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视域下研究生导师需求属性及激励机制探析

2022-06-15 05:52李勇李夏姚力铨李鸿文韦日明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导师研究生

李勇,李夏,姚力铨,李鸿文,韦日明

(1.桂林医学院 生物技术学院细胞与遗传教研室,广西 桂林; 2.桂林医学院 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3.桂林医学院 人事处,广西 桂林)

一 引言

研究生导师作为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这当中,广大研究生导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从导师队伍优化,教学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建设,科、产、教融合等方面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导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核心引路人,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硬、综合素质强,善于“三全育人”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条件。因此,我们总结了地方高校构建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经验教训,对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二 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我国有研究生导师约46 万人(博士生导师约11.5 万人),平均每个导师指导不到7 个学生[1-2]。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整体的扩大和持续的发展,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也日益增长,出现“井喷式”的现象。以我校为例,学校研究生教育涵盖了6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 个,另外与中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作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在建博更大过程中,学校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两年引进的博士或者副高及以上人员大幅增长,博士学位人员达到了340 人,硕士生导师人数达到472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8 人。虽然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激励机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过程性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虽有薪酬福利不断提高,但对于研究生导师自身职业规划的需求属性激励有效性不够,绩效工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方面激励措施还有待完善。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很丰富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对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不多见。主要有李阿利[3]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汪文新等[4]研究生导师职业目标激励状况、李晓燕[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激励机制研究、李希亮[6]军队院校的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等等,但以上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研究视角问题,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中更多的是从导师考核奖惩角度关注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却对激励有效性的关注较少,很少有研究涉及什么样的激励是更加有效的,什么样的激励能够长久激发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动力。

三 影响研究生导师有效性激励的因素

影响研究生导师激励有效性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对其影响程度也不同。但更多的可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角色认知不准确;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缺失,使得主体性丧失;效益观模糊,教师发展与高校组织目标分离等原因。

以我校为例,分析研究生导师当前的激励机制需求,研究生导师的某些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例如过程性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健全,在激励方式上单一,缺乏协调;在激励措施上应避免“一刀切”,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对于实行的导师津贴制度,或者基本薪酬以外的若干福利项目等,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高层次的需要如职业目标的实现、成就感、个人的发展等受到了忽视,虽然薪酬福利有所提高,但对于研究生导师自身职业规划的需求属性激励有效性不够;激励措施与工作业绩缺乏关联性,激励效果不佳,人们往往会对自己付出的劳动及报酬与他人相比,也会将现在的劳动及报酬与过去相比,如果发现他人付出与收支比例与自身不等或相差较大,或与以往收支比例相差较大,人们往往会有负面情绪不公平感油然而生,甚至出现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现象;国家和高校对“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不足,“研而优则导”,研究生导师除自身专业的、高水平的学术科研基础是指导研究生的根本外,还应具备基本的学术指导能力、师德修养、导师自我角色认知与管理能力等;研究生导师选聘机制不完善,要打破终身制,营造公平的、良好的竞争上岗环境,应避免享受待遇的同时与职责履行状况不成正比的情况,激励过程不科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会阻碍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方面激励措施还有待完善。

四 提高研究生导师有效性激励的对策

2020 年7 月,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推动内涵发展;2020 年9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 号),部署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以上会议、文件均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7]。我国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模式,这决定着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承担者,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体系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明确目标作为导向,激励才能有效进行。制定明确的目标之后,下一步即是进行激励活动。在激励有效性标准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共同体”利益的维护,整体统筹与规划,效率与效果并重的标准。

因此其构建原则应该要坚持内外激励相统一、正反激励相统一、激励活动与绩效管理相统一、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统一、目标激励与差异性相统一、公平性与竞争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激发研究生导师育人育才积极性,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综合水平,增强广大研究生导师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构建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导师评价机制。

五 构建严格健全的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

(一) 文化激励机制

文化激励作为潜在的激励,对于研究生导师发挥着吸引、凝聚的作用,例如,物质文化激励、精神文化激励以及制度文化激励。研究生导师的一个个体性差异很强的群体,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科学和发展”“坚持一般和个别”“坚持普遍和特殊”。地方院校首先应当建立学校统一的研究生导师激励制度体系,对凡是工作出色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导师要给予及时的荣誉和物质嘉奖,这种对研究生导师的激励体现的是学校管理者对研究生导师的认同、尊重、与鼓励。这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的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激励。

(二) 职业规划激励机制

本研究的职业生涯激励主要是在激励的有效性基础上,联系高校发展理念,基于研究生导师制定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构建职业生涯激励制度,如图1:

图1 职业规划激励

在此框架下研究生导师目标导向为职业生涯激励机制,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场所便是高校,因此,在有效激励的理念下,积极利用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在不同考核中获得员工的相应序列位置,同时,将其作为不同维度动态转化的主要依据。通过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规范化研究生培养过程,通过培训、访学、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学习他人优秀的指导方法拓宽研究生导师视野,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质量。

另外,研究生导师职业规划必须发挥激励功能,应当基于工作热情的内部要素,充分融入职业规划激励设计理念进一步作出科学评价,这些内部要素包括个人成长,业务成就、报酬、组织文化等。可以结合激励状态科学划分研究生导师,具体如图2:

图2 研究生导师各激励状态分类

(三) 构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督查机制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培养单位应对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或临床工作过程进行渐进式节点跟踪督查。通过节点督查,实现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监督,及时发现研究生培养问题,强化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敦促导师落实岗位职责;此外,年轻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可能经验欠缺,因此,导师之间的“传、帮、带”也不容忽视,优选个别资深导师指导其他导师开展工作仍然是可推广的有效模式[8]。

(四) 薪酬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多因素研究生导师评价系统,产生科学发展空间。所谓的多因素的人才价值评价具体是利用考核岗位、人员水平与业绩三个方面,科学划分研究生导师人员为核心层、骨干层与一般层,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与相应激励措施,形成评价科学、公平、公正、全覆盖,如图3。

图3 多因素的研究生导师评价

导师考核参考标准应不失偏颇,采用“定量和定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客观,院校应建立细化量化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也要考量如政治品质、职业道德、思想作风表现、教书育人成绩等非量化的绩效因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以才服人;在学术成果发表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要实事求是、增加学生的成果归属感与认同感。

从薪酬结构、方式来综合考虑,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薪酬水平。根据以上分析基础,提出提高高校教师激励有效性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为保证研究生导师激励的有效,可能还是更多地从高校管理者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以保证激励机制的高效运转,最终实现导师个人及学校均快速发展的目标;树立楷模、奖励先进;开展先进导师评选工作,通过评选优秀导师,奖励工作能力突出、责任感强、科研水平高的导师,而那些工作不努力、责任感不强、对学生放任不管的导师则应采取相应的处罚,奖惩分明。评价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甚至可以在招生名额方面适当给予放宽、评优评先优先考虑等,不合格的导师则可暂缓招生,甚至实施导师淘汰退出机制,从而实现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督促研究生导师全面落实导师职责。

六 结语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守门员”和“质检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研究生导师要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培养的重大责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意识,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不忘为国育才的立场,砥砺前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仍需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切实强化导师“责、权、利”三者科学有机统一,促进“科、产、教”创新融合,助力研究生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爱情导师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