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例析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为例

2022-06-17 02:11沈友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周长分层作业

沈友娟

(诏安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363500)

教学中,应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落实有趣味、有创新、有拓展、有挑战的作业设计。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不仅给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巩固新知的保障,还给中等层次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新的挑战机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作业设计为例,探索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从作业难度、梯度、高度、深度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乐于完成作业和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品质。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基础

作业分层设计是探索因材施教下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其实施基础是把学习对象科学地分成三个层次。可依据学生的学情、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依次分成I、II、III 三个层次,优秀学生为I 组,中等学生为II 组,一般学生为III 组,所占比例大致为25.6%、49.9%、25.4%。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提升到高一层次的组别,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当中等层次的学生稳步提升时,也不能忽视优秀层次和一般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一般学生和中等学生的作业设计,可以从基础知识过渡到偏向深层知识的探究;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则需精心设计一些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提高题。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难度——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作业设计的难度应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优秀层次的学生可选做难度较大的“拓展题”;一般层次的学生可完成略高于原有知识水平的“夯实基础题”;中等层次的学生可知难而进,先完成“探究题”,再挑战“拓展题”,尝试体验“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

例如,《圆》这一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先设计夯实基础的填空题(III 组完成),如:①圆是( )图形,( )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 )条半径和( )条直径。②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 )长度( ),所有的( )长度( )。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是( )。再设计探究题(II 组完成):画一个直径6 厘米的圆。最后设计拓展题(I 组完成):①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1 次、2 次、3 次、4 次,每次能得到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对折无数次后,再观察得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②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这种按作业难度递进的分层作业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合理思考、比较和判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层完成作业,真正发挥分层作业的激励功能。

(二)梯度——精心选择,因人而适

“梯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针对性强的作业内容,设计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三个梯度的习题,做到“因人而适”。梯度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提升学习能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圆》的第二课时《圆的周长》一课的作业设计,先是基础题(III 组完成):

①“圆,一中同长也。”画一个周长是6.28dm 的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是( )dm。

A.0.5 B.1 C.1.57 D.2

②把一块半径是5 分米的圆形纸片剪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圆片,每个半圆片的周长是( )。

A.5π B.5π+5 C.5π+10 D.10π

再设计综合题(I、II 组完成):

如图1,有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文文从其中一张正方形纸片中剪了一个最大的圆,明明从另一张正方形纸片中剪了4 个小圆。比一比,谁剪去的面积大?

图1

最后设计提高题(I 组完成,II 组自主选择完成):

图2 中,你能很快算出左图两个小圆的周长吗?外面的大圆周长是多少?你们有什么发现?如果大圆里面有三个小圆(右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图2

以上分层作业设计内容有梯度,体现从对“圆的周长”这节课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到综合应用的提升过程,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给学生更多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用知识,提升实践运用能力。[1]

(三)高度——拓展延伸,建构知识

“高度”是指教师设计分层作业时,拔高作业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延伸,及时建构知识。设计时,应突出“三多”:一是多设计形式灵活的分层作业,二是多设计一题多解的开放性分层作业,三是多设计动手实践操作的分层作业。学生通过有高度的分层作业训练,做到“善思考、乐思考、巧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分析解答,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完成有高度的分层作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说理”,说解题思路、说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等,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所存在的疑难问题。基于此,教师可及时反馈并调整作业设计方案,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系统整理和自主建构,让作业真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例如,《圆》的第三课时“圆面积公式推导”,教师可设计选择题(III 组完成)、运用巩固题(I、II 组完成)、提升拓展题(I 组完成)等分层作业,让学生完成后再“说理”。

[选择题]如图3,把圆沿着半径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相比,( )。

图3

A.周长变了,面积不变 B.面积变了,周长不变

C.周长、面积都变了 D.周长、面积都不变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

[运用巩固题]①有一张电动大圆桌,桌面直径3.2m。

A.桌面正中有一个半径1m 的圆形转盘,请你在图4 中找出这个转盘的圆心,再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圆形转盘的位置和大小。(用1cm 代表1m)

图4

B.这个圆形转盘的面积有多大?

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 )

C.如果每个人的就餐位置需要0.5 米,那么这张桌子可供几个人就餐?

说说你的解题策略:( )

②如图5,甲乙两个长方形的长都是8cm。小丽和小冬谁说得对?说说你的看法。

图5

③如图6,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0 平方厘米,那么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图6

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

[提升拓展题]小课题研究:收集与“圆”有关的数学故事。通过阅读数学书籍或上网收集资料,查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产生的,并写成小调查报告。

有高度的分层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实践者、探索者。通过作业训练,学生经历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不断组织加工内化知识,使所学知识日趋结构化和系统化。

(四)深度——探究思考,激活内驱

“深度”是指在分层作业设计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深层次的要求,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问题,达到深层认识问题本质的目的,让学生在主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成长。有深度的分层作业,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还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拓展作业深度方面,可选定某个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兴趣激发为重要探究点,催生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2]

例如,《圆》这一单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性习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释疑的能力。

设计选择题(II、III 组完成):如图7,下面两个图形相比( )。

图7

A.周长相等 B.面积相等

C.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D.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

设计综合探究题(II 组完成):一位顾客打电话预定了一个直径12 英寸的蛋糕。等他到蛋糕店取蛋糕时,服务员端来两个蛋糕并解释:“12 英寸的蛋糕没有了,给您换成一个8 英寸的和一个4 英寸的蛋糕吧!”如果你是顾客,你认为这样合理吗?怎么向老板投诉?

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计挑战题(I、II 组完成):写一篇以“圆”为主题的数学作文。

有深度的分层作业,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问题,重点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不断提升其思维品质。作业设计体现趣味性、探究性、拓展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究,实现深度学习。

三、作业分层设计的评价形式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评价形式,可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首先,让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良好的学生,可将自己作业的完成过程,以小老师讲“智慧题”的方式,录制成短视频,在班级群分享。其次,通过观看同学的讲解视频,进行同伴互评。这个过程可以了解同学之间不同的解题思路和学习过程,吸取成功经验、获得启迪,共享同伴智慧;最后,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要有所选择。一般层次的学生,侧重点在于培养学习情感,达到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优秀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要求可适当提高,即成就感和压力感共存;中等层次的学生,重点让他们保持奋起直追的最佳学习状态,不断促进其进步。通过作业评价,准确预估学生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有益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作业分层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获得数学经验的实践活动机会。[3]“课内学知识,课后多探索”,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作业的育人效力最大化。

猜你喜欢
周长分层作业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周长面积变变变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