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2022-06-17 15:30魏政陈佳瑛刘涛张凯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新体系

魏政 陈佳瑛 刘涛 张凯

编者按:

农业农村部党校2021年春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暨农业农村部第39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于2021年4月8日至2021年7月2日在部党校举办,来自14个司局、25个直属单位的39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体学员通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潜心思考、深入调研,夯实了理论基础、强化了党性锻炼、拓展了世界眼光、培养了战略思维、提升了素质能力,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注重发挥毕业论文撰写培训多重功能,把毕业论文撰写作为培训班检验成果、提升能力、锻炼干部的重要方式贯穿整个培训学习全过程,是任职班教学活动、学绩考核的重要安排和创新举措。第39期任职班学员围绕我部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紧密联系自身业务工作,深化理论学习成效,分组撰写了10篇高质量的党校论文。现刊发部分优秀毕业论文,供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参考。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党校工作部

摘 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助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本文基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就与其他农业先进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评述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突出短板,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处理的若干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始创新、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开放交流合作力度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系;高水平自立自强

一、引言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总书记的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再次映射出我们党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主要矛盾等一系列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深化如下认识: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今的第一要务,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头等大事。

二、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总书记、党中央对农业科技寄予厚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作用,把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摆上突出位置。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2]。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安全、綠色、优质的农产品,不断培育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这就要求农业科技聚焦新时代新需求,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强化农产品产、销、储、加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与储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农业科技关键领域重大突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3]。这系列论述也为农业科技创新划定了时间表。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等压力增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国家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玉米大豆种源创制、智慧农机制造等关键领域重大突破。

(三)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应对国际风险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新格局[4]。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和全球经济结构重塑的暴风雨席卷而来,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如美国对我国高科技领域封锁、遏制不断加码,一道禁令就可以使得一个企业、一个行业陷入困境乃至“休克”。这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作为一个大国,科技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永远不会成为强国。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最基础地位的农业,只有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才能真正自力更生、不依附于人,才能真正提高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就、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逐步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若干短板。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以籼型杂交水稻、矮败小麦、黄淮海综合治理等成果为代表的良种良田良法配套,推动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以双低油菜育种、智能LED植物工厂栽培为代表的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加工增值科技协同,助力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以农药化肥减施增效、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和主要农业入侵生物防治等为代表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突破农产品典型化学污染物识别检测等关键技术,确保食品安全;突破转基因生物育种、禽流感口蹄疫疫苗创制等生物安全核心技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17F5C7C4-E5BB-40FE-9927-32BC637A3486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农业GDP保持年均4.5%的快速增长,用占世界6.5%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为19%的世界人口提供了95%的食物。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二)我国及农业先进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及农业先进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5, 6],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等为创新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备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能力,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关键性问题[7, 8]。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创新环境良好、研发经费连续增长、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等特点。2007—2018年总经费增长4.46倍,年均增长14.56%;2018年,农业企业科研投入已达261亿元[7]。

2.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农场主、中介组织等组成。其中,以各级公立和私立研究机构为研发主体,以农场主、农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为应用主体,具有法律体系保障有力、科研管理运行高效、经费投入稳定、产学研体系完善、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特点[9, 10]。美国农业科研经费85%来自政府拨款,15%来自私人企业,基本维持在100亿美元/年以上水平[11]。

3.法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法国政府与企业的研究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高等院校处于从属地位。法国农业科技创新重视开放性研究,增强不同主体间的科研合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出台系列政府激励措施,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网络[11-13]。法国国立农业研究院设置14个研究部,21个区域研究中心,下辖277个研究单位、87个试验站、130个公共服务单位,法国政府的投入约占农业科研经费的90%[11]。

4.日本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日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专业齐全、布局合理,其创新主体主要是国立或公立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分别负责基础性和重大课题的研究、农业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工作[14, 15]。具有政府集中协调部署、突出官产学研合作研究、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养等特点[15, 16]。目前,日本各级农业科研机构约800余家,开设农业学科的高等院校70余所,涉农企业250余家。日本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约占国内GDP的2.1%—2.5%[11]。

(三)创新体系比较启示

先进农业创新体系一般具备结构完善、投入稳定等特点。

1.创新组织架构

农业先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架构完善、分工明确,均为依托本国国情、农业生产、自然区域等特点,优化创新体系的组织機构、战略方向、资源配置等,由政府主导,统一协调管理。各创新主体间配合紧密、联系密切、分工合理,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创新投入来源

