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2022-06-17 09:22邹继超
健康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脑梗塞肌力偏瘫

邹继超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 松原 138000)

脑梗塞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又称“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人群更为高发,据相关数据统计,脑梗塞发生率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70%以上[1]。这种疾病起病较为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幸存者多以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严重障碍,活动能力低下,对患者生活造成了困扰,需积极治疗[2]。除采取及时的治疗外,还需在治疗期间加强患者的护理。往常一般采取的是常规护理,但这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欠佳,需采取其他护理[3]。本院针对这种疾病患者采取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取得了相对良好满意的成效,现将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对照组(95例,男性50例,女性45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8.26±8.14岁)和研究组(95例,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78±8.27岁)。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同意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脑血管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依从性较差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作对比。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往常采取的常规护理,遵医嘱行相关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面健康教育,提高其认知度,使其治疗信心增强,并加强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给予研究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如下:

1.2.1康复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肌力、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等,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HI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方案。

1.2.2体位与按摩。正确良好的体位摆放可有效改善预后,并可有效预防肢体挛缩、关节脱位等发生,肢体保持良好姿势,良肢位可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同时经常对良肢位进行更换,可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等,但体位摆放需合理适宜;指导家属对患侧肢体定期按揉、按摩,以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30~60min/次,2次/d,早晚各一次。

1.2.2关节活动训练。患者肌力0级,绝对卧床时,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主要是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等,帮助患者进行训练,主要行关节的伸展、屈曲、内外旋、外展和背伸等,活动手法适度轻柔,避免诱发关节疼痛,活动范围适宜,循序渐进,随肌张力的上升而不断加大,对关节进行活动时,固定近端关节,手法缓慢轻柔,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个动作持续3~5s,并指导患者练习股二头肌牵拉等运动,同时遵医嘱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待患者肌力提升至3级时,指导患者行主动运动训练,如Bobath握手、床上移位、桥式运动等,先健侧,后患侧,2次/d。

1.2.3翻身训练。训练患者的翻身,首先向健侧、患侧被动翻身,后指导患者练习主动翻身动作,反复练习,直到可完全自主翻身为止。

1.2.4坐位训练和站立训练。指导患者坐立,练习项目主要包括床上坐位、坐位平衡训练、坐位转移训练和座椅/轮椅坐位等,待坐立训练良好后,指导患者练习站立,站立时间视情况而定,后逐渐进行站立负重训练,以由易至难为训练原则,锻炼强度、训练量等均适宜,不宜过度疲劳,并指导练习患侧上肢平举、上举、抬高等活动,以加快血液循环。

1.2.5步行训练。指导患者练习迈步和扶持步行等训练,并教会患者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肢体矫形用具、助行器等,待患者步行能力好转后,指导患者练习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缓慢将行走距离增加,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可指导其练习小距离跑步,步行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宜过度疲劳,活动量和强度均适宜。

1.2.6心理干预。由于发病突然、肢体运动功能低下、功能障碍困扰等原因导致患者易出现悲观、担忧、焦虑、绝望、抑郁等负面情绪,不良情绪尤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多与患者交谈,与患者建立和谐、良好、融洽、积极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态、性格特点、情绪表现等,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心理护理,引导患者对心态进行调整,并采取音乐疗法、心理疏导、放松疗法、认知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改善心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肌力分级:级别越高,代表患者肌力越高,0~Ⅴ级,0级最弱,Ⅴ级最佳,Ⅲ级以上为及格。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分别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这两个能力越好,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完成后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肌力改善情况对比

肌力护理前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佳(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对比[n(%)]

2.2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对比

FMA评分、ADL评分护理前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对比(分)

3 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中很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指由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的一种疾病[4]。常见类型较多,主要有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等,中老年人群高发,这几年来,随着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其发生率也随之呈逐年上升和增长趋势,数据显示,这种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群体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5]。该病的致残、致死率均较高,急性发病期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即使幸存者,也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偏瘫是这些功能障碍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运动功能低下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需采取积极治疗[6]。

除积极治疗,还需给予患者护理,合理有效的护理可对临床治疗起积极促进作用。以往多实施常规护理,但该护理仅重视患者的基础和治疗护理等,忽略患者的功能康复,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欠佳,需实施其他护理[7]。研究发现,该类患者的神经虽无法通过治疗或干预再生,但其周围神经可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促使临近神经所支配的脑组织得到重新再次的分配,故需加强这种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8]。康复训练可通过指导患者练习一系列科学、规范、标准、有效、综合的功能训练,影响患者的神经输出,增强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善肢体协调能力[9]。同时康复训练可调动机体潜能,刺激休眠的脑细胞,使其发生重组,进而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进程和速度。除此之外,康复训练还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泌尿系感染等发生率。

肢体康复训练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康复时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以往多于患者疾病进入恢复期后行康复干预,介入时机相对较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近年来临床上提出早期康复训练,认为康复开展的越早,患者的功能障碍改善可能性就越大,主张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h内即开始肢体康复训练,早期行康复治疗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运动障碍,从而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社会活动中[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肌力护理前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佳(P<0.05),可见肢体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力,这主要与肢体康复训练可从多方面康复训练措施改善患者肌力有关。同时FMA评分、ADL评分护理前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是显著有效的,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究其原因与肢体康复训练更具针对性,可有效增强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升肢体自主活动能力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脑梗塞患者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意义重要,可促使患者肌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并提升其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脑梗塞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漫画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