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绘画的“骨意”表达

2022-06-19 17:45孟凡灵
雨露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赵无极笔力气韵

摘要:“骨”字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为支撑人体主干,把人体相互拼接起来的支架,故而“骨”引申为人的胸怀、气度、精神和品质等内在造化。“骨意”既有本意又有派生意,派生意是对“骨”的抽象性诠释和运用,是文学、哲学、艺术学领域中重要的审美和批评范畴。有着“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之称的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在绘画创作上,既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又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创造出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绘画空间。在中西融合中,绘画作品的力是如何表现的?中西方绘画作品的“骨意”有何不同?继中国传统美学含蓄风骨之后,有着现当代美学视角的中国艺术家作品风骨为何模样?带此疑问,本文尝试从赵无极先生的作品入手来窥探现代绘画创作中的“骨意”传达。

关键词:骨意;赵无极;笔力;气韵;中西融合

一、赵无极的艺术创作背景

民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艺术而言亦是如此。艺术家的生活情境对他们的艺术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中的草木、山鸟、虫石、人际等,对于艺者来说,这些普通的眼之所见、情之所感是岁月的积累,人生的感悟,亦是艺术家们的“意”之传达。画面中所表达的物象是亲身所感,把物象放进心里,经过自我的消化感悟,再用画笔或者其他工具表现在画布上,使之散发出新的诗性光华,表达艺者中国精神的转化与铸炼。赵无极先生的艺术视野之开阔得益于他的生长环境,他善于多方汲取养分,既有着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又展现出西方现代审美情趣。他在不断探索,他的抽象油画,气势开张,意蕴深远,形色变换舒卷,自如地展现出抑扬顿挫的视觉韵律感,亦透露出东方充满意趣的笔力。[1]

赵无极出生于书香世家,家族对美术极为重视,这也促使他实现成为画家的抱负。因他自小便接受艺术的熏陶,在青少年时期进入杭州美专后,不仅学习中国国画临摹和画法理论,也学习西方现代派绘画。起初他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后来摸索出充满东方神秘象征意味和精神意象的抽象画。赵无极的作品既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感知,也充斥着西方极强表现力的绘画技法,造就了他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标志。他作品中的“骨意”是抽象的,有着岁月和经验积累的笔力,这种充满气力的笔法,展现了画家本人的内在精神。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山水的影响。中国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不仅仅体现在技法和色彩上,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国山水表现出的胸怀。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受道家、释家、儒家的影响颇深,里面透露出的文人情怀和东方神秘的精神之道,深受西方国家的追捧。[2]从赵无极的抽象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山水画,但又能感受到与传统中国山水不一样的地方,这是赵无极将从中国传统绘画方式里吸收到的养分,以个人视角对中国传统的“文人之骨”进行继承和转换。

二、中国传统艺术的“骨意”传达

说到“骨意”,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多有阐释。晋代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把“骨”字阐述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3]这一强调笔力的书法美学观念,可谓师承钟繇的“取万类之象”“用笔者天也”,同强调笔力与筋骨,不虚费精神,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从中国传统美学及沿袭下来的艺术中可以看出,笔力不止存在于书法美学中,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绘画、文学等皆有所表。这是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文人气节和风骨。卫夫人对“骨”的理解可谓是对书法内在精神境界的阐述,对绘画及其他皆有相通之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中,第一论便是“气韵生动”,第二论为“骨法用笔”。笔者认为这亦可作为“骨意”的总结:“气韵生动”为“意”,“骨法用笔”为骨,以“骨”传“意”在中国美学中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有骨即有筋、有筋即有力、有力即有气,有气即有魄。没有骨,徒有肉的话,便可视为一滩虚软的泥,毫无生气。而在赵无极创作最多的抽象作品中,虽无物象的具体形态,但充斥着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精神之气,这便是作品所传达出的“骨意”,是作品“肉体”的支撑。

三、中西方的“骨意”比较

西方与中国对于“骨”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认为的骨多为“框架”,虽说中国的“骨”也有“框架”之意,但西方的“骨之框架”多为理性的,表现的多为表达之物的外在结构之意,而中国的“骨之框架”为感性的、内在的。西方感性传达多称之为内在精神的“意”的表现。[4]结合起来,中国的“骨意”多为感性,西方的“骨意”多为理性。而赵无极作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中间人”,感性与理性的占比,笔者认为是感性为多。当然,亦有人会觉得理性为多,这和每个人的观看角度有关。之所以会说西方的“骨意”多为感性,笔者将以西方印象派为例进行阐述。赵无极从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家的绘画中汲取了一些养分,他的早期绘画风格也偏向于西方的印象派。在新印象派时期的修拉和西涅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结构和形体几何化、色彩化、科学化的强调,这是极具理性的一个创作过程,当然,里面也掺杂一些个人感性的部分。而到了后印象派,艺术家们的感性部分明显增加,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現或者对光色的描绘,他们开始强调画家自身的感受,表达主观情绪。[5]即使在造型上重视结构构成,也是根据画家自身的主观感受在创造。他们对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追求,激发了西方现代派。

