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新经济”孕育徐州高新区发展新动能

2022-06-19 13:24黄秀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6期
关键词:徐州高新区经济

黄秀娟

受疫情及国际形势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四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汇聚经济发展能量、释放改革发展活力。徐州高新区要积极抢抓四新经济孕育兴起的“窗口期”,全面营造经济繁荣发展的生态环境,着力推动“四新经济”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一、“四新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一)“四新经济”的概念

“四新经济”是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新技术是可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并形成强大推动的技术,显著不同于传统产品技术、实验室衍生技术;新产业是依托于市场新需求,运用新技术,可引发重大产业结构变革的产业;新业态伴随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衍生并应用的新环节、新活动;新模式是对原有传统产业要素进行组合,延伸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四新经济”的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是核心,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产生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目前,“四新经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动形成了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四新经济”的本质

“四新经济”特征显著,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等特征,使得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等软实力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四新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及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运用开放性思维进行管理,不被传统思维所禁锢,另一方面要去产业定位论,仅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具体产业内涵不予限定,给未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四新经济”研究述评

曲崇明(2019)认为“四新经济”产业特征较传统工业经济有显著不同,若以传统方式进行监管,会抑制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须变革监管理念及方式,多措并举,整合资源,运用信用、信息等监管手段,实现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许维鸿(2018)认为民营小微企业作为“四新经济”的主力,融资方式主要为股权投资,要培育“四新经济”企业回归或者登录A股的创业板,需创新交易制度,通过可转债、分层交易等方式,机构投资者的价值预期给予合理的引导,提升金融资本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刘浩权、许晓瑜(2020)分析了广东省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利用SWOT分析了独角兽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SO战略、 WO战略、  ST战略、  WT战略实现路径。

二、徐州高新区“四新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徐州高新区“四新经济”发展基础

徐州高新区不断在做强主导产业上出高招、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出新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出实招,夯实了“四新经济”发展基础。

1. 产业培育成效顯著

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导向,分类施策,形成一产业一规划一园区一平台一龙头一基金一政策一队伍“八个一”推进机制,产业发展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2. 创新引领持续推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大学路科创大走廊实施方案,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占比全市领先。

3. 平台载体支撑有力

规划建设了安科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8个产业园区,建成及在建各类载体共计300万平方米。研究出台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管理办法》《厂房出租管理规定》等规范措施,引导低效类产业转型升级或主动退出。

4. 营商环境显著提升

持续加快行政审批,施工许可材料压缩80%。创新举措惠企利民,创新“征信机构+银行+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新模式,率先实施“安电惠民”工程。“用脚步丈量服务,实现精准服务全覆盖”获评市“改革攻坚年”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案例。

(二)徐州高新区“四新经济”发展现状

徐州高新区2012年8月晋级国家高新区后,面对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背景和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创新平台相对不足、创新活动相对不活跃的现实,结合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了融合创新的发展征程,初步显现出新发展动能快速形成的良好态势。

1. 新技术多维化应用

徐州高新区搭建人才技术供需平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目前已集聚、建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及服务平台200多家;建设了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两个核心创新载体,这一系列平台、人才、团队将一些新技术应用到了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的技术提升层面,不仅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培育开发了一些新产品,新产品均是通过新技术,而且是非传统技术实现的新产品开发。工大三森秉承“创一流产品、保矿山平安”的使命,专注于矿山运输提升安全保护技术及装备研究,研发的井下换绳机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可以完全替代进口,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与德国西玛格公司形成竞争的矿山安全装备企业;华洋通信为满足煤矿复杂场景侦测及应急救援需要,突破受限空间飞行机器人结构优化设计、视觉导航及混合集成安标设计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煤矿多场景侦测及应急救援机器人,已通过安标测试和多次工业性试验;格利尔数码公司研发的可见光通讯产品实现双向通信,增加呼叫和警告功能,广泛应用于隧道、矿井、停车场等电磁盲区及精密仪器探测区等电磁敏感区域。

2. 新产业不断形成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技术转化,创办了矿山安全企业,开启了高新区安全产业发展的序幕,点燃了星星之火。徐州高新区提出了“用安全产业支撑安全生产、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发展理念,围绕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公共安全、居家安全五大方向,建设“安全科技研发中心、安全装备与技术交易中心、安全检测监管大数据中心和安全装备制造基地”“三中心一基地”,打造中国“安全谷”。作为安全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认真总结分析探索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上下联动、政策聚焦,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建议、园区建设专题汇报等方式向国家、部委和省市传递反馈,得到了工信部、应急管理部、省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支持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释放了产业发展新活力,加速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旗舰型企业不断集聚,推进了安全科技产业体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

3. 新业态不断出现

高新区近年来坚持创新引领、产城融合,以科技创新服务为引领的金融、专利事务、技术转移等新兴业态相继形成,成为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徐州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为根本,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在产业规划、大数据服务、安全生产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责任险推动和责任认定等方面开展业务。

4. 新模式快速推进

(1)创新运行管理模式。为激发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徐州高新区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全员聘任制;为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效率,引入专业的运营机构负责园区的运营管理,引入中业慧谷全程负责安科园的建设、运营、招商等工作。

