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导向”与“梯度”

2022-06-17 02:11蔡云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石灰学段导向

蔡云珠

(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 漳州 36330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大编排特点是古诗词的大幅增加——共选编了114 首,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到50%左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发现古诗词教学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目标模糊。就“为什么要教(学)古诗词”这个问题,问卷调查中,近75%的语文教师无法明确,87%的学生回答说是“为了考试”,有些受访者甚至直接说,“教材里有的就得学”。二是教法单一。虽然年级迥异,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普遍相同: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写一写;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活动单调。三是诗韵不足。诗词是诗人志向与情感的表达,教师习惯性逐字逐句地理性分析,让“诗之美”荡然无存……这些现象引发思考: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导向何在?教与学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笔者以为,学习感知美、发现美、鉴赏美应是学诗的意义和导向所在;导向明确,再围绕不同学段要求,有梯度地实施教学,才能改变盲目、单一、琐碎理性分析的学习通病,还诗词教学原本该有的美感。

一、以审美为导向

(一)根据“课标”要求决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第四学段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即通过诗词等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丰富学生的内在修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为人生健康发展打造好生命质地。这样的目标设定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实现无缝对接。

(二)根据诗词本身决定

何为美?“夏雨春云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1]诗俨然成为了美的代名词;诗美于何处?“诗能言志,能怡情,更能弘道。”诗美在语言,美在形式,美在音韵,美在画面,美在意境,美在哲思,美在春风化雨,美在润心无声……无“美感”的诗词教学,无异于是在践踏;中国诗词的古典之美需要被感知、鉴赏和传承。

二、实施梯度教学

低、中、高学段差异教学如何体现?根据课标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内容,笔者整理出相应的教学路径和教学侧重点(见表1)。

表1 小学低、中、高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及实施路径、侧重点

通过表格可以发现,小学古诗词的目标制定是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后一学段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和提升;其中,识字记诵和想象是一以贯之的要求和目标。因此,三个学段的教学,在指导朗读和激发想象的基础上应各有侧重:第一学段重点应放在“识写记诵”上;第二学段重点须是“领悟大意”;第三学段重点则在“体会情感”。

(一)识写记诵,展现音韵美

作为精读课文学习的诗词,同样承载着识字写字的任务。教学时,可巧妙进行安排,随文识字抑或集中识字,归类识字、字理识字、图片识字抑或联系生活识字、比划动作识字等,因诗词而异,依学情而定。一二年级的诗词以五绝为主,大多轻快明丽、琅琅上口。在扫清字词障碍后,教师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在感受中读出节奏,读出音韵的美,直至熟读成诵。

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笔者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出示课题时学习“楼”,根据字理学习“依”,归类识字“尽”和“层”,在“欲穷千里目”语境中理解“欲穷”的意思;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以景物为支点,以插图为辅助,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画面的再创造:前两句诗,有日、有山、有河、有海,这等景象是何其壮观;后两句诗,境界则更加高远——有豪情、有壮志、有哲理,令人荡气回肠。在形象感受的同时,引导学生读出喜悦和开阔的气势,重点训练“因情求气”和“再造想象”,在范读、引读、对读、合作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下,展现诗的音韵之美。

(二)领悟诗意,展现画面美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可采用“自主识字,因需指导”的策略;在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诗意,领悟诗的意境。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刘禹锡的《望洞庭》时,笔者重点指导难理解的字“磨”。“磨”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作“mó”,有“摩擦,用磨料磨物体使之变得光滑、锋利”等意思,引导学生组词“磨损、磨刀、折磨、磨炼”;然后出示它的另一个读音“mò”,可组词“石磨、推磨、磨房、卸磨杀驴”等,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得多音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笔者敏锐发现难点,及时搭建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适时给予三处指导:1.出示“月光映照洞庭湖”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皎洁的月光与波光粼粼的湖面融为一体、相互辉映的那种朦胧的美,从而理解“两相和”的意思。2.出示古代铜镜的资料: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铜面进行反复打磨,把镜面磨平、磨光,制作成铜镜。此时,洞庭湖面风平浪静,微波荡漾的湖面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3.出示“洞庭湖中的君山”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远望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就像白银盘一样闪耀,湖中的“君山”就像一颗青绿色的螺那样小巧可爱。图片与资料架通了理解的桥梁,开启了学生想象的大门,让洞庭湖的意境在学生脑海里呈现。