农业先进国家对农业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持续稳定,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有力保障。国家经费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的主体,其中以财政预算和国家拨款为主要来源,重点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以及探索性、前瞻性研究,从而保障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稳定发展。

3.创新产出流动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主要来自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先进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尤其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着力推动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最大化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创新工作机制

农业先进国家均注重通过一系列手段,如改革调整相关机构管理、人事管理等运行机制,出台相应成果管理、人员激励、分配制度等相关政策,完善创新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动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康、快速发展。

(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突出短板和问题

面对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的新形势,适应农业转型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以下突出短板。

1.原始创新仍然不足

农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基础薄弱。重大突破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储备不够多,难以支撑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农业重要资源信息数据监测、收集和挖掘利用不够,制约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CELL》《NATURE》《SCIENCE》三大期刊近10年来(2010—2019年)农业领域或涉农领域的研究论文共4201篇,其中美国2147篇占51%,英国346篇占8%,德国293篇占7%,中国排第4位169篇占4%。另据检索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在农作物生物技术领域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仅为美国的42.2%,2008—2017年在农机与智能装备、农药两个领域,我国均没有开创性论文产出。

2.关键核心技术仍然短缺

核心技术专利受制于人,一些重要赋能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核心专利多被欧美国家把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领域技术仅10%处于国际领跑地位,39%处于并跑阶段,51%处于跟跑阶段。以Innography数据库中的专利价值评估等级来测度(0—10星级,10星为最高)专利质量,从作物种业、农机与智能装备、农药3个领域看,美国在6星及以上的高质量专利占比分别为20.6%、13.2%、14.6%,中国分别为6.2%、2.2%、1.7%。农业传感器及敏感材料、元器件及精密封装工艺等前端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较大,中高档传感器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智慧农业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落后,源程序和数据无法获取,产业受制于人。白羽肉鸡、荷斯坦奶牛的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均很高。17F5C7C4-E5BB-40FE-9927-32BC637A3486

3.应急技术超前部署储备不够

境外的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入侵我国的概率和风险继续加大,国内不确定疫病潜在发生。应急性检测监测技术、应急试剂盒、应急疫苗产品研发与储备不足,如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非洲蝗虫等,对我国农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重大打击。我国在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智能识别和精准监测技术领域与美国、英国相差10年左右;除禽用和猪用疫苗外,其他动物疫苗研究以及新型动物疫苗抗原、佐剂、载体设计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仍落后5—10年。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600多种,病害呈多发、频发、复发态势。

4.农业科技组织方式亟待完善

农业科技的产业导向不够明确。未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松绑”“激活”的政策措施配套落实难。科研院所自主权不足、创新效率低下,好的激励政策难以落地,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尚未形成,制约了创新创业活力的释放,不利于原创性重大成果的产生。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结构不尽合理。资金总量不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占GDP2%以上的水平,结构不合理,公益性保障不够。发达国家对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占比达70%—8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正好相反,公益性稳定支持经费占投入总量的20%—30%,且以竞争性经费为主。农业农村生态观测、资源评估和环境监测等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缺乏长期持续的专项经费投入。

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遵循农业和农业科技规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宏观层面

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立足已有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稳住现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盘,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试点先行、优秀示范等,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正视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客观事实,统筹经济与科技两方面工作,统筹农业与农村两方面需求,统筹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引领。

处理好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关系:基于我国农业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但顶尖创新产出、有效支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产品技术仍较缺乏的基本研判,推进创新进入质量优先、量质并重的新阶段。

(二)中观层面

处理好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研究的关系:深刻认识农业科技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属性,深刻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特点,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有效打通到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信息流动渠道。

处理好自主兴趣选题与任务使命导向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使命任务导向,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院所等,科学拟合国家战略、产业需求与科学家个人兴趣,形成各方面“矢量合成”。

处理好中长期稳定研究与应急处突的关系:科学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种业创新、基础性工作等的长期性特点,做好长期倾斜支持;兼顾生物安全、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应急处理要求,强化前置思维,做好科技储备。

