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雄辩 经世致用

2022-06-17 11:1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六国论小人论点

入乎其內

我们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大臣们在朝堂上争辩的场景,他们的说理水平实在让人叹服。不要以为那只是演出来的,从汉代起,就有策问取士的做法,就经义、政事等提问,由应试者回答。这一指挥棒引导士子把读书和理政结合起来,写政论文也就成了古代文人的强项。

政论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等,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典型的政论文,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杜枚的《阿房宫赋》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分别用奏章、赋体、书信的形式来谈政治,涉及修养、思想、改革等诸多方面,其本质也是政论文。古代政论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其说理的艺术。

一、犀利睿智的见解

古代政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官员大儒,他们饱读诗书,熟悉历史,关注时事;社会地位较高,有责任担当,又有使命在肩;文化涵养深厚,观察敏锐,思想深邃。他们从大局出发,对朝政、制度、国家、民生有着不凡的见解,要么借古讽今,要么直指弊端,要么提出问题,要么探寻措施。

古代政论文的作者为了突出见解,会有意把中心论点置于显要位置,有的开篇直接提出,有的卒章显志,即使是需要委婉表达的奏章和书信,也要在开头部分及时亮明中心论点。如《六国论》开篇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北宋朝廷为求暂时安宁,向契丹和西夏纳贡,耗空国家财力,加重人民负担的现状而写的,所以角度独特,见解独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逻辑严密的论证

事实胜于雄辩,古代政论文常以史实为依据,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论据充足,论证深入。思路清晰,大开大合而又圆通周密;结构谨严,滔滔雄辩而又丝丝入扣;层次分明,援古论今而又承接对应。从始至终,条分缕析,纲举目张。

《六国论》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设置了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接着,第二、三段分别证明第一、二个分论点,论述了“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前后对应;然后,进行假设,提出“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的方法;最后,以史为鉴,抨击北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该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三、汪洋恣肆的语言

铺陈本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即对某一内容详细陈述,常使用排比的手法。在政论文中使用,使论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态势,如流水奔涌向前,如冲锋势不可挡。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反复谈论“木”与“根”“流”与“源”的关系,用来类比“德”与“治”的关系,利用铺陈手法,引出国君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论点。

句式参差变化,各尽其妙。长句表达绵密,短句节奏明快,长短搭配,既错落有致,又音韵铿锵。整句有气势,酣畅淋漓;散句有性灵,生动活泼;整散结合,既增强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是长短搭配、整散结合的典型。

铺陈的手法和句式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炽烈的才情、雄健的笔力和豪放的心性,再加上对比、反问、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

四、真挚浓烈的情感

不要以为政论文就是高高在上、义正辞严的说理,古代政论文常常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真挚浓烈。不仅以形象感染人,以道理说服人,还以情感打动人。这也源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对家国的满腔热情,对君王的赤胆忠心。

如《六国论》:“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也有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害怕积威”的激愤。

再如《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宏伟极度夸张的渲染,对阿房宫的被毁简洁有力的陈述,强烈的反差让人深思,一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怜惜,更是嘲讽。

赏读古代政论文,会令我们产生太多的感悟与思考。从选材到立意,我们能看到他们的胸襟抱负和独到见解;从结构到辞章,我们能看到他们思维的缜密和精彩的论证;从词句到技巧,我们能看到他们文字的修炼和表达的能力;从气韵到意脉,我们能看到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和对政治的一腔热血。我们不仅领略到了文章的艺术,还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朋党论》是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目的是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

1.这篇政论文有着非同寻常的见解,请试作分析。

答:

2.这篇政论文论证逻辑严密,请梳理其论证思路。

答:

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4.欧阳修的文章在自然抒写中有褒贬抑扬之情,在这篇政论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

猜你喜欢
六国论小人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指印小人来了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木勺小人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与小人为伍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