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2022-06-24 06:03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9期
关键词:急性期溶栓病灶

马 燕

(西昌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凉山 615000)

脑梗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率较高且危害性大,这种疾病通常发生于患者的睡眠或休息过程中,发病的速度较快,在发病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包括头痛和半身不遂等一系列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症状,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昏迷症状。同时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的过程中出现大面积的梗死现象,则比较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从实际情况来看,患者在日常生活之中存在的一系列其他疾病也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例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此外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均有可能诱发急性脑梗死。在发生急性脑梗死之后,患者比较容易产生诸如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这些症状的出现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1]。若是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会让患者的病死率不断提升,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当前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中,一般都是采用的溶栓治疗,此治疗方式效果极为明显;但是怎样针对患者进行选择,对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和缺血半暗带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到诊断技术。因此,本文重点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灌注成像和血管成像技术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西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脑梗死患者23 例,其中女性患者有10 例,男性患者13 例,年龄为41 ~73 岁,平均年龄为(56.3±2.7) 岁;针对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需要在两周之内完成全部患者的检查。纳入标准:①发病时间在6 h 之内;②患者无严重肾脏和肝脏功能障碍;③对脑CT 无过敏史者。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者;②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③临床资料不匹配患者。

1.2 方法

CT 检查:采用常规的CT 平扫结果和患者临床数据指标确定感兴趣区域,进行动态扫描,然后利用网络将检查出来的图像直接传入到相关数据处理平台中进行处理。在检查图像被处理之后是可以得到相关数据参数的,比如患者的患者脑血流量、患者平均通过实践和脑血容量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图像来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检查,若是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低密度区域,此区域可以被视为缺血中心区,后侧非梗死血管区域可以被视为缺血周围区,然后对患者的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等数据指标[2-3]。在对所有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设置扫描层厚度为11 mm,增加50 mL 造影剂,在扫描完成之后,需要把所扫描出来的相关图像直接传输到医院的工作站中,然后采用表面遮蔽以及容积的显示法进行患者血管的重建[4-5]。最后就是需要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判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灌注成像和CT 的检查结果

在针对23 例患者进行的CT 检查时,均未发现患者和临床表现有着相同的责任病灶;其中有3 例患者可以明显通过CT 检查看到患者的脑实质中有肿胀情况出现,针对CT 平扫宽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看见低密度区域;在CT 检查中还有17 例患者并未发展低密度病灶。脑灌注成像图像检查时有1 例患者出现了小面积的脑梗死异常情况,其他的22 例患者都有灌注异常表现[6-7]。在通过检验之后,脑灌注成像和传统的CT 平扫检查可以明显显示患者的内部缺血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中心位置和脑灌注成像图像提示中的血管充盈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医院的图像处理部分对图像进行建色后,可以通过图像明显地看出患者的病灶色彩有区别,并清楚观察到病灶的大小和位置。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周围颜色也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周边有缺血半暗带[8-9]。针对两周之后复查的超急性期脑梗死6 例患者进行复查脑灌注成像,可以看到患者的病灶不明显,缺血半暗带也不够清晰。通过此检查方式表明针对患者的对侧,缺血中心和半暗带的CBV 以及CBF 明显降低,其中患者的脑部中心梗死区域的rCBN和rCBF数值地域半暗带区域延长,详见下表1 所示。在本文中,针对23 例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医学影像的检查,其中CVF、MTT 以及CBV 存在不一致,可以显示出早期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形成。

表1 脑灌注成像异常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域和多个灌注参数比较(±s,%)

表1 脑灌注成像异常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域和多个灌注参数比较(±s,%)

部位 rCBV rCBF rMTT rTTP梗死区 23.35±7.92 13.21±6.13 291.1±31.36 140.2±15.78缺血半暗带61.12±15.63 48.96±8.96 137.7±18.13 119.7±12.36正常对照区100.00±0.00 100.00±0.00 100.00±0.00 100.00±0.00 F 132.852 101.267 146.153 25.867 P <0.01 <0.01 <0.01 <0.01

2.2 CT 血管成像

在本文中23 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检查后,有13 例的患者有大面积的脑梗死,患者在CTA 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其中患者的M1 以及M2 段出现狭窄情况比较严重(详见下图1 所示)。有1 例脑梗死患者的大脑前动脉出现狭窄,3 例患者出现了小面积的脑梗死CTA 检查无异常。

图1 1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灌注成像和CT 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2.3 其他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分析

有12 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2 周之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7 例患者进行了MRI 检查,通过检查的结果可以知道和脑灌注成像图像检查有着一致性,同时MRI 病灶的显示要小于灌注成像检查的病灶。但是在实际检查过程中有3 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查方式都显示出了患者的血管有着不同狭窄情况。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对人体健康具有巨大危害性的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的脑部动脉存在血流不畅的现象。人体的脑组织对氧的敏感性较高,在发生这种问题之后将导致脑组织在短时间发生坏死,导致患者的正常功能受损[10]。从实际情况来看,急性脑梗死在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脏部位存在血栓等患者的身上较为高发。此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地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是没有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增大患者的死亡风险。当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患者的颞叶、额叶等重要神经组织会受到直接的冲击,从而危害患者的记忆力、语言能力和认知功能等。此外,如果患者的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之中,还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进一步的危害,有鉴于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需要尤其注意对患者这一系列功能的保护,从而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11]。在当前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中,通常都是采用溶栓治疗,此治疗方式效果极为明显;但是怎样去针对患者进行选择,对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和缺血半暗带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到诊断技术。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采取溶栓治疗和一般治疗等多种方法,溶栓治疗所指的是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之后,以静脉、动脉进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药物的注射,达到再灌注目的的治疗。

在本文中,通过对23 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脑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的应用来反映出患者的脑组织力学动力异常,并且还可以通过两种技术诊断图像参数数据给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的应用。其中在实际诊断过程中CBF 数据指标可以作为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脑灌注成像检查过程中,需要选择对应的CBF 数值,这样可以保障图像参数的价值。在实际进行脑灌注成像技术结合血管成像检查时,需要多项数据指标来确定患者的病灶大小以及位置,这样可以给后续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11]。通过对rCBF 和rCBV 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时,其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的脑血容量的变化;当患者的CBV 数值降低时,患者的血管腔闭塞相对明显,脑组织坏死情况加重;在本次研究中,针对CBV、CBF 以及MTT 影像学进行了多种分析,其中CBV 和MTT 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目前,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的早期溶栓治疗是临床医学中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化的问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相关临床病症来制定出是否针对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是不够准确的。溶栓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挽救患者的缺血半暗带,提示患者脑梗死区域存在缺血半暗带,这样可以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在研究中,血管成像和脑灌注成像联合检查图像结果也能够给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提供基础保障。本次针对多名患者进行了联合检查,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半暗区溶栓治疗提供了依据,并提高了治疗的整体效果。

综上所述,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诊断过程中,需要使用脑灌注成像和CT 血管成像联合检查,不仅可以给脑梗死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还可以对缺血性病变范围进行确定,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础保障,提高治疗整体效果。

猜你喜欢
急性期溶栓病灶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