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

2022-06-17 11:1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礼貌礼仪道德

纵观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如今信息化的社会,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礼仪文化始终贯穿其中。礼仪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以固定方式、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文化展现了一个人、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气质,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往谈吐等内外气度,更体现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

历史溯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正所谓“温文尔雅,然后君子”,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闻名于世。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虽简单却虔诚,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仁”的概念。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并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后来,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且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礼”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大家风范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点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而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唯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東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的文明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文章有删改)

教师见解

家 训

◎王一涵

那是在我八岁那年。正月初五,我家里来了客人,小小的院子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这些客人我都不认识,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有些茫然,不知该如何回应他们。

一个留着齐耳短发、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走到我跟前,怯生生的样子很是可爱。她看上去比我小一两岁,因为家族中女孩少,熟悉的几个表姐堂姐都已经出嫁了,我对“妹妹”这个概念很模糊,便对这个小女孩心生了几分好奇和喜爱。

“妹妹好。”我终于鼓足勇气,跟她打了个招呼。

“什么妹妹,”母亲走到我跟前纠正我,“这是你三奶奶家的小表姑,叫小姑。”

我有点不服气:小姑?她明明比我小,个头也没有我高,我怎么能管她叫小姑呢?

“臭丫头,小姑姑是你的长辈,赶紧叫小姑。”母亲的表情有些严肃了,语气也很坚定,不容我再拒绝。

“小姑姑好。”我不情愿地叫了一声,小姑姑的母亲——那个我该称三奶奶的年轻女人已经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了,母亲一边对她们微笑着,一边连连道歉。

尽管当时农村老家不是很富裕,但我的父母依旧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母亲在几天前特意托家住相州的舅姥姥买了一只相州烧鸡。香喷喷的烧鸡今天终于上桌了,那又大又香的鸡腿早已让我垂涎三尺。

饭菜上桌,我伸手便去拿鸡腿,母亲眼疾手快,用她的筷子狠狠打了我的手背一下,我赶紧缩回了手。我知道不能再惹母亲生气了。那两个鸡腿,一个给了饭桌上年纪最大的大奶奶,另一个则是给了我那个小姑姑——毕竟人家是长辈加客人嘛。

吃过午饭,客人们陆陆续续都走了,我家的院子终于又恢复了清净。我主动帮母亲收拾桌子,洗刷碗筷,想以此“将功补过”,免去“打手心”的惩罚。从那天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尊敬长辈是最基本的礼貌。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父母也时常提起,并常常嘱咐我,对长辈一定要有礼貌,不论对方的年纪大小;与别人交谈的时候,要面带微笑看着对方,不能有别的小动作;在小区里见到面熟的邻居一定要打招呼,“叫别人就是叫自己”;吃饭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能挑食;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仪态,不能发出声音;夹菜时不仅要谦让别人,还不能用筷子乱搅;请别人帮忙一定要说“谢谢”,态度一定要真诚,等等。这些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貌。

在为人处世方面,父母交给我的两条原则,我更是终生受用——首先不能揭露别人的“伤疤”,不能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这些话题;其次,对于别人的心爱之物,你可以不喜欢,但是千万不可以当着人家的面嘲讽。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些关于礼貌的家训我一直牢记于心,它们是我父母生活经验的结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其实暗含着做人的大智慧。在与人交谈中,对于那些礼貌得体、谈吐有礼的人,我的内心总是会生出一份喜爱与敬仰——我的父母一定是希望我也能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吧。我渐渐懂得了我家家训的含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猜你喜欢
礼貌礼仪道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筷子礼仪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礼仪篇(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