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研究

2022-06-22 03:28陈静邹越菲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陈静 邹越菲

摘 要:2019年,为了加快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到内涵式发展的速度,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四新”建设。“四新”建设中的“新文科”的理念和内涵特征引发了对文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改革的深刻思考:将“新文科”的融合性、數字化、实践性的核心理念与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改革深度结合,完善“新文科”教师教学培养机制、改革“新文科”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建立“新文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从而谋求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改革的新出路。

关键词:“新文科” 文科院校 复合型人才 教师教学发展机制

一、前言

2015年10月,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下面简称“‘双一流’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对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家在“双一流”建设中强化了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但是,学界近年来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对文科院校的研究十分缺乏。“实践呼唤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相关研究,时代也要求要建设和发展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1],文科院校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要求我们加强对文科院校的研究。[2]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组织者,如果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以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根本。近年来,国家颁布了“新文科”相关政策,逐步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到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对文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科院校实行大类专业教学、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修养,这很好地回答了政策问题。但是,文科院校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重视专业发展,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这与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客观、缺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等因素有关。如何更加有效地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重视交叉学科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等问题引人深思。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新文科”视域下的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二、何为“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最早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的。希拉姆学院在2017年10月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重组了本校29个专业,把新的技术融入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文科课程中,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016年,中国“新工科”建设出现强劲发展势头,其标志是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北京指南”和“复旦共识”等纲领性文件,成为“新工科”建设发展的助推剂。[3]“新工科”建设开展以来,在高校、资源、专业、项目四个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效。[4]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我国全面开始进行“四新”建设,分别是“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的建设。“四新”学科建设以我国原有传统学科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学科进行文理交叉、学科整合和开拓创新,建成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理论水平和话语水平的世界一流学科,从而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5]

目前对“新文科”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从特征上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 融合性。融合性是“新文科”的首要特点。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各学科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学科那样泾渭分明,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学科交叉、科际整合是学科建设非常重要的手段,这要求我们把精力聚焦于建设学科,重新组建交叉学科,共同促进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② 数字化。数字化是“新文科”的重要特点。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发展,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应该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度融合,从而全方位建构信息社会数字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体系。[6]③ 实践性。实践性是“新文科”的时代特点。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7]。如果想要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教育问题提供学理解释,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就先要进行实践创新,提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性体现了这一时代呼唤和要求。

三、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给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人才观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还对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培养机制、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具体情况,笔者选取了本校作为案例。本校是一所外国语大学,在2021年8月,本校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学校把这次项目建设当成一种契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努力探索和发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本文选取了本校三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以下问题:学校虽有关于“新文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在学校设立了“新文科”卓越班,但是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具体改革却寥寥无几,存在教师教学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客观和缺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等问题。

(一)教师教学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曹胜高教授提出,“‘新文科’能否做得好,关键看教师”,而高质量的教师又取决于教师教学培养机制。“新文科”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是强调跨学科性,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强调新技术和学科的融合。第一,在与本校教师深度访谈中得知:教师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大部分教师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同属于同一学科门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没有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所获学位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此外,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没有培训措施,“新文科”交叉融合发展任重道远。第二,文科教师普遍存在不能熟练运用必要的新技术的问题,更无法利用技术工具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计算机系统和平台的建设人员虽然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却又缺乏教育领域的知识,没有办法充分探索到文科教师的真实需求,因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收效甚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校没有设置针对教师教学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新文科”背景下的文科教师教学和传统的文科教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二)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客观

严格督导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有效的教学评价则可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第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校有督导教授“去一线课堂听课”“面对面督导”等举措;督导对教学效果差、不遵守教学规范或学生感到不满意的教师,都能进行严格处理;对那些无法达到教学水平和质量标准的教师,学院会组织专门的帮扶小组,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但是以上举措仅仅是对于个别专业的教学。以上督导行为都没有把“新文科”建设中的存在的教学问题向教师反馈,例如教学中学科交叉、对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基本文化素养建构、人文精神塑造等问题。第二,在教学评价中,横向上,虽然有涉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方案、教学实施的过程、教学评估与信息反馈等“五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但是,在教学内容评价方面,却很少设置专门针对“新文科”建设的评教题目。在评教的题目方面,同样的题目不做任何区分,面向全校所有的教师,在十条评教题目里,只有一条题目是关于“老师是否知识面广,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延伸”,其他都是围绕诸如“教学理论的传授”“教师教学热情”“教师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师教学的亲和力”“教师教学课堂时间分配”等问题,没有“新文科”教学评价的针对性。纵向上,没有建立“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多层面和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不够全面。此外,本校采用的主要是学生评价,没有教师互评的环节,学生难以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评价过程形式化,使教师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来改进教学。

