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

2022-06-20 11:14田同儒李志中李柏张福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肝郁疏肝脾虚

田同儒 李志中 李柏 张福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脾胃病科,北京 1011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反复发作腹痛,伴有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4 个亚型,在我国,临床上以腹泻型IBS 最为常见,为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9%~20%,我国北京和广州地区的发病率分别为7.26%和11%,是脾胃病门诊就诊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应对IBS 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挑战[2]。本研究以IBS-D 肝郁脾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疏肝理脾汤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脾胃病科门诊符合IBS-D肝郁脾虚证标准的患者94例,依据入组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6例。治疗期间对照组脱落2例,余44例。治疗组男18例,女30例;年龄26~65 岁,平均年龄(43.90±8.44)岁;病程2~10年,平均年龄(5.42±1.79)年。对照组男17例,女27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2.98±7.98)岁;病程2~10年,平均年龄(5.09±1.73)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参考罗马IV 标准[3]。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 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 d,伴有以下情况2 项或2 项以上:(1)与排便有关;(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近3 个月持续存在。IBS-D 需同时满足: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 型的排便小于25%。Bristol分型:1 型:分散的硬块,似坚果;2 型:腊肠状,但成块;3 型:腊肠状,但表面有裂缝;4 型:似腊肠或蛇,光滑柔软;5 型:软团,边缘清楚;6 型:糊状稀便;7型:水样便。

1.2.2 中医证候诊断参考《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主症: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次症: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舌淡胖,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具备主症2 项,加次症2 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年龄20~65 岁;符合西医IBS-D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因为痢疾、霍乱以及全身性疾病、中毒、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的原发性疾病;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试验药物观察的腹泻以外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4]。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中药疏肝理脾汤治疗。处方:醋柴胡12 g,白芍15 g,枳实12 g,炒白术20 g,炒薏苡仁30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黄连6 g,防风6 g,炙甘草6 g。每日1 剂,水煎400 mL,分2 次早晚饭后温服。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山西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713,规格0.1 g×24 粒),每次2 粒,每日3 次,餐前30 min 口服。

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4 周后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1.6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治疗结束停药4 周后的复发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症状评价标准采用IBS 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1],根据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及对生活的影响5 个方面进行评分,每项满分为100分,总分500分。

1.7.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4]症状分级量化积分:主症及次症根据轻、中、重程度分别计2分、4分、6分和1分、2分、3分,计算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 级。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者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对照组46例中有1例服药后出现腹痛、1例出现腹泻停药退出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症状评分的比较2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2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SSS 评分的比较(,分)

表1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SSS 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ΔP<0.01。

2.3 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3.75%(45/48),对照组总有效率79.55%(35/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2.4 治疗结束4 周后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复发10例,对照组复发18例,治疗组复发率20.83%(10/48)低于对照组40.91%(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IBS 是由多因素引发的疾病,涉及内脏高敏感型性、胃肠动力学、脑-肠轴功能异常、感染、菌群失调、遗传、饮食、性别及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5],具有难治性、易复发的特点,目前无法彻底治愈,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6]。

IBS 是现代医学病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范畴。认为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和(或)后天失养,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其发病的诱因,肝郁脾虚是导致IBS 发生的重要病机,肝气郁结贯穿始终。

临床IBS 患者以20~50 岁的中青年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中3/4 的患者以腹泻型为主[7]。为了提高IBS-D 患者的临床疗效,笔者结合30 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经过反复修订凝练,形成了一组治疗IBS-D 的临床验方,疏肝理脾汤是其中的1 个,专为肝郁脾虚证而设。

疏肝理脾汤组方以四逆散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而成。《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吴鹤皋亦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本方所治,即是由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所致。方中醋柴胡辛散苦泄微寒,善疏肝解郁、透邪升阳为君药;炒白芍、枳实、炒白术和炒薏苡仁共为臣药,炒白芍酸甘微寒,善益阴养血,与柴胡合而疏肝解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炒白术、炒薏苡仁健脾燥湿、培补脾土,使肝不乘脾,君臣相合,共奏疏肝健脾之功;茯苓、陈皮、法半夏和黄连为佐药,茯苓淡渗利湿、健脾止泻,陈皮理气醒脾,法半夏、黄连辛开苦降,升清降浊,以助止泻,配合君臣加强治疗作用;防风、炙甘草为使药,防风胜湿以助止泻,又为脾经引经之药,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辛散苦泄,甘缓柔肝,使清阳得升,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泄止痛安。

IBS 属于功能性疾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领域,中医药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方剂配伍灵活、三因制宜,能针对单一个体,辨证施治以消除IBS-D 的内因[8],文献报道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9]。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疏肝理脾汤治疗IBS-D 肝郁脾虚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肝郁疏肝脾虚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