(2)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徐州高新区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园区发展等阶段,现在演化发展更高级别的特色园区模式,推行“一谷(院)五园五区”的模式。

(3)科技创新模式。初期的徐州高新区科技创新主要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应用于高新区企业;为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等以股权为纽带建立研发中心,构建孵化、培育、成果产业化的发展链条。

(4)转型升级新模式。徐州高新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力推动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拉动,由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

(三)徐州高新区“四新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1. 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管理理念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配套制度体系缺乏高效性。“四新”领域的各项信息较单片化,信息的融合、共享缺乏合理的平台,致使不能及时高效掌握信息;出台的支持现代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企业培育等领域给予企业扶持,但更多的是扶持已明确的四大主导产业,“四新”企业的受惠性较低。

2. 人才队伍匮乏的制约

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不足,技术骨干、高端人才数量不多。人才引进、评价等体制机制不完善,亟须破除人才发展的各项障碍,充分发挥人才在“四新经济”发展中的“智力引擎”作用。

3. 创新引领不足的制约

“国字号”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偏少,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创新供给渠道尚未真正打通,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创新创业生态形成的功能要素短板亟须补强。

4. 创新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的机制不顺畅,新技术、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新技术的外壳却缺乏新的实质,导致竞争力不强。科研管理和创新激励机制不顺畅,导致科研平台、研发机构花费大量资金研发的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产业化。

三、着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推动“四新经济”加快发展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徐州高新区要在新技术攻关、新模式合作、新平台服务、新主体培育、新产品开发、新品牌打造、新要素供给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营造宽松环境、壮大新兴产业,瞄准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以“四新经济”实现高新区经济裂变式增长。

(一)构筑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徐州高新区科技创新谷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载体平台作用,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提升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聚力前沿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集聚产业研发团队、承载产业科技创新、孵化产业前沿技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放大境外孵化器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效用,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国内一流技术落户。加快布局和建设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加快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方式,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重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产业链高端化。建立上海“科创型飞地”,以上海为纽带“借势、借力、借脑、借生态”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采用“在外研发+本地制造”模式,高效集聚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平台,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

(二)集聚创新要素

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大力引进高专特精的领军人才,推动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明日之星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加速成长。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切实发挥资本对产业发展的引導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扶持作用,更大力度引进社会风险投资、创投基金,厚植各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资本土壤,快速转化、加速投产,开拓发展空间。健全人才创新体系,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补助、研发投入、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中科院、国内“双一流”大学、欧美顶尖高校,深挖矿大、师大等地方创新资源富矿,利用好“总部+基地”“研发+产业园”“院士工作站+院校合作”等对接形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扶持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释放上级政策叠加效应,不断集聚创新发展要素,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创新核心区对于集聚高端资源、涵养创新生态、赋能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雏鹰、瞪羚、独角兽为梯队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坚持一企一策、“靶向”扶持,引导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单打冠军”。

(四)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推进“机器换人”,鼓励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逐步提高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规范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引导企业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互联网+新业态”。

(五)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紧抓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战略性布局项目,挖掘行业隐形冠军、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力争取龙头型、旗舰型、链主型项目落地。组建政府可控,市场化运作的资本招商体系,联姻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上市公司。大力扶持本土企业,鼓励园区骨干企业与行业龙头开展强强联合,开展战略布局,投资重大项目,整合产业链关键资源。统筹资源,打造项目建设主力军,集中精力、形成合力加快项目推进,从项目落地、立项审批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制定全过程抓落实、抓推进的工作方案,形成“一抓到底”“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加速、落地即投产”项目推进常态化。

(六)营造宽松环境

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审批模式,建立重点对接、集成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信用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发挥信用服务平台功能,加大信息归集力度,保障数据报送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加快构建联动奖惩机制,发布联合奖惩文件,明确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范围、目录、对象、措施等清单,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规范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创新性、公众参与和社会影响力的诚信宣传活动。

(七)补强园区发展短板

打造“产城融合、产城共美、天蓝地绿、宜居宜业”福地,补齐空间、形象、环境、民生等弱项短板。“腾笼换鸟”大抓空间优化,引导低效类产业转型升级或主动退出,建设标准厂房,以专业园区建设的高标准、加速度,形成对重大项目承载的有力支撑。全面实施“园区形象提升,道路绿化提升、城市功能提升”提升工程,重塑园区形象;开展山水林田全方位整治,大力开展涉喷涂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排查整治、企业雨污分流改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陈海芬,杨成章.“四新经济”开辟新经济发展空间[J].聚焦,2017(06):72-73.

[2]谢剑锋.谋划新路径 重构新体系[J].浙江经济,2017(02):19-20.

[3]陈淑娟.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01):1-2.

[4]呂贤旺.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四新”盐城建设路径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33-36.

[5]曲崇明.“四新经济”的监管:新理念与新模式[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05):71.

[6]许维鸿.支持“四新经济”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创新[J].中国中小企业,2018(05):76.

[7]刘浩权,许晓瑜.“四新经济”下广东省培育和发展独角兽企业的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2):5-6.

(作者单位: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徐州高新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疫散待春回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于永正从教年记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