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2-06-24 06:03王庆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9期
关键词:磁共振隐性膝关节

刘 绮,王庆嘉,李 琳

(1 成都鹰阁医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2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膝关节隐性骨折是临床骨科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按发病机制结合临床治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疲劳骨折、衰竭骨折、隐性创伤骨折、隐性骨内骨折[1]。隐性骨折是指在临床诊断中不易被发现的骨折类型,若未及时发现,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2]。膝关节是人体中的负重关节,膝关节隐性骨折是隐性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当隐性骨折发生在人体膝关节位置时,会对半月板以及关节软骨造成损伤,采用早发现、早治疗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效率,保障患者的健康,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临床在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中,通常会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磁共振技术稳定性更强,分辨率更高,在临床对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5]。本文中将对磁共振在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寻找更有价值的临床诊断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1 月成都鹰阁医院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共68 例,按照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 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龄为31 ~67 岁,平均年龄(42.52±7.52) 岁,临床病理确诊:11 例患者单处骨折,13 例患者有多处骨折,10 例患者存在关节腔积液;Ⅰ型隐性骨折17 例、Ⅱ 型隐性骨折11 例、Ⅲ型隐性骨折6 例,34 例患者共有50 处隐性骨折。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6 例,患者年龄为31 ~68 岁,平均年龄(42.75±7.84)岁,临床病理确诊:10 例患者单处骨折,14 例患者有多处骨折,10 例患者存在关节腔积液,同时,Ⅰ型隐性骨折19 例、Ⅱ型隐性骨折10 例、Ⅲ型隐性骨折5 例,34 例患者中共有50 例隐性骨折。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②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③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类疾病;④无心脑血管类疾病者。

排除标准:①依从性较差,诊断中不能维持体位的患者;②不符合磁共振诊断适应证者;③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磁共振以及CT 方式进行诊断,并对诊断的结果进行收集分析。

CT 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CT 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首先对重组函数、矩阵、层厚、层间距以及电流速度等进行调整,分别为FC30、512×512、8 mm、8 mm、200 mA、0.5 s/圈。患者行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平扫。诊断中选择患者膝关节正位和侧位的CT 片。

磁共振检查:检测前,患者将身上的饰品、手机等物件去除。磁共振仪器选用德国西门子生产的1.5T 磁共振设备和膝关节线圈,自旋回波(SE)序列T1WI(矢、冠):TR/TE为420 ms/20 ms;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矢、冠):TR/TE 为3 000 ms/110 ms;自旋回波(GRE)序列T2WI(冠):TR/TE 为300 ms/10 ms;脂肪抑制技术(STIR矢):TR/TE 为3 600 ms/9.4 ms/94 ms,层厚5 mm,间距1 mm。患者在诊断中,确定体位,进行拍片检测。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Ⅰ型隐性骨折17 例、Ⅱ型隐性骨折11 例、Ⅲ型隐性骨折6 例;对照组患者Ⅰ型隐性骨折19 例、Ⅱ型隐性骨折10 例、Ⅲ型隐性骨折5 例。

②对两种检测方式的隐性骨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观察组中一共有11 例单处骨折,有13 例患者有多处骨折,有10 例患者存在关节腔积液,对照组中一共有10 例单处骨折,有14 例患者有多处骨折,有10 例患者存在关节腔积液。

③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误诊和漏诊进行比较分析。

④对两种诊断方式对隐性骨折数量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包括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腓骨骨折、髌骨骨折、伴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呈不同程度积液、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伴内侧副韧带损伤。

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包括诊断结果对治疗进程的满意度,诊断的时间以及确诊时间等,满意度满分为1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与CT 隐性骨折诊断分型结果分析

磁共振诊断结果同临床病理结果更接近,隐性骨折诊断分型准确性显著高于CT 诊断(P<0.05),见表1。

表1 磁共振与CT 隐性骨折诊断分型结果对比[n(%)]

2.2 磁共振与CT 诊断结果分析

磁共振检查患者的单处、多处骨折以及关节腔积液检出率高于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磁共振与CT 临床诊断结果对比[n(%)]

2.3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分析

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误诊、漏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磁共振诊断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显著低于CT诊断(P<0.05),见表3。

表3 磁共振与CT 诊断价值对比[n(%)]

2.4 两种诊断方式隐性骨折情况分析

磁共振诊断隐性骨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 诊断(P<0.05),见表4。

表4 磁共振与CT 诊断隐性骨折情况

2.5 两种诊断方式的患者满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磁共振与CT 诊断患者满意评分对比(±s)

表5 磁共振与CT 诊断患者满意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诊断满意评分观察组 34 8.94±1.19对照组 34 7.52±1.52 χ2 8.527 P 0.000

3 讨论

膝关节隐性骨折多由外力作用而致,其中包括扭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6]。膝关节隐性骨折不同于骨折,隐性骨折在临床影像学中具有藏匿性,加之膝关节是全身中结构最复杂、最易受损的关节,外伤后常有长时间疼痛、不能负重的情况发生,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患者采用X 线等方式很难准确地进行诊断,X 线方式在临床诊断以及影像学分析中均不具有使用的价值,采用X线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对隐性骨折的具体情况以及诊断中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延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7]。同时隐性骨折容易被临床忽略,患肢若不给予制动,极易发展为明显骨折,或周围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8-9]。临床中常见的隐性骨折包括包括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腓骨骨折、髌骨骨折、伴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呈不同程度积液、前交叉韧带损伤等。

CT 方式是临床中常用的诊断方式之一,常用于腹部平扫以及颅内检查和临床骨折等疑似病情的诊断,临床在对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CT 方式具有较低的使用价值,CT 诊断方式的分辨率较低,对隐性骨折的显示极为有限,同时由于膝关节位置存在软组织,CT检测的结果会受人体软组织的影响,对隐性骨折的具体情况分辨能力较差。因此,临床在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采用CT 方式进行诊断的结果会受到影响,导致在诊断中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影响诊断的准确性[10-11]。磁共振诊断方式同CT 诊断方式在临床中都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但在临床的诊断中,MRI 其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将MRI 诊断方式运用于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通过MRI 分辨率高等特点,能清楚地显示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病变特点及严重程度。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检测,骨信号的情况隐性骨折在低场强MRI 表现为:T1WI 序列上见由关节面向骨干走行的形态各异低信号区,有线状、条状、紊乱低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与T1WI 低信号改变相对应部位在T2WI 上表现为相应形状的高、低混杂信号,且部分低信号周围可见高信号水肿改变[12-13]。STIR 序列图像上病灶呈显著高信号,与信号被抑制的邻近正常骨髓形成鲜明对比,分界也较T2WI 成像更为清楚。磁共振方式在对患者的诊断中,无辐射,对患者机体伤害更小,安全性更高。同时研究中发现,采用磁共振方式,在临床对患者隐性骨折等级进行判断时,临床诊断的结果为100.00%,同病例确诊情况完全一致,对患者单处或多处骨折具体情况分析时,诊断的结果也同临床病理确诊情况完全一致,采用磁共振方式准确性更高。在对漏诊、误诊以及具体隐性病情的检测中,磁共振更具有临床使用的价值,误诊率和漏诊率为0.00%,34 名患者中共检测出50 处隐性骨折,同临床病理确诊完全一致,MRI 诊断方式在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适用性,临床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患者诊断的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在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磁共振方式,检测的准确性更高,检测结果同临床病理确诊情况一致,患者诊断满意度更高,具有临床检测的价值,适合在临床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磁共振隐性膝关节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基于同伦l0范数最小化重建的三维动态磁共振成像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人老常捏捏膝关节
关节痛这样来运动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