(三)微观层面

处理好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在国际科学竞争合作和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两个维度,既守好传统学科阵地,又要积极主动地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向新科学问题,关注前沿热点,开拓新兴学科,抢占竞争制高点。

处理好应用学科属性与交叉学科属性的关系:应用学科属性是农业科学的第一属性或者存在意义属性,交叉学科属性是农业学科的第二属性或者发展属性,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联合演进,服务第一属性的发挥和作用。

处理好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开放合作,以我为主,以原始创新积淀发展基础、构筑发展“势能”,有条件地引入外部助力,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技术示范转化的“动能”。

五、加快实现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以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基点,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為关键,以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活力,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突破”这个重点,坚决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必须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围绕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强化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重大突破,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二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核心关键短板领域的力量布局,以重大品种、智能装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鼓励探索“无人区”农业领域研究,提升我国对世界科技前沿态势的引领作用。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基础资源收集保存库,推进国家数据中心和分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百年老店”。

(二)抓住“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这个关键,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力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谋划推进农业领域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包括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农业基础前沿重大创新平台。二是强化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模式方面的主体作用。推动涉农领军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力量,牵头成立科企创新联合体和新兴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打造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做大做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培养一批世界级科技大师,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业科研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农业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培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要素集聚、全过程服务,打造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力量。17F5C7C4-E5BB-40FE-9927-32BC637A3486

(三)聚焦“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这个核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需要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化多元化服务组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打造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的示范样板。推进科技与县域产业融合、科技与村镇经济融合,组织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科技人员下沉重心,重点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和示范村镇。二是围绕农业基础性、行业性、区域性重大关键科技需求,着力打造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一批科技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关键技术集成、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科技和企业融合、科技和人才融合、科技和金融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优化农技推广机构体系,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水平,用好信息化手段,履行好重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公益性服务职能。四是发展壮大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力量。发挥市场在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主体开展农技指导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力量承担可量化易监管的农技服务。

(四)坚持“科技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这个利器,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加快“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放活科技成果”有关政策落地落实,给科研机构“松绑”、让科技人员“减负”、让科技成果能够“用活”。一是创新科研机构管理,少做“加法”,善做“减法”,赋予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充分自主权,让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二是深化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农业科研机构立足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三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分类制度,赋予科技人员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健全成果使用处置及收益分配的激励制度。四是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诚信制度,加快建立包容创新机制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

(五)用好“合作开放”这个法宝,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需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国外种质资源引进力度,提高我国在全球农业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科技人才,在生物种业、低碳农业、生物质能源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5-29(02).

[2] 路燕,赵博,田云峰,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4):15-17.

[3]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 http://www.moa.gov.cn/ztzl/jj2021zyyhwj/zxgz_26476/202102/t20210221_6361865.htm.

[4] 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N].学习时报,2019-1-21(A3).

[5] 陈慧女,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变迁及策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70-74.

[6] 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與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2):161-167.

[7] 陈天金,任育锋,柯小华.中国与欧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11):1-10.

[8] 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04):1-9.

[9] 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02):12-14.

[10] 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4):23-28.

[11] 熊鹂,徐琳杰,焦悦,等.美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10):15-20.

[12]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13] 孟莉娟.美国、法国、日本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6(02):138-141.

[14] 翟琳等.法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及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04):65-68.

[15] 李平等.中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1-3.

[16] 顾卫兵,蒋丽丽,袁春新,等.日本、荷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典型经验对南通市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07-313.

(中文校对:薛萃)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Realizing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t Higher Levels17F5C7C4-E5BB-40FE-9927-32BC637A3486

WEI Zheng1 CHEN Jiaying2 LIU Tao3 ZHANG Kai4

(1.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ent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Beijing 100125; 2.Institute of South Subtropical Crops,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91; 3.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8;  4.Depart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125)

Abstrac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pushing all-round rural vitalization and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s facing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outstanding shortcoming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issues that need to be handled in the fu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ments and analysi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e innovation system between other advanced agricultur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high-leve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as strengthening key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original innovation, building a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ope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system;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t higher levels

(英文校譯:翟世贤)17F5C7C4-E5BB-40FE-9927-32BC637A3486

猜你喜欢
创新体系
韩国国家创新体系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借鉴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研究
“十三五”时期,烟草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究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考试改革探索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
创新优势学科平台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现
试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