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实效性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为例

2022-06-15 05:52陈大文汪圣佑谢琴银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跨境岗位

陈大文,汪圣佑,谢琴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一 引言

在相关理论研究中,关于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有效性理论等,都强调教师教学应该掌握相关策略,侧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控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3]。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围绕以下研究角度展开研究,有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有效性、教师效能、开展活动有效性等概念,围绕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基本构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框架[4]。有的研究侧重从实践的角度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具有借鉴意义。还有的是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承认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智力差异,进一步拓宽了教学性研究的视野[5]。还有一种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6]。另外在大数据、信息化和网络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人”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如何融合课程思政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不多,更多集中在课程思政的本身,如何在一门课程中基于教学实效性开展思政教学呢?本文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为例,基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探索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 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结合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那么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去。在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背景下,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分析跨境电商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解决校企协同育人的问题;其次依据跨境电商岗位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设计思政项目活动载体,编写思政项目化教材。然后建设双元主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师资团队,开发教学标准,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评价”为一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最后,实施课程思政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与企业双元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创业考核相结合,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法以及效果评价,如图1 所示。

图1 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图

(一)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

1.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岗位标准及职业后期发展的要求掘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改革,具体包括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按照跨境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以及实训和实践课程模块,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依据跨境电商岗位的操作流程设计思政教学过程,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流程,通过项目化教学,紧紧围绕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引入跨境电商企业的成功案例、企业创业的真实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探索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概括为家国精神、民族自豪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守约精神、劳动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结合这些思政元素,按照“情景化设计、项目化推进、案例化讲述”的设计思路,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学体系深度融合,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思政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依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具体包括案例导入式、联系发展式、类比式、反思式和启发式等。案例导入式融入主要通过精选和设计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比如跨境电商成功案例展示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等。联系发展式融入强调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侧重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在不同侧面得到反映,比如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去分析跨境产品的定价方式、根据市场规律确定产品的选品,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独立解决的能力等。类比式融入主要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对深层次类似问题的思考,引出多目标之间对立统一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等。反思式融入可以采取逆向思维引发正向思考,增强独立思考和忧患意识,比如如何处理客户投诉、如何对订单进行跟踪,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启发式融入主要是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如何对跨境店铺的数据进行分析、店铺的如何优化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法和效果评价等。评价的目标要尽量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层层递进,具备可衡量性和可行性。评价内容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分层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主体包括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对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评价是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结合“知识、素养、能力”三维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评价过程是一种动态评价,多角度的评价,包括课程思政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阶段,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目标、主体、内容、方法、效果等。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对可以量化的内容要尽量量化,无法量化的内容要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对职业道德的评价要制定可实施的标准,切实起到评价监督的作用,避免泛泛而论。效果评价包括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评价两个方面,直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专注度、专业兴趣、课间和课后交流频率、提问率、任务执行率等;间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能够进行职业思考和规划、能够积极分析专业问题、具备更宽阔的视野、提高学习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等。

(二) 实证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媒介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项目组选取2019、2020、2021 三届开设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覆盖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以及电子商务专业,回收了100 名学生的原始数据,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于教学实效性的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思政实施改革真正发挥了“德育”的优势作用,调查内容和结果见表1。

表1 关于“课程思政”实施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家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责任意识和守约精神以及劳动意识等课程思政元素比较认同,其中对培养家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占比较高,分别占到97.2%和98.7%。根据文章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实施路径图,在教学单元设计中,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等指标设计教学内容,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行业动态采取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开展,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企业文化认知,企业党员导师选拔,岗位职业素养比赛等环节,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基于教学实效性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对思政教学的认同感,加深了对职业岗位标准的认知。

三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改革的思考

(一) 实施“重构工程”,制定一套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实现课程的项目化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的实质,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过程性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高职课程理论[7]。后现代主义哲学奠定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形成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这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课程思政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基于正确思想观念的导向,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通过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教学模式,按照跨境电商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思政元素运用于基于跨境电商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重新构建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使思政元素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以岗位标准来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指导思想是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思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通过多维度实施教学体现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和相关性。

(二) 实施“协体工程”,构建一支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思政育人团队

通过“协体工程”的实施,开展校企合作双元育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基于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校内外专业委员会评审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大平台”构建开放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标准,优化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企业专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在课程标准、岗位标准、校企双导师等方面全面展开深度合作。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高水平思政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升思政教学理论水平提供支持,企业导师也要进行考核,不单纯是传授技术技能,还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在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方面,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可以设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在课题申报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共同努力,大幅提升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整体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另外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战略背景下,可以依托校企双元团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和评价体系,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三) 实施“文化工程”,将德育融入到岗位职业道德建设全过程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传授、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现代跨境电子商务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技能型人才。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基于生涯规划的校企双导师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推行“设计、实施、评价、诊改”全流程教学评测,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8]。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如聘请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课程思政教学。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思政教学环节,如国际市场调研、文案写作、跨境电商综合实训、企业跟岗实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技能,满足我国职业不断变化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实效性跨境岗位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跨境直投再“松绑”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