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线上健身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2022-06-19 17:43徐晓立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互联网+

徐晓立

摘要:线上健身产业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线上健身产业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分析目前我国线上健身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展望产业未来趋势及面临的发展瓶颈。研究发现,线上健身产业未来发展呈现向好态势,一是趋向跨领域交叉,拓宽产业覆盖面;二是线上健身消费水平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三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在线健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伴随而生的服务质量单一化、体育智能设备普及率不高、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成为制约线上健身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建议升级产品开发和运营,优化细节服务;压缩智能产品成本,拓宽消费范围;关注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重视线上线下健身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政策为导向通过跨领域融合和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线上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线上健身产业;体育消费;体育产业

早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随着我国体育市场各产品功能不断完善,“互联网+体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中流砥柱。体育总局、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的通知中强调体育消费与信息消费要充分融合,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推动现代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今随着在后疫情时代到来,在线下健身行业遭到了冲击的同时,大众对健身运动的固有观念出现急剧转变,线上健身APP顺势而起,体育消费迎来了一次新的热潮。

一、健身产业发展轨迹

(一)需求与供给之间健身产业的发展转换

健身产业自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阶段,但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们生活理念转变,专业技术和服务与用户需求不平衡等一系列地变化,健身行业看似蓬勃发展的背后实际上已然进入瓶颈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健身机构和教练的专业度堪忧,同质化矛盾较为普遍,追求短期市场盈利而忽视健身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各健身企业也开始谋求转型自救,摒弃以往追求速度盈利开始注重产品服务的设计与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缓和管理模式和产品开发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互联网+”健身产业融合升级

受新冠疫情影响,健身俱乐部受到巨大的冲击,在低迷的背后线上健身产业崛地而起。面对疫情,党和政府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置于首位,提出居家抗疫的重要举措。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为大众居家健身提供了行动指南,成为疫情期间居家生活的新风尚,各线上健身企业纷纷推出针对居家锻炼的各类课程,形成体育业态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比达网《2020第三季度中国运动健身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疫情过后,“云健身”展现其特有的优势,运用智能设备和科学数据及时反馈运动信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受到千万家庭的热捧,大众对运动健身的关注度提高直接推动了健身产业及其附加产品消费额度的比例升级,这无疑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唤醒积极的内驱动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健身发展特征分析

(一)互補性资产的延展为线上健身注入新活力

互补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是指除技术创新所包含的核心技术知识之外,技术创新商业成功或从技术创新中获取经济利益必须使用的其他能力或资源,如制造、分销渠道、服务、品牌、辅助技术等。线上健身无疑已经将互补性资产充分运用到产业运营当中,利用资源共享的时代特征,健身产业占据着大众休闲时间的一席之地,一直以来以年轻化、时尚化和健康化为主打的健身运动通过媒体传播、网络营销、赛事冠名、主题热点不断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根据市场需求和大众心理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进而挖掘潜在的用户市场。如Keep的业务范围包括线上健身、运动、社区、商城以及线下Keepland专享课程服务为用户打造全方位身心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运动需求。

(二)优化线上虚拟健身社区,激活用户消费动机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体育健身行业是最早觉醒的行业之一,基于移动终端的多媒体、感知性、连接性、随身性特点的开发和利用,为健身行业带来新的突破,使健身资源被有效地激活,人们通过移动终端随时“点击”选择场馆、教练、健身伙伴和教学素材,在虚拟情景中进行健身游戏,实时监测身体运动状态,与好友交流心得、相互激励、共享乐趣。群体性的互联共通是提高商业价值的财富密码,在一个既定的群体中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消费动机。

(三)利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形成多样化体育生态圈

打造良好的线上体育生态圈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作为支撑,“互联网+健身”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从个人运动指标采集、数据换算、制定计划、运动导入、运动数据反馈,到用户通过直观的数据获得目标感和满足感,通过数据支撑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动力,由点及面从个体联动一个群体,进而不断扩大和优化线上体育生态圈,通过后台管理积极引导和社区成员互相作用形成稳固的健身消费群体,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其次显性和隐性的宣传方式对有效的带动用户的运动兴趣与动机,激发用户消费心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自身产品形象进行正确地定位,把握用户消费契机,设计主题扩大受众市场,根据受众层次推送不同种类的课程、赛事、装备等消费产品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进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价值链。

三、“互联网+”线上健身发展趋势

(一)趋向跨领域交叉,拓宽产业覆盖面

“互联网+健身”的新兴产业模式为产业发展创造着各种可能性。首先,从体医融合角度出发,诸多研究表明运动健身是延长生命周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相比于医疗手段更具前瞻性,是一种收益周期更长、性价比更高的保健手段。线上健身产业在大数据运算保障之下与更为人性化、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性的新兴科技创新产品相结合将为大众提供更为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逐步完善以运动干预、运动处方为手段推动健身与医疗共同发力的体医融合机制。其次,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将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运动指导。面对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运动负荷难以把握等问题,学校可通过购买健身科技企业的线上服务,精准把握学生课堂的运动情况,根据数据对学生课堂情况进行准确地评价和反馈。

