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 扮靓焦作文化名片

2022-06-17 22:50刘泽敏陈瑞瑞
炎黄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焦作焦作市黄河

刘泽敏 陈瑞瑞

立足于焦作市黄河文化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将黄河文化的内涵、存在空间、生成历程以及总体特征进行展现,整体把握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焦作市黄河文化符号赋予内涵与时代价值,明确焦作市黄河文化符号的开发思路,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凝练经济与社会价值,打造品牌性的黄河文化产品,进一步扮靓“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焦作名片,做好“红、黄、黑、蓝、绿”五篇文章,为焦作市经济发展注入物质与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当前面临碎片化、地域化与表层化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文化的整合,整体把握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发展思路与开发策略,进而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在焦作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弘扬黄河文化,重构文化符号,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展现独特文化魅力,扮靓“黄河文化之乡”这一新名片。同时,为焦作市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力量,进一步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助推焦作经济新发展。

黄河文化的理论内涵

《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经脉之通流者也。”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可以说水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交相融合,她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还创造了辉煌的“大河文明”。除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与古中国这四大文明的发源地都与河流相关,这些“大河文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是起源于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而黄河作为北方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不仅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更创造了仰韶、马家窑、大汶口、龙山等丰富灿烂的中华古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流域一直都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的重心和中心。

对于其理论内涵,学界虽各有见解,但整体而言,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治黄、用黄等水事及其认识与改造黄河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 整体而言,黄河文化可以从地域、人与黄河之间的实践关系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出发去界定、认知。根据格尔茨的观点,与其说文化是某种固定的静态的存在,不如将文化看成是“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从其定义出发,可以说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理论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是一个多层次、多样性、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体现,它表现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中;表现在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多元统一”的中华“大一统”观念里。“黄河”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与精髓。

焦作黄河文化在保护利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焦作市各县(区)目前还没有制定比较系统与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虽然各县(区)都出台了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意见,但这些大多是大致的意见与框架,开发利用思路比较模糊,缺乏科学性的论证与系统性的规划。并且很多规划与意见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很难适应当前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焦作市各县(区)逐步开始重视黄河文化的研究,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各县(区)的文化市情,对其优势与劣势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梳理好当前重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缺乏理论性指导,这就使得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序开发,导致一些重要的黄河文化遗迹、遗产在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很难走向产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例如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以及武陟的嘉应观、人民胜利渠等,因为对其核心价值认知不到位,导致不能准确对其定位与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多年来,焦作沿黄区域在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式发展方面深度与力度比较小,没有充分认识到焦作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多重价值,黄河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挖掘比较浅。并且在开发焦作沿黄区域过程中,往往追求物质建设成果,忽视了对黄河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一些地方特色建筑被破坏,特色小镇千篇一律,建筑环境趋同,地方风格变得模糊,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人地关系出现紧张,景观开发利用比较低,农耕文明与乡村民俗文化被肢解与遗忘。同时因为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存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焦作沿黄区域发展定位比较模糊。根据调研,目前焦作市很多文化景点具有很大文化价值与利用空间,例如嘉应观、妙乐寺、山阳故城、韩园、慈胜寺、月山寺等遗存、遗址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想真正保护传承好黄河文化,需要进一步把黄河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历史记忆与脉络进一步整合与激活,在推进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黄河文化与当地区域发展融合起来,是人民真正感受到黄河文化资源在当代的价值,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人民的認同感与满足感,让传承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内化为自觉。当前,焦作市黄河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与当地的发展结合不紧密,产业技术小,经济与社会价值比较低,并且核心竞争力不足。一方面,文化历史价值比较高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比较粗放。例如嘉应观、人民胜利渠首、妙乐寺等,大多还是停留在旅游观光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其多重价值。而且焦作沿黄区域很多历史文化资源依然处于沉寂状态。焦作要想打好“黄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需要整合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并把它们融入到一二三产业当中去,提高文化产业基数,促进当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与保护需要高素质的专家、学者与文化工作者。但由于各种原因,焦作市文化从业人员面临整体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与比例不协调等问题,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使得对于黄河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不够深入、透彻,并且一些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被发现。要想保护和开发好这些文化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及技术保障,但由于文化产业很难一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黄河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传承过程中,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民间、社会力量投入不足,黄河文化带的建设缺乏人民基础,这就使得很多低级别或者无级别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程度很低。

讲好“黄河故事”的战略举措

黄河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主体,在其所流经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焦作市作为黄河流经的中部地区,在治黄、用黄等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与遗迹。例如嘉应观、妙乐寺、山阳故城、韩园、慈胜寺、月山寺等遗存、遗址都蕴含丰富的文化与时代价值。要想扛稳保护黄河文化的大旗,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对具有黄河文化特征的文物遗迹、遗产等建设遗产数字库。既有利于加深人民对焦作市黄河文化的认知,助力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又对于进一步系统整理与研究焦作市黄河文化大有助益,这对于未来保护与合理开发黄河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与材料支撑,进一步明确了黄河文化资源的位置、数 量、级别等信息,为开发做好统筹安排。

进入新时代,为“搞活”黄河文化,焦作市需要加大对黄河文化的挖掘。要壮大黄河文化研究队伍,构建多支人才结构与比例协调的研究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鼓励长期奋战在黄河一线的工作者、从事黄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高校教师等从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宣传、研究与发掘。并且在挖掘过程中,注重结合地域特色,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其发展外延。这有利于深入挖掘挖掘黄河文化潜力与时代价值,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合理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随着《焦作文化大典》《让焦作告诉世界》的出版,以及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够进一步加深人民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为更好地保护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构建先进的、多样化的传播平台。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想让黄河文化落地生根,需要充分发挥报纸、书籍、宣传手册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数字新媒体等传播平台的作用,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弘扬黄河文化。同时借助黄河讲坛、嘉应观宣讲团等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宣讲,促进黄河文化的弘扬,并进一步拓宽黄河文化研究平台,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价值内涵,如嘉应观、陈家沟、妙乐寺、韩园、山阳故城、百家岩、月山寺、净影寺、慈胜寺、胜果寺等沿黄沿山遗存、遗址,可以借助互联网,并且结合线下各种交流平台,增强宣传的实效性,让焦作黄河文化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可以借助“文化+旅游”来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依托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品牌效益的文化产品。在节假日,可以通过免费的形式鼓励当地居民参观旅游,并进一步吸引外地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振兴。借助文化旅游产业,既可以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加深人民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进而提升人民保护文化的自觉;也可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在价值,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创新与开发文创产品,一手抓經济效益,一手抓文化价值,拓展文化传播方式,助力经济发展。在黄河沿岸的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中,焦作市应大力弘扬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不断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构建黄河文化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焦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度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黄河文化符号的重构与开发利用——以焦作市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HH21-57。黄河交通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科研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hjt-2021073。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焦作焦作市黄河
当上演员的小鸭子
焦作市企业家太极拳协会揭牌
祖孙乐
黄河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浅谈如何改善少儿服务工作
焦作市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关系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