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022-06-17 23:20袁雪敏田钦华
体育时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教管理体制体制

袁雪敏 田钦华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289-02

摘  要  每个部门、每个机构、每个领域都有它们的制度与体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领域要想正常运转,不仅需要管理者的能力,還需要一套正规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其更稳定持久的存在。体育领域也是如此,因为有了体制的规范和约束,各分支领域才能井然有序的处理各种事情,这对维持整个大领域的良性运转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我国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也不例外,它会随着阶段发展的不同而不再适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特点,分析不同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优势与缺陷,以及不同阶段对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要求,整理出现阶段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足,为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管理体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体制”一词在汉语中很早就有应用。中文里“体制”一词,三国﹒魏时期嵇康的《琴赋》序中就有提到“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附会》中:“夫才童文学,宜正体制”,意思是指一定的规则。体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2)体裁;格局。(3)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体制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是它的第一层意思。在教育领域方面,不少学者都对教育体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还是以孙绵涛教授[1]的理解更具体,他认为,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教育机构值得是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实施机构包括家庭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教育管理机构指的是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内部管理机构。教育规范是建立并维持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一定的教育实施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具体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即为教育管理体制。那么,体育管理的机构划分,任务分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与体系组成了体育管理体制[2]。

二、体育管理体制现状研究

(一)举国体制

在曹相君主编的体育概论里是这样定义举国体制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政府领导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体制”。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体制建立促进了我国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然而,随着时代不停地变迁,它演变成了一个政府管理体制[4]。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大家纷纷陷入思考,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究竟该如何转变和创新。在21世纪初,就有不少学者提出那时体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将过去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权向社会合理的过渡。但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政府主导始终是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力量,因为几乎所有的奥运会主办方国家都认为,奥运会要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就必须集合各方面资源和人才,合理调配,举国体制的成功又深入人心。因此,在那时体育改革方面还不能马上出台大的举措[5]。大家都认为,这种体制在2008年之前不便于调配安排,但在奥运会过后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6],这种改变是适合目前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应摒弃之前的政府管理体制而形成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民体制”。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举国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变与创新。但即使那么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意见,举国体制的痕迹仍在影响着人的思想。因为不可否认,举国体制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积极意义非常深远,想要立刻调整过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二)新“举国体制”

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大家不再将体育上升至政治层面[7]。现在竞技运动员早期训练的年龄越来越小,一些高水平青少年运动训练与竞赛难免会长期脱离原有的教育体系,甚至脱离义务体系,运动训练不断被强化,文化教育不断弱化,训练与学习知识不能做到相得益彰,使得运动员成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个群体,使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家长对从事体育事业产生顾虑,从而影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传统的“举国体制”已不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全民体育的呼声越来越高[8]。我国的制度改革一直是渐进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成就了奥运会的辉煌,这种国家宏观管办体育的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9]。有学者[10]提出美国高等学校的竞技体育是“体教结合”的成功典范,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美国高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体育管理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对制度进行讨论修改,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制度会因时间、人、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再适宜。于是,我们采用的是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方法,应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取长与补短相结合。“体教结合”在我国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被提出并形成了几种模式,引进退役运动员,或是招收现役运动员,又或是直接与学校相关联,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培养体系。按照设想,“体教结合”想要设计出的是一种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文化教育体系。从而改变传统的“举国体制”时期出现的文化教育缺失,退役后转型难,再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但遗憾的是,新时期的竞技体育不断遇困,所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体教融合”型发展方式[11]。毛振明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的含义应该是:竞技体育事业逐渐回归到国民教育系统,国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内借用并强化现有学校体育资源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事业[12]。“体教融合”相对于“体教结合”虽然是一个字的差别,但所表达的意思有质的区别[13]。对于“学生”和“运动员”角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体教结合”侧重点在于“运动员”,“体教融合”侧重点在于“学生”。“举国体制”为我国奥运会举办成功留下了许多丰功伟绩,但是,之前很多青少年脱离了教育大环境,不少人的文化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运动员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象。而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则放在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上面。

三、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学校体育行政领导体制

体育行政领导体制是解决学校体育的财务、人事、业务等问题的制度[14]。我国学校体育领导体制既是决策机构[15],也是执行机构。政府、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三者领导管理学校体育,但目前在面对现实复杂的问题时,学校体育领导体制仍然出现一些弊端[16]。我国不少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不匹配,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很多,过分依附于政府,不利于学校体育管理的健康进行。

(二)学校内部体育管理体制

学校内部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学校体育内部的运行及发生机制,主要是用于解决学校内部衍生出来的问题,是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媒介,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具体运行方式。它是自上而下的体育管理系统,支配着学校体育政策的正式和管理方向。实际上,教师在僵化的制度下很容易失去独立,政府的力量过于集中,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管理系统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很难以均衡的方式发展。不少人提出要活化内部管理体制,摆脱科研和社会兼职等名利的影响,向教师内在和教育本质回归。

四、结语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已经从上世纪的“举国体制”转变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新举国体制”,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一大改变和突破,也是体育教育方向和理念的变化。但是,在面对实施新体制的过渡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运动训练和身体健康是两个层面的锻炼,专业技能和体制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想象得那样直截了当。怎样确保所有学生从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中受益,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措施。怎样将健全的训练竞赛体系与科学的文化教育体系融会贯通,来满足高等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示范,都对体教融合的新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具体详细可落实的方法,目前这些问题仍需思考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秋喜.体育管理体制的本质、分类及我国的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3):97-98.

[3]雷红.如何看待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举国体制"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1):16-18.

[4]马志和,戴健.论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与制度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3):14-17.

[5]傅煜.中国体育管理制度变革的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07):12-14.

[6]张新萍.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7]毛振明,罗帅呈.东京奥运后谈“举国体制”和“体教融合”[J].体育教学,2021,41(09):11-14.

[8]张小林.精英体育,国家难以承受之重——当前我国体育模式的缺陷与社会质疑综述[J].体育学刊,2007(06):16-20.

[9]吴尚.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学校体育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26-128.

[10]冯瑞.中国与美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机制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03):100-103.

[11]王广磊,李晓静,张阳.新举国体制背景下“体教融合”建设机制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1,39(03):100-103.

[12]毛振明,夏青,钱娅艳.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体育学研究,2020,34(05):7-12.

[13]鲍明晓.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J].体育科学,2019,39(09):3-13+23.

[14]宋秀麗.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特点的成因及趋向分析[J].山东电大学报,2008,54(01):47-48.

[15]郑元君.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政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03):21-23.

[16]张勇.论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政策新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2):45-46.

猜你喜欢
体教管理体制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