。患者患病后症状较为明显,常见明显的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血压升高等情况,伴有恶心、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甚至出现脑膜刺激征,其临床症状与患者的出血部位存在关联性。患者患病后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可及时控制病症,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尤为重要。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是现阶段的临床上诊断该病症的常见方法,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以及诊断方式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诊断方法,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诊断条件,以便于后续的治疗。本次研究将以医院收治的51例疑似患者为对象,分析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10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病理诊断确诊48例,对患者行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男女比例(25/26)(男25例,女26例),年龄53~79岁,年龄均值(66.47±2.18)岁。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年龄均>40岁;②患者病例资料完整;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史;②患者存在其他严重性疾病;③患者病例资料缺失;④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CT诊断:选择美国GE扫描仪,指导患者选择仰卧姿势,入床,患者以头部先入进行诊断,设置电压,控制为110 kV,设置灌电流,设置为300 mA,其扫描的层厚为8层,层厚为2 mm,间隔设置为5 mm,螺距为1 mm,矩阵设计为512×512。对患者进行合常规扫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析患者是否需要强化扫描,如果开展增强扫描,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肘静脉注射,利用高压注射器将相关的对比剂注入到患者体内,注射完成后20 s对患者进行扫描,待扫描结束后获得影像学资料,将影像学资料传输至图像处理站中,对图像进行综合的处理,确定图像质量,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发挥出影像学资料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诊断:检查选择 美国G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通过常规的轴位采集头颅线圈信号进行,按照规范流程设置层厚2 mm、层距5 mm、矩阵256×256,按照常规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之后以T1加权图像(TR为420 ms、TE为10 ms)、T2加权图像(TR为3 500 ms、TE为96 ms),对患者进行合理扫描,从横断面、矢状面进行,如果发现患者病灶组织,需要进行矢状面、冠状面T2WI/SE增强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经周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处理,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6 mL/kg,注射后对患者进行同步的动态扫描,将获得的影像学资料上传至工作站,由两名以上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对患者病症进行判断,当两名医师结论一致时做出病症诊断,如果结论存在分歧,则需要引入第三位医师进行诊断,合理对病症进行诊断分析,获得最终的诊断结果,保证诊断一致性。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磁共振成像与CT病症诊断结果,计算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②观察磁共振成像与CT不同出血位置诊断,包括基底节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计算检出率。③观察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效率,包括诊断耗费时间、病灶检出时间。④观察两组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准确率

研究中51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病理诊断确诊48例),诊断中CT诊断结果检出阳性44例,真阳性42例,阴性7例,真阴性1例(6例漏诊,2例误诊)。磁共振成像检出阳性48例,真阳性47例,阴性3例,真阴性2例(1例漏诊,1例误诊),CT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84.31%、87.50%、33.33%相比磁共振成像96.08%、97.92%、66.67%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准确率(n=51)

2.2 磁共振成像与CT不同出血位置诊断结果对比

磁共振成像出血位置检出率为97.92%高于CT诊断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出血位置诊断情况[n(%)]

2.3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效率对比

磁共振成像病症诊断耗费时间与病灶检出时间均少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效率对比(±s)

表3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效率对比(±s)

诊断方式 n 诊断耗费时间/min 病灶检出时间/d磁共振成像 51 6.27±0.34 0.79±0.05 CT诊断 51 9.57±0.38 1.26±0.08 t-6.689 5.462 P-0.000 0.000

2.4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影像学特征

磁共振成像检查影像学图像较为明显,呈现出明显的大片状或斑片状信号,其序列低信号区表现较为明显,呈现出斑点状或类圆形,其高信号区则表现为明显的云雾状,整体的边界较为清晰,进而诊断该病症。部分高信号区也可表现为大片状,但其信号不均匀,在增强扫描后其表现可见花边状与地图样强化,甚至出现脑回样情况,现状较为明显。CT诊断中,整体灵敏度良好,可以获得良好的断面成像与立体成像,进而鉴别脑梗死,但该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进而在扫描过程中出现伪影情况,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诊断患者病症。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导致现阶段脑梗死并脑出血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自身的身体机能逐渐降低,脑血管疾病较为普遍,进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如血液黏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周围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等,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明显的威胁,需要进一步治疗,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受其自身的性质因素影响,其病症之间的症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进而容易造成病症之间的混淆,不利于病症诊断治疗,因此需要对病症诊断加强重视力度,获得准确的信息,以促使患者病症得到准确的诊断,及早检出病症类型,及早控制,早日恢复健康[2]。脑梗死、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该病症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老年群体,对其产生的危害较大[3],造成不良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诊断,控制病症,以满足需求。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中,为医疗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撑,尤其是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技术,为当前的疾病诊断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以便于患者病症得到及时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4]。CT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可以高效的诊断临床脑出血病症,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扫描,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颅内病灶组织定位、定性以及定量,以保证整体的检出率,获得精准的影像学资料。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情况,如该诊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5],进而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出现伪影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病症较为相似的疾病容易产生漏诊、误诊情况,因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保证其诊断结果[6]。磁共振成像是现阶段较为先进的技术,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诊断,以多种体层图像获得信息,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相比于CT更具有优势,可以明确患者的实际状态,提升整体的检出率,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减少误诊与漏诊情况,利用多参数与高分辨率进行多方位共同扫描[7],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损伤,并合理应用造影剂的优势来进行检查,获得清晰的影像学资料,有效的鉴别患者病灶情况,突破传统诊断方法的束缚,提高疾病诊断质量,促使患者病症得到控制,便于早日治疗,尽早恢复健康[8]。

本次研究结果中,51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诊断中,病理诊断确诊48例,CT诊断结果检出阳性44例、阴性7例,其中真阳性42例,真阴性1例,根据统计结果发现6例漏诊,2例误诊,磁共振成像检出阳性48例,阴性3例,其中真阳性47例、真阴性2例,根据统计结果发现1例漏诊,1例误诊,CT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31%、87.50%、33.33%相比磁共振成像96.08%、97.92%、66.67%两组差异较为显著,说明该诊断结果中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更为准确,可以获得清晰的影像学资料,对疾病分辨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磁共振成像出血位置(基底节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检出率97.92%相比CT诊断87.50%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该诊断方式对疾病的出血情况检查率较为明显,可以发现患者病症情况,获得清晰的影像学资料,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支持。磁共振成像病症诊断耗费时间与病灶检出时间均少于,存在显著差异性,说明磁共振诊断方法更优,整体效率更高,可以在保证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快速进行诊断,及时明确患者病症,以提升整体的诊断质量。磁共振成像检查影像学图像较为明显,相比于CT诊断结果更为准确,降低外界因素产生的干扰,同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诊断患者病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获得清晰的影像学特征,进而观察患者的病灶部位,对患者的病症做出诊断的分析,以保证后续的诊断与治疗顺利开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磁共振影像学病症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中医疗效评价中常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基于同伦l0范数最小化重建的三维动态磁共振成像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青春期病症
阿呆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