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2022-06-13 04:32尹梅芳
学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培养路径信息技术

摘 要:素质教育潮流下,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教学亦不例外。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现状,教师应采取先进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本论文中,结合素质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9-008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3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已经被纳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中。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应立足于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分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持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案,旨在强化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创新素养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创新素养背景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关注不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对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在核心素养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集成和管理,让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原理,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真正凸显出这一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中学教育依然束缚在“应试教学”理念中,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甚至导致信息技术课程频频被文化课程所占的现象屡屡发生;另外,从学生家长的角度上来说,学生家长受到自身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的制约,对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理解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高,这种教学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关注信息技术理论传授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单一的学习理论很难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然而,一方面,教師将教学内容集中在对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失衡,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还会受到硬件设备、外部网络条件的限制,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记忆来代替实际的操作,通过想象完成信息技术实践,降低了信息技术学习效率[1]。

(三)教学过程娱乐化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活动形式化,学生目的性不强,娱乐化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以往,教师按部就班讲解课本内容后,就引导学生自行围绕电脑开展操作,对学生真实的操作过程关注度比较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致使中学信息技术学习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小小的“网吧”,致使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极强的娱乐性。如此,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难以有实质性的收获,不仅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优化教学设计,凸显学生主体

优质的教学设计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点。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时,应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从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来说,并未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发展学生创新素养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构建学生乐于探究的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经历思考、尝试的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为了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全面优化。基于信息技术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为学生设置激趣励学的任务,指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将理论内容付诸实践,通过具体操作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巡视,对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认识信息技术中的原理和内涵。其次,基于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依据自己的理念进行项目的构建和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养。最后,注重学生交流和分享。交流和分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实现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因此,面对创新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学生观点的交流、思想的交互、思维的碰撞和成果的思考,指导学生展开思考、开展实践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在班级中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和交流,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并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创新意识[2]。

(二)创新素养培养路径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在研究中说道:“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点。因此,基于创新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灵活借助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精心设计出难度合适、逻辑合理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思考和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可以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正所谓“问贵在有疑”,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探究性以及开放性,保证学生在问题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刺激思维的发展,并随即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契合的问题。否则,一旦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者过小,都难以满足创新素养的要求。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切实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水平等,设计出具有层次化的问题,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所有学生均可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引导学生掌握创新能力的提升方式,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2D1A704B-E77D-4447-B087-0CA606A71966

2.猜想、假设和验证,增强学生自主性。基于创新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猜想、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验证。这一教学模式彻底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模式下解放出来,促使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创新素养。首先,信息技术应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将自己从课堂主导者的身份中解放出来,借助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思考。接着,指导学生围绕教学任务,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展开科学的猜想、假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多数学生在进行猜想和假设的时候,并不能按照教师实现设计的思路进行。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指导学生逐渐进入到猜想、假设的思路中。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本节课的探究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中。而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观点,对此教师必须要给予足够的保护和尊重,才能促使学生在探究中产生多种新的观点和想法。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围绕假设和探究的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对其展开分析,验证之前的假设是否成立。

3.互动交流,思维碰撞中强化创新思维。面对创新素养下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努力构建互动式课堂,指导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最终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等。基于此,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科素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精心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在班级中开展头脑风暴。如此一来,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循序渐进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4.优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创新学习中,必须要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一方面,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基于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對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趣味性因素,以此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为了促进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结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指导学生制作“圣诞电子贺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从音乐、画面等方面进行思考: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电子贺卡。如此,由于这一教学内容与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契合,可充分发挥兴趣的驱使作用,最终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在优化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时,还应立足于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际生活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素材,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出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任务等。如此,通过生活元素的渗透,有效降低了信息技术学习的难度,也促使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5.适时点拨,打破思维限制。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强化学生创新素养时,必须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长久以来,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维。这种固定化的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对虚拟的事物进行模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强化自身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打破传统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限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

6.组织课外实践,强化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和组织课外实践,引领学生在课外实践和操作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最终落实创新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另外,还可以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作活动,彻底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教学评价也是制约教学目标的关键。在创新素养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基于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评价模式:首先,应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过思考促进了创新思维,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等。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从“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下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对自己、对同学评价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在创新素养方面的不足、改进方向等;最后,还应改变以批评为主的评价模式,充分借助激励性、赏识性的评价语言,强化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聚焦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并灵活采用问题情境、猜想、假设和验证、互动交流、课外实践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多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家长,2021(5):89.

[2] 黄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96.

作者简介:尹梅芳(1978.6—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2D1A704B-E77D-4447-B087-0CA606A71966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培养路径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