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即尊重

2022-06-16 00:06冯潜
教育家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科吉林育人

冯潜

提到东北,一句“天下粮仓”足以折射出它在国家粮食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地缘赋予东北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它逐渐承担起了更重要的民生责任。那些在黑土地上不断精进的辛劳耕耘,和那些漫长等待春华秋实的耐心,让人们把“中国饭碗”端得更加有底气。5月,又到了播种的季节,黑土地的养分正在悄然酝酿着新一轮的遇见。

产业的生生不息,驱动着教育的同频共振。新农科建设提出以来,面对现实的机制瓶颈、人才缺乏等问题,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却从中找到了突破口。在吉林农大,新农科的内涵逐一被具象成可落地的方案,他将创新性的协同育人和开放式的人才引进作为重点方向,新农科建设不仅是专业的交叉融合,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学,是学生思想逐渐成熟的地方”,他坚信开放、尊重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滋养。

新农科实践的冲锋力量:订单式培养

采访之初,冯江回溯了一件微小的往事。多年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负责的动物生态学研究团队里接收过一名加州大学克鲁斯分校的硕士研究生,“当时这名学生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所有实验设备都是他自己安装”。相较国外,实践能力一直是国内学生的短板。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冯江用亲切的东北话表示,自己一直在“想招儿”。

2019年,新农科建设正式启动,教育部推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在同年的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上,冯江代表吉林农大提出了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即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的共同体,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破题。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的重点大学,我们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继而走出自己的道路,所以我们提出了协同育人新模式。”冯江表示,吉林农大所聚焦的,是新农科创新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近年来,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在减少,冯江认为,大学在解决人口外流问题,特别是人才外流问题上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从教育出发,为学生留省就业创造机会与条件。“任何人都会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成长发展的机会,就能促成更多学生留省就业。”

在协同育人机制的统筹之下,吉林省出台了订单式农科生实施方案,“各乡镇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具体工作岗位,确定人员编制,吉林农大根据岗位要求,制订订单式培养方案,做到学生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学费全免、订单培养”。冯江表示,借鉴自己在师范大学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移植到了农科生的培育中,“在招生阶段,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分数普遍要高于同专业其他学生,学校积极保护他们在校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他们的岗位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冯江介绍,在校期间,订单农科生实施“专业教育+岗位实践”双线融合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色、岗位特点和培养要求,为订单农科生打造多元融合的选修课程体系,开设包括现代农业技术、新媒体技术、金融与电子商务、行政能力等内容的课程,并构建分层次、递进式的实习实践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顶岗实习锻炼等实习实践活动,奠定岗位工作基础。

新农科建设的改革之道,辩证认识“新与旧”

森林、湖泊、农场,1000多种动植物在吉林农大校园和谐共生。这些优美的自然界缩影正是一所农林高校应有的特色,但冯江也意识到传统农科亟待创新与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

“传统的农业大学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农场,作为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但学校农场如何与现代化的企业农场接轨,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有机会接触现代化农场的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农业人才。”冯江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教育,尤其对于农林院校,需要找到最先进的企业进行合作共赢。

初到任时,冯江留意,“灯火通明”的科研热情在吉林农大并不常见。“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能把教学和科研变成对立的、矛盾的双方,这两者就像人的两条腿,我们不能说哪一条腿更重要,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冯江认为,只有真正投身科研一线,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才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进行相互验证与转换。

新农科改革势必会影响专业的调整,冯江指出,“大学经历扩招后,高等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我们也开始思考部分专业是否还适合农林高校的发展”。除了撤销20多个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外,吉林农大还升级和新建了一批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如农药化肥、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基于以上思考,2021年,吉林农大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各相关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省级新农科建设育人特区,以“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为指导,创建了吉林省长白山创新学院,打造了农林高教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柔性整合新范式。“三融”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三通”指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一体化”指“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

面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需求,吉农长白山创新学院瞄准现代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建黑土地保护国家实验室、现代动植物育种(北方)研究中心、粮食安全大数据国家监测分析研究中心、长白山特色药植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允许在长白山创新学院框架内,在现有编制内,打通校所双方人事管理隶属关系界限,实现双方互聘人员身份“互认互通”。

新农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价值留人、尊重育人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在地域、薪资、待遇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在一所东北的省属高校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冯江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校和学院引进的每一位优秀人才,冯江都会亲自面谈。“没有一个我没谈过的,一次不行就多谈几次。很多人才,实际上很看重学校的态度,从中获得尊重,体现自身价值。”几年来,吉林农大从985、211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了教师19名,柔性引进了院士、长江学者等杰出人才35名,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23人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认为,尊重人才,就必须守信用、能包容。“尤其是要容得下人才,让他们感觉到受重视和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教学和科研工作。”靠情感、靠事业、靠价值引人留人是吉林农大人才工作一道别样的风景。

采访间隙,冯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毕业20周年时,班里的老同学让他去档案馆把所有同學毕业时的成绩单复印出来,而后,冯江认真浏览了一遍成绩单,“我发现我们年级一共73名学生,大学第四年却开了35门选修课。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做出思考,在看似新潮的、不断变化前进的时代面前,大学或许应该有更多坚守”。

“在我的观念里,学校应该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学生,第二类是教师,第三类是行政管理人员。学校出台的任何政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和一线教师。”冯江一直记得东北师大的老校长史宁中曾提出的观念:尊重的教育。冯江认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路径。“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熟也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知识,而是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你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素质和品质。因为知识会更新换代,但能力和教育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沉淀下来的内容越多,越是成功的教育。”冯江继续深入,“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新农科改革,恰恰是为了素质和品质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可以与最好的老师朝夕相伴,我们希望用协同开放的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思想的大门,让他们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成长成才”。

从新农科建设到教育理念的探讨,冯江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粮食安全重中之重的当下,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新农科建设的机遇给吉林农大带来了无限可能。23723389-85C2-460D-A687-A974EA9E10AE

猜你喜欢
农科吉林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农科种猪
吉林冬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