(三)缺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

有效的激励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动力,但是本校缺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学校经常召开“新文科”相关会议,2021年12月,“新文科”建设报告会在本校召开,学校200余名教师聆听报告。会议提出新时代外语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承担的新使命,鼓励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深入研究新时代应用型外语人才新需求,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快推进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开创我校新外语建设的新局面。但是,在和教师的深入访谈中得知,部分教师虽然参加了会议,但并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新文科”建设的问题。学校虽然每年都举行“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会,但都是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标准,没有对“新文科”教学设专项经费,专门服务于“新文科”建设的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是不存在的。

四、新文科视域下文科院校教师教学机制发展策略

(一)完善“新文科”教师教学培养机制

“新文科”建設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必然要求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和多元整合的跨学科思维,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于文科教学当中。改革“新文科”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不仅要转变教师对“新文科”背景下教学的态度,还要改革教师的具体培训实践。首先,教师要积极学习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比如教育学、语言学专业教师可以学习管理学、哲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利于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触类旁通。其次,学校要积极创造跨学科建设的条件,建设跨学科平台,加强“新文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跨学科教学能力研究平台,促进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开辟学科之间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对话和协作。最后,“新文科”建设强调新技术和学科的融合,文科教师和新技术的建设人员之间由于个人技能知识之间存在隔阂,往往得不到好的协调,无法发挥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学校应该对文科教师和新技术的建设人员进行同时培训,既要求文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也要求信息技术开发人员参加教师教学的相关培训,二者可以一起交流,吸收对方的长处,使文科教师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现代信息技术,也能使平台工具开发人员和计算机系统建设人员掌握相关教育知识,经过培训,利于他们捕捉到文科教师的真实需求,有效利用技术工具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技术工具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二)改革“新文科”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

有效的教学督导和严格的教学评价标准,有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因此,只有完善“新文科”教师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才能保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院校教师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在教师教学督导机制方面,第一,要建立教学检查和听课的制度。教学督导工作人员应经常进入教学单位,随机对教学进行检查,客观、充分考察教学单位是否根据“新文科”政策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寻找“新文科”背景下教师真实存在的教学实践问题;同时,教学督导工作人员应该增加深入教学一线的频率,进入教学第一线前,不需要经过教学单位和任课老师的同意,直接随机抽取任课教师的名单,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听课,才能客观了解教师教学是否紧跟“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第二,要建立督导结果的分析和反馈制度。教学督导人员应该根据客观科学的标准,认真分析收集到的教学督导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也要及时将督导结果反馈给任课老师,与任课老师探讨“新文科”建设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共同探讨提高“新文科”教学质量的方法。另外,督导人员也应该及时把督导结果汇报给相关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便于领导和部门及时了解“新文科”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方面,第一,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评价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组织、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还要评价教师教学的跨学科思维、是否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学科的知识、教师教学的国际视野、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第二,在评价主体上,应建立“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多层面和立体化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

(三)建立“新文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

教师内心的情意和激情是产生自觉和自制行为的前提条件,外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如若要发挥作用,要靠内因的配合。[8]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科院校教师存在学科归属专一,缺乏知识交叉,理论性知识有余,欠缺实践性知识,依赖传统教学思维,观念革新迟缓,囿于专业划分,缺乏合理流动等问题。因此,亟须建立“新文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其目的是尊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意愿,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文科院校应该每年评比一次“‘新文科’优秀教学质量奖”,创建“‘新文科’教学优秀奖”,并列为校级重点教学奖项。科研应该为教学服务,制定《“新文科”教学研究奖励办法》,奖励“新文科”教研和教改的成果,给校级以上的教研和教改立项提供经费,建立起系统、全面的“新文科”教师教学激励与动力机制。

五、结语

2020年11月,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新文科”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体现了中国一直在努力顺应产业变革和新科技革命的大趋势,也一直在致力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迫切的需求,文科院校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主体,而教师教学质量又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前提,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文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在“新文科”建设的视域下,文科院校如若要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高校自身应该给予积极的组织和支持,政府应该给予充足的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应该给予便利的平台支持,教师自身也应该给予硬核的素质支持。这不仅符合“新文科”视域下文科院校教师教学机制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精神。

参考文献:

[1] 袁卫.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关于一流大学的两点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58-60.

[2] 王建军.文科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以巴黎政治学院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38-44,61.

[3] 王铭玉.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4] 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5] 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5-14,191.

[5] 马费成.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J].评价与管理,2018(2):1-5.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8] 张洪春,温中梅.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机制及实现研究[J].职教论坛,2015(5):8-13.

基金项目:吉林外国语大学2021年度学生科研一般项目“新文科视域下的文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研究”(JWXSKY2021B082)。

猜你喜欢
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