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2-06-11 06:07余旻毅郑艳玲雷子辉卢祖洵
医学与社会 2022年6期
关键词:频度场所全科

余旻毅,冯 晶,郑艳玲,余 芳,申 鑫,雷子辉,甘 勇,卢祖洵

1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6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430030

工作场所暴力是劳动者在工作有关环境中受到辱骂、威胁或攻击等对其安全或健康产生显性或隐性影响的事件,在医疗卫生领域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8%-38%的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遭受过躯体暴力,而更大比例的医务人员受到过威胁或语言虐待[2]。工作场所暴力不仅会对医务人员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还会降低其工作积极性,甚至引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3-5]。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发生率受到世界各国多方关注,国外关于医务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其定义、分类、特征以及防控策略等研究均较为成熟。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对象集中于护士或所有医务工作者,研究内容多为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范围主要是地域性研究[4-6]。目前,关于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较为单薄,且缺乏全国性的大样本调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基层全科医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以期为制定医疗场所暴力防控策略、保障全科医生人身安全以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3-5月,按照我国地理区域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考虑地区均衡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市/自治区全科医生数量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在每个地区各随机抽取5个省/市/自治区(东部: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中部:湖北省、湖南省、山西省、安徽省和河南省;西部: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每个省/市/自治区随机抽取4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机抽取40%从事全科医学工作≥1年且调查当日在岗的全科医生。本调查已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晓研究目的且自愿参与调查。本研究采用电子问卷通过微信进行匿名调查,共发放4632份问卷,回收437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47%。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如下。①基本情况:地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②工作场所暴力量表:该量表由王培席等编制[7],用于评价调查对象过去一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类型和频次),共5个条目,分别为遭受躯体攻击、情感虐待、威胁恐吓、言语性骚扰以及躯体性骚扰的情况,每个条目从“0次”“1次”“2-3次”到“大于3次”分别计0-3分。各条目得分之和为工作场所暴力总分,得分范围为0-15分,分数越高表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越高。频度分为4级,0分、1-5分、6-10分、11-15分计为零频度、低频度、中频度、高频度。本研究中,工作场所暴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0.81,KMO=0.77,Bartlett球形度检验χ2=9821.95,P<0.01,量表信效度尚可。③最近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征:该部分参照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共同研制的问卷进行设计,包括施暴者、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原因等[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过去一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人数/总人数)×100%]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376名全科医生中,东、中、西部各2016名(46.07%)、1184名(27.06%)、1176名(26.87%),年龄在40-50岁者1684名(38.48%),女性2598名(59.37%),在婚、本科学历、正式在编、无行政职务者较多,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者1984名(45.34%),中级职称1964名(44.88%),年收入以10万元以下为主,日均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者681名(15.56%),一半以上的全科医生经常加班,认为工作压力较低者仅74名(1.69%)。见表1。

2.2 不同特征全科医生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比较

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在不同地区、性别、文化程度、职称、日均工作时间、加班频率、工作压力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任职方式、行政职务、年收入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全科医生基本信息及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比较

2.3 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和频度分布

全科医生在调查前一年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14.26%,频度分级为:零频度3752名(85.74%)、低频度433名(9.89%)、中频度166名(3.79%)、高频度25名(0.57%)。各暴力类型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虐待(13.44%)、威胁恐吓(9.23%)、言语性骚扰(4.68%)、躯体攻击(4.59%)、躯体性骚扰(2.29%)。不同暴力类型频次分布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5.54,P<0.01)。见表2。

表2 全科医生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分布情况

2.4 全科医生最近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征

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全科医生中,最近一次暴力事件的施暴者主要为患者(50.64%),其次是患者家属(40.38%)。大部分施暴者是男性,占79.49%。暴力事件多发生于早班(53.04%),地点以医生办公室为主(75.00%)。发生原因主要为未满足患者的需求(71.63%),其次是等候时间过长(33.33%)。全科医生采取的应对方式前3位依次是:求助领导(33.01%)、未采取任何行动(31.57%)、制止施暴者(29.97%)。

2.5 全科医生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显示,地区(西部:OR=0.68)、性别(女性:OR=0.66)、文化程度(本科:OR=1.49;硕士及以上:OR=1.85)、日均工作时间(9-10小时:OR=1.83;10小时以上:OR=1.48)、加班频率(经常:OR=6.00)是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3。

表3 全科医生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我国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中,14.26%的全科医生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该比例远低于国内医疗领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50%-80%)[3,9],在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中也处于较低水平(9.5%-96%)[10-11]。由于各研究样本量、测量工具、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以及全科医生的执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可能造成发生率的差异。各暴力类型中情感虐待的发生率最高,这与孟利敏等的研究结果相同[12]。情感虐待指的是辱骂、羞辱、吵闹等暴力行为,是导致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13]。建议管理者重视情感虐待现象,当发生有关情况时及时给予全科医生心理支持,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整体看来,我国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其职业特性有关,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居民接触较为频繁,关系比较密切,因而暴力发生率较低[14]。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以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的低发生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这些政策法规已取得一定成效,这将有利于保障全科医生人身安全,维护良好的就医秩序,进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3.2 地区、性别、文化程度、日均工作时间和加班频率均会对我国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产生影响

在全科医生最近一次经历的工作场所暴力事件中,患者及其家属是主要施暴者,这与孟利敏等和韩国亮等的研究结果类似[12,15]。施暴者以男性居多,可能与男性相较于女性更易冲动、更具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存在一定联系。暴力事件多发生于早班、医生办公室。白天是患者就诊的高峰期,全科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机会较多,且全科诊疗活动主要集中于医生办公室,在客观上增加了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16]。提示应加强白天、医生办公室的巡视和安保力度,保障全科医生的人身安全。施暴原因前4位分别是未满足患者的需求、等候时间过长、对医生工作不满意以及认为医疗费用过高。患者普遍存在支付了医疗费用就应该达到理想的诊疗效果的心理,而全科医生处理的主要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当患者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容易引发不满情绪,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15]。全科医生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方式以求助领导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1.38%的全科医生完成了报告流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工作场所暴力报告机制,形成规范化的处理流程,并鼓励全科医生在遭受暴力事件后及时上报。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性别、文化程度、日均工作时间和加班频率均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情况。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全科医生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风险较低。一项综述表明,经济发达的地区每年吸引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随之增加的医疗需求会加重当地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导致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频率更高[17]。建议因地制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其分布更加灵活合理。女性全科医生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风险低于男性,这与以往多项研究结果一致[12,16],可能与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更有可能采取某些措施降低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风险有关。学历越高,全科医生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风险越高。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对高学历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期待更高,若未能达到其预期效果,难免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发生暴力冲突。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进行工作场所暴力应对培训时应着重关注男性和高学历者,培养其沟通和防控技巧,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此外,日均工作时间大于9个小时、加班较频繁的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风险较高。工作时间延长、加班均是工作负荷重的体现,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会增加全科医生的心理压力,威胁其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暴力发生风险更高[15]。因此,有关部门应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全科医生工作负担,避免超负荷工作,提高诊疗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频度场所全科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恋爱场所的变化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