再回到中国传统文学所阐释的“骨”和“意”。在《说文解字》中,“骨”为“肉之覆也”,中国古代玄学相术的发展,把人像的骨肉关系与人的吉凶之象相关联,而到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骨”与“气”相联系,意为人的气节精神。“意”在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中,亦十分重要。中国画从风格上大致分为写意和工笔,而写意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的区分,写意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可以抒发情怀的方式,一幅写意作品中,看似寥寥几笔,承载的可谓画家当时的意气,这种“气”所创造出来的“意”是独一份的。可以说是当时的感觉很重要。所以在中国美学中,“意”有“神”“气”“力”等含义。晋代陆机《文赋》的核心即是“写意”。“物依靠意得以观照,文依靠意得以兴发”,“意”的重要性在于这个人、这颗心。要让艺术家本心保持有精神的“骨力”,一气呵成地集中于笔尖,以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之境。由此看出,艺术家本人有着独特的精神力,在胸中集结为气,着力于笔尖挥洒于媒介之上。艺术家们在不断努力找寻自己作品中的“骨意”,在摸索、磨炼、感悟,最后通过创作迸发于笔尖,传达出独特的气韵。[6]而自中国近代中西融合思想逐渐热闹起来之后,中国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具丰富性,踊跃出众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赵无极的老师林风眠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7]林风眠运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艺术方式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精华精妙结合,不仅对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有重要贡献,他的艺术形式在国际艺术中也有重要影响。他们作品中所渗透出的中国气韵是受西方欢迎的,同时他们作品中也吸取了西方的表现形式,这二者的结合是艺者本身精气神的表现,他们作品所传达出的“骨意”是雅俗共赏的,故而深受国内外的喜爱。

四、赵无极的“中西融合”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骨意”是隐藏于作品表面之下的,是含蓄的,这和传统文化理念有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风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我们沿袭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血脉,也尝试西方艺术对美认知的不同视角,于是出现了“中西融合”這一观念。现在的艺术家在这种艺术情境下,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接近自己的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也时常陷入这样一个困境当中——审美冲突和文化碰撞。[8]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现在文化与美学的发展潮流来看,这种碰撞和冲突带来了更多的灵感突破,为现代艺术创造了更多的契机。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面对的是有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的支撑,简而言之,有没有用长远的目光、真正的筋骨去支撑我们所创造的肉体,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的形式感,否则将是徒有其表,如同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的“墨猪”。现代中国艺术家们,常遇到的两个困境,一个是被传统束缚,拒绝接触“新”;另一个是舍弃本源,一味地追求其他徒有其表的东西,自己并不能真正的消化,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难以打动自己,更难打动别人。赵无极先生在《绘画是我的生命》中写道:“如果一个人一生必须做些让自己发狂的事,那么绘画便是我用终身去追寻的唯一,虽然我加入法国国籍,但我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9]可以看出赵无极的绘画源泉是来自于中国的。他深受西方现代派大师的影响,以极强的表现力和油画形式展现中国的传统艺术美学和精神。可以说,赵无极先生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通过长期探索,在汲取西方艺术的伟大之时也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精彩之处。

五、结语

中西“骨意”虽有区别,但相同的是“骨意”所传达的感慨精神和对胸中逸气的抒发,它展现了所表达之物给人所视的意象框架。赵无极的绘画道路是一个画家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回归的历程。通过赵无极先生的抽象油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绘画早已不固定于某种单一手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抽象还是具象,水墨还是油画,均有“骨意”的体现。创造有“骨意”的作品,是从古至今的艺术风向,我们在艺术之路上须不断探索和感悟,找寻自己的“骨”,传达独特的“意”。

作者简介:孟凡灵(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硕士,研究方向为综合材料绘画。

参考文献:

〔1〕(法)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弗朗索瓦·马凯,扬·亨德根.赵无极1935-2010[M].南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2〕王帅.中国传统山水画对西方美术创作的影响[J].中国文艺家,2019.

〔3〕于钟华.“骨力”还原[J].书画世界,2012.

〔4〕沈静.西方现代艺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

〔5〕张荣生.西方现代绘画[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6〕王净.气韵生动·中国油画艺术及其写意性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7〕吕澎.中国现代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8〕杨春时.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

〔9〕孙建平.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赵无极笔力气韵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试论精品稿件的“真善美”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赵无极救恩师
谈风骨
赵无极救恩师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