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2022-06-17 21:31
农家参谋 2022年2期
关键词:商超冷藏保质期

你买过临期食品吗?6块8的丹麦曲奇,1块钱的乐事薯片,5毛钱的好丽友熊猫派......在豆瓣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里,接近8.5万人的快乐很简单,买到打“骨折”的临期食品,实现零食自由。真香的不止他们。线上线下,临期食品的爱好者几乎无处不在。

去年,大約有210万人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相关零食店铺有近万家。大中型超市里,快过期的牛奶、面包、饮料等会被单独挑出来,以折扣价或者买一赠一的形式出售。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情,甚至催生了一批临期食品专卖店和APP。短短几个月,有品牌已经融了好几轮资金,把临期食品店铺开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大商圈。

资本市场上炒得火热,很多普通人却有挥之不去的顾虑:临期食品,到底安全吗?购买临期食品,真的没问题吗?

临期食品,不等于临近保质期

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

“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答案。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对,但不完全对。

走进临期食品折扣店,拿起一包饼干,你可能会发现它的保质期刚过去三分之一。但在超市的冷藏食品货架上,一盒正在打折的牛奶,可能只剩一天就要过期。

事实上,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标准,来定义临期食品,也就是划定它的“临界期”。如果按照北京工商局的标准,你在市面上见到的临期食品,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临近保质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临期食品平台为了利益最大化,会直接根据食品剩余的保质期长短来定价。保质期还剩1个多月的燕麦片打1.8折,还有大半年才过期的面包干就只能打到8折。

在某临期食品APP上,你可以看到不同折扣的专区,那么,这些特殊的“临期食品”又是从哪来的呢?

在商超体系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食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而在一般的便利店,每周则要更换20%以上的商品,销量不合预期的就会被下架。

这些被下架的食品会重新入库,连同其他被拒收的食品一起,积压在厂家、经销商等手里,从此沦为“临期食品”,流入线下或者线上的临期食品折扣店。

临近保质期,食品会发生什么变化

无论你买到的食品是不是真的临近保质期,随着时间推移,在你把包装中的食物送入嘴里之前,很有可能它们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不可避免的,就是营养素的流失。

超市里售卖的经过处理切割的蔬菜,在货架上放的时间一长,维生素容易氧化流失。食品呢,有个重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然而在光照、氧气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它的一些营养物质,会遭到破坏。

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对牛奶的影响,尤为明显。

有学者发现,装在屋顶盒里的超高温灭菌牛奶,在冷藏温度下(6℃),经过波长300-640纳米的强光照射,2周之后就会出现异味,而这种异味源于牛奶中蛋白质跟脂质的光氧化。

除了蛋白质跟脂质,牛奶中人体必需的一些维生素,比如核黄素(维生素B2),也会被光照降解。研究指出,阳光照射1小时后,巴氏杀菌牛奶中的核黄素含量会下降21%左右。

大型商超里,牛奶种类繁杂,巴氏杀菌奶需要冷藏,超高温灭菌牛奶则是常温奶。

储藏时间越长,很多食品的色泽、香味、口感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经常出现在食品加工、贮藏或受损一段时间后。就拿现在超市里很常见的鲜切果蔬来说,果蔬加工中的机械性伤害加剧了呼吸作用和代谢反应,放得时间越长,果蔬变色、变味、失水等情况更容易发生。河南胖东来超市售卖的鲜切水果,标签上写着不耐储,购买后尽快食用。

香味变化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烘焙过的咖啡豆。有研究指出,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豆在储存9个月后,原本独特的香味就会明显减弱,出现更浓郁的泥土、干草气味。

至于储存期间口感发生改变的食品,就更加普遍了。喜欢“肥宅快乐水”的人都知道,未开封的可口可乐放久了,里面溶解的二氧化碳就会“溜掉”,喝起来口感不如刚买的刺激。

当然,随着食品工业的现代化,为了阻止食品品质发生改变,生产商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用避光性更强的材料来包装牛奶,或者对鲜切果蔬进行密封包装,给薯片里充满氮气……

但这些方法大多只能减缓上述变化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些变化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厂商们决定给出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按规定贮藏,无论预包装食品还是散装食品都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其特有品质,即所谓的食品保质期。

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就是绝对安全的。

食品保质期是由贮存条件和期限两个元素共同构成的。判断食品会不会在保质期内变质,储存环境也很关键。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对储存环境要求高的食品,即便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变质。

比如说,其实你很难做到,让散装或者非真空包装的坚果、食用油等富含油脂的食物完全避光。这样的话,它们就有可能在保质期内出现哈喇味,这是油脂酸败的典型特征,不宜再食用。