(三)体会情感,展现情操美

进入第三学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和理解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自读自悟的机会和时间保障:自学生字,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同桌互读,提出疑问;而后根据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出现的难点疑点,及时进行点拨、释疑;适时引入相关资料,加深对诗人的了解,在朗读中体会、升华情感。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于谦的《石灰吟》时,笔者根据学生反馈,聚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理解并顺势指导: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读着这两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经历着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场面,石灰害怕了吗?为何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呢?……在朗读、想象、思考中,学生读通诗句,理解关键词,把握诗意:《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借石灰表达自己的清白立世的人生志向。如何让学生在认知上把石灰的特点与诗人的精神品格划上一个约等号?这种类比思维需要教师加以渗透(见表2)。

表2 石灰特点与诗人品格类比表

诗人于谦借石灰比喻自己,学生能够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浅层的,属于知识层面的。如何让学生产生共情?笔者依次出示于谦不同时期的资料:17 岁立下志向,写下此诗,为官清正廉洁,于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清白留世等。资料逐一展示,一个丰满立体的诗人形象徐徐呈现:于谦少年立志,然后用一生去践行,完美诠释了石灰精神。在惊呼与感叹中,学生了解了于谦,也真正读懂了《石灰吟》。吟诵中,学生的情感亦得到升华。

三、推进诗词整合

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普遍的做法是单诗进行,前后较少进行关联,这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较为单一、零散;对诗词承载的审美因子以及作者精神世界的体会较为片面,甚至是残缺、若有若无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可在小学高年级推进诗词整合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更美的诗词世界,从而实现与初中学习的无缝对接。

什么是整合?把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2]“诗词整合”是围绕某个主题,把学过的相关诗词罗列出来,再次品读、分析、比较、归纳,即以回顾、总结和激发探索的方式,对古诗词进行深一层的学习,让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验、对诗人情感及创作背景、人文精神有更深的领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于学生而言,诗词整合就是“组诗学习”;于教师而言,诗词整合就是“教学重构”。现笔者列举三种诗词整合的做法。

(一)围绕同一个诗人组诗

比如,笔者把小学阶段学过的9 首李白的诗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边读边回忆每首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接着分析、比较:语言有什么特点?情感表达有何特色?纵向比较李白在不同时期写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等等;最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见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五言诗,让读者有清新明快的感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想象夸张奇特;比较读《望天门山》和《早发白帝城》,是不是都能感受到李白乐观豪迈的情感呢?但前者是25 岁的李白怀揣梦想离开四川途中所作——意气风发;后者是59 岁的李白刚经历过生死,流放途中收到赦免消息后归家所作——慷慨激昂。时隔34 年,沧海桑田,李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却始终没变,这种精神,不正是当下学生最需要的吗?

(二)围绕同一种意象组诗

比如,笔者把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进行组诗学习,品读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同样写到“月亮”,有“明月”“秋月”,还有“月似钩”“月似弓”——不同的“月”,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呢?在比较、交流后,笔者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月亮”不单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经典的意象。它是中国人思乡的寄托,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是“空灵宁静”的象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当然,诗词里经典的意象还有很多:“梅花”“柳树”“梧桐”……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组诗学习。读懂了意象,也就打开中国诗词的一扇窗。

(三)围绕相同背景组诗

比如,五年级上册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和五年级下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三首诗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同: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南宋朝廷不但没有吸取惨痛教训,反而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在了解背景和理解诗情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互文对照:为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为何陆游只能带着“不见九州同”的遗憾离世?因为“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在组诗学习中,学生更加体会到诗人们悲愤的心情和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精神,同时自己的思想得到深刻的震撼和升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世代传承,才有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诗人感情与志向的载体,是感性的美;“诗美是审美客体的生活美与审美主体的心灵美之综合艺术表现”。[2]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审美为导向,以课标的目标为准绳,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梯度的教学:重识字写字,重诵读指导,重想象力培养,重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推进高年段诗词整合教学,让学习的主旨更突出,让学生的感知更加丰腴和深入,让诗词之美展现得更为充分。

猜你喜欢
石灰学段导向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冶金石灰质量与转炉炼钢石灰实际消耗量的关系分析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石灰吟
犬只导向炮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