(二)线上健身消费水平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体育产业异军突起,加快转型升级,全民健身提升至国家战略,体育消费市场GDP总值逐年递增,预计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00亿元人民币。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发展保持了近年来的高位增长,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达到74.4%。而在《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中可以看到,在疫情的冲击之下,相较于2019年线下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11.1%,但健身人口却增长了3.19%,增长至7029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大众线上健身活跃度开始迎来加速发展,与其同步的消费市场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继而呈现多样化姿态,将随着健身人口基数的增长而增长,搭载科技创新的快车实现高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将成为在线健身的核心竞争力

健身产业依托互联网发展至今,实现了产业融合、拉动经济产值等一系列的产业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线上健身产业要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来巩固引领体育产业的主导地位。201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支持体育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要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较大的运动健身企业开始尝试陆续开发以AI为技术核心的新型智能硬件产品,如2019年5月Keep推出了“智能虚拟教练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AI视觉算法和3D相机的前沿技术根据人体多个关节点进行时间序列的标准动作匹配,达到辅助改善用户运动效果的目的。“互联网+”为健身产业提供有力的数据资源保障体育价值不断被挖掘,催生新的智能化技术,技术革新不仅能够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也为我国线上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四、线上健身产业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质量单一化

目前市场上的线上健身APP中的锻炼方式普遍使用较为单一,设计上主要以视频授课、语音引导为主,在服务质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用户服务没有保障,参与线上健身没有教练为其进行专业地指导,对自身运动能力认识不足,仅是面对视频中的动作照葫芦画瓢,细节上难以把握,甚至还会因为练习不当而出现运动损伤;二是线上健身空间氛围感不强。在传统的线下健身中,顾客可以享受健身房提供的场地、专业教练及健身房空间的氛围感,很容易受到气氛的烘托而沉浸其中,对健身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今快速发展的线上健身产业,恰恰在这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弱势,特别是对于健身初学者的而言,很难在锻炼过程中找到归属感,用户后续服务无法快速跟进,有一定的用户流失风险。

(二)体育智能设备覆盖率較低

“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产业发展,不只是简单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进行跨界融合,其更重要的价值是体现在利用智能技术去提高线上健身产业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线上健身产业发展普遍是低成本循环的态势,没有与智能技术充分整合,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智能技术投入成本较高,尽管国内较大的运动健身企业已经在智能技术方面投入研发,但由于其成本过高,很难在大众中普及使用,在消费者定位上只能针对小部分群体。体育消费与科技深度融合不足,导致产品升级转换和规模扩张上不占优势。

(三)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线上健身产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时代背景,更离不开创新转型为其带来的红利。线上健身产业是各类信息整合所构建的庞大网络,在这张大网的背后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运营与服务,而目前看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储备处于缺乏状态,导致线上健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各大院校在培养相关体育人才更倾向于传统职业发展路径,在与互联网方向的知识构建没有深度融合,甚至是分离的状态,在引导上略显不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健身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数据资源的支撑,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将数据资源整合是线上健身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将各方资源通过大数据换算整合而后在体育产业中铺展开来,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供需链条,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供给侧的产品质量,进而形成线上健身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路径。线上健身产业的功能拓展还有待挖掘,面向大众的健身和医疗融合发展和线上健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辅助作用将是健身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我国线上健身产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向普及智能化迈进,健身产品不断优化改善,塑造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新型产业模式。

(二)建议

一是升级产品开发和运营,产品内容和服务多元化,提高用户在线健身的体验感,在课程开发上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引导用户正确地进行训练,优化细节服务;二是提高体育智能技术发展的关注度,利用技术研发压缩智能产品成本,拓宽消费范围,引导用户体验智能技术在促进自身运动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绝对优势;三是关注体育产业后备人才培养,拓宽培养范围,注重与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的学科交叉,开设相关课程引导更多的体育人才关注到未来“互联网+”线上健身产业的发展趋势;四是重视线上线下方式方法的深度融合,充分吸收线下健身的优势点,充分整合二者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五是以政策为导向通过跨领域融合和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线上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陈坚伟.从健身应用分析“互联网+健身”的现状、问题与前景[J].体育科学,2016,36(09):20-27.

[4]吴宾,姚蕾,仇军,陈晴.互构、共变与融合: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的演进脉络及发展前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4):28-37.

[5]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EB/OL].[2020-12-31].http://www.gov.cn/xinwen/2020-12/31/content_5575772.htm.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7]周结友,彭文杰.“互联网+健身”消费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05):551-557.

[8]姜同仁,张林,王松,刘波.中国体育产业演进的内在逻辑、政策趋向和高质量发展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6):658-665.

[9]周菀菀,罗璇.体育APP发展现状与推广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6(03):20-24+54.

[10]钟丽萍,刘建武,范成文,周进.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健身的实践逻辑、发展态势与推进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9):34-41.

[11]刘大伟,王书彦,陈星,郑少忠.健身行业发展趋势的探索与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1(01):89-93.

[12]鲁志琴,陈林祥,任波.人工智能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J].体育学研究,2021,35(01):52-59+67.

[13]张林,李刚.参与型体育消费理论审视:国外解析与中国镜鉴[J].体育学研究,2019,2(04):21-28.

[14]杨楷芳,马苗,黄聪.智能体育工程发展综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31(03):1-7.

[15]戴钰馨,杜光友.网络社交关系对体适能健身消費决策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64-67.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互联网+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探析
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