还有一些需要冷藏、保质期又短(30天以内)的食品,比如新鲜肉类、鲜切果蔬、现制蛋糕、袋装馒头、冷藏果汁、巴氏杀菌奶、冷藏酸奶,便利店卖的主食产品,如三明治、饭团、快餐便当等,在它们到期之前,储存环境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冷藏食品从供货商到零售端,需要用到冷链物流。但由于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尚不成熟,有数据报告指出,在2017年,冷链“断链”,即运输过程中冷藏中断的比率接近50%。

很多年轻人爱吃的小龙虾,会被统一先送到湖北潜江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然后通过冷链物流送往全国500多个城市。

你把冷藏食品从超市、便利店拎回家,这一路对它们来说也是“挑战”。需要冷藏的食品,一旦在常温下放置,变质速度就会加快,主要是因为常温更适合多种微生物繁殖生存。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所以,当这些需要冷藏的短保食品快过期的时候,是存在变质风险的,你最好别再吃了。

同理,冷冻食品可能也会在冷链运输中反复融冻,出现保质期缩短的情况,临期不宜继续食用。

除了上面总结的一些,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的大部分临期食品,贮存得当,基本都没什么安全问题,大可以放心食用,但可能会在营养物质、香味、色泽、口感等方面有所欠缺。

事实上,像罐头这类临期食品,因为微生物不易生存,即使过期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继续吃的,如果你不在乎营养或者口感的话。给它设置一个保质期,主要是为了保风味,而非安全性。

购买临期食品,需要注意什么

综上所述,按照食品保质期的规范,只看临期食品本身是没啥安全问题的。

但是一旦涉及其他环节,比如上面提到的运输、存储,还有销售,就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比如说,2021年4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特别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但如果你足够细心,就可能发现,有的大型商超把临期食品与未临期食品混在促销区一起销售;有的还会以“折扣”“特价”等标语回避“临期食品”字眼。

为了避免各种问题,大家在购买临期食品时,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

1.在线下超市购买,尽量选择设有“临期食品专区”货架的大型商超;

2.需要冷藏的临期食品,最好在大型商超购买,具备较好的储存条件,安全风险比较低;

3.其他保质期相对比较长、不需冷藏的食品,可以在临期食品线下折扣店或者网店购买,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信用比较好的;

4.网上购买时,最好了解清楚临期食品是否可以在7天内退货。根据国家市场总局法令,网上购物时,已经向消费者明示临近保质期的商品可以不适用于7天无理由退货规定;

5.购买时一定要看保质期,了解清楚你买回家可以放多久,自家能不能在保质期内食用完;

6.买回家的临期食品,除了在保质期前食用,还要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存放;

7.临期食品也是粮食,如果选择了它,就不要只为了尝鲜而浪费粮食。

参谋贴士

“临界期”不是“保质期”的最后一天

“临界期”并不是指保质期的最后一天,不同的食品种类,保质期不同,临界期也不相同:

刚刚过期的食物还能吃吗?

食品的品质劣化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化学反应及食品自身的代谢作用引起的,是一个缓慢而渐进,却又无法避免的過程。

食物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两类:“长保质期食物”和“短保质期食物”。

长保质期食物

如果过期时间不长,不一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长保质期食物一般可以存放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只要储藏条件符合要求同时没有开封,过期时间不长,且外观看起来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还是能安全食用的。

特别是那些保质期较长的真空包装粮食、罐头、方便面、饼干之类的食物,冷冻食品等微生物不易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的食品,安全性相对高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冷冻食物只有全程保持冷冻,保质期才能达到足够长。如果中间冷冻状态中断了一段时间,食品安全风险可能会骤增。

如果实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就不要再“冒险”食用,毕竟这时生产企业已经不为它做品质上的承诺,是否有品质降低或安全风险,需要自己判定和承担。

短保质期食物

一旦过期了,建议不要再吃了。

鲜牛奶、新鲜果汁、现做蛋糕或面包、冷鲜肉等等短保质期食物,除了面包等烘焙食品外,通常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在3-30天以内不等。

这类食物的保质期通常比较严格,只要过了保质期,它们微生物超标的风险会增加,那就不要吃了。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猜你喜欢
商超冷藏保质期
它们还在保质期吗
注意食物是否过了保质期
新零售背景下商超经营状况研究
冷藏方式对柏山水蜜桃品质的影响
食物储存过久易滋生肉毒杆菌
食品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
食品过保质期1天还能不能吃
桑蚕雌蛾10 ℃冷藏适宜时间的筛选
多管齐下抓好条码质量管理
商超视频广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