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无意识偏见与扩充意义想象空间

2022-06-25 22:36黄艺丰田晨君薛添帅孙淮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黄艺丰 田晨君 薛添帅 孙淮林

摘要:表情包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日常交流的话语符号,其高度的视觉刺激感、情感交互性颠覆了传统即时通信软件文字交流的方式,表情包用户通过对表情包视觉表征的与表意的解码,理解其含义,展现出相对于文字交流更深层且独特的交流体验。研究认为,表情包可以成为推动“残健共融”的意义载体。基于诠释的社会科学范式,研究组建了焦点小组,以焦点小组为单位对目前通行的手语表情包产品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关注“残健共融”议题的手语表情包目前存在性别具象化、形式模板化的问题,此类表情包的文本指向往往导致无意识偏见,意义想象空间的缺乏也降低了流通度。将模板化的真人手语老师替换成拟人化、动画化的动物形象,能拓宽意义想象空间,增强使用意愿,使手语表情包成为逾越阻隔、强化共享意义、促进共情传播的互动性媒介。

关键词:手语表情包;信息无障碍;无意识偏见;听障;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07-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一款适用于聋哑残障人士与健全者的手语表情包”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325300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信息无障碍工作的倡议国和发起国之一,信息无障碍是指无论健全人士还是残障人士,無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从信息技术中获益,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1]。通行的观念认为,残障人士在电脑、智能手机、因特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操作层面的障碍,因此其被排斥在以健全人士为标准建立的信息环境之外。虽然无障碍技术为视听障碍群体提供了障碍解决的技术方案,但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却未能解决[2]。社会环境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研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及其信息平权已经成为传播学的热点议题,而无障碍传播研究的立足点是探寻存在于身体障碍群体中的传播障碍。信息平权的前提是双向交流,除了考虑残障人士在沟通中怎么做之外,还应该关注健全人士在交流中能否主动配合残障人士。此外,信息平权还需要健全人士和残障人士识别共通的意义符号。SNS等即时通信平台出现之后,网络的虚拟性有利于聋哑残障人士隐藏“缺陷”,从而创造出一种平等沟通的感觉[3],但如果听障者首先使用了手语表情符号,是否会暴露自己的身份?与此同时,健全人士会主动将手语表情包作为日常首选的emoji(表情符号)吗?

在这一思考路径的引导下,文章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如下:目前国内通行的手语表情包能否弥合用户的使用障碍?这些手语表情包具有什么特点?能否设计出一套促进健全人士与聋哑残障人士共情的手语表情包?研究将以这些问题为思考原点,以焦点小组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微信交流过程中“残健共融”的手语表情包表征及其影响,并进行实验性示例,从而探讨适用于健全人和听障者的手语表情符号发展方向。

二、文献讨论

(一)听障者视觉语言研究

阅读能力是个体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必要条件。大量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的研究均表明,语音是影响儿童字词识别及各项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听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语音意识的缺失,听障儿童在学会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逐步发展成聋哑残障。在健康儿童的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音频刺激,听觉信号的持续输入可以使他们的听觉表征能力不断发展,不断自我修正,从而学习到可以到与人交流的语言[4]。

由于听不到、听不清或无法理解声音,听障儿童学习口语面临极大的困难,可以说,口语并不是听障儿童的第一语言,不是随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建立形成的语言系统。出于以上原因,听障人群以目代耳,视觉语言——唇读和手语成为其获取信息及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手语具备自然语言的一切属性,甚至被当作听障人群的第一语言[5]。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听觉能力丧失或减弱,对其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削弱了社会参与能力,影响了互相发送与接收信息的能力。手语作为听障人士的第一语言,替代了健全人士通过口语语音的交际方式,但手语也有自身的封闭性。

首先,问候类手语普及率较低。一般来说使用手语的人群是聋哑残障人士与其家属,及相关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其交际圈内接触不到聋哑人士的健全人士一般来说无法理解手语含义。其次,就是两套手语不通用的问题。

(二)表情包的历史沿革

表情包从最初的由键盘特殊符号拼绘成的表情符号发展变革到现在的多样态表情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表情符号阶段、社交媒体阶段、移动互联网阶段。但在实质上,其由群体文化的展示走向了圈层区隔的文化标签。

早期,由特殊符号所构成的表情符号是对人面部表情的模仿,主要是为了表达心情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做出复杂的情感传播效果。而在表情符号传入日本后,日本群众对表情符号的再加工创造出了颜文字这一形式的表情符号,相较于之前的表情符号,颜文字赋予了表情符号可爱的外化表征,并且由于颜文字具有直观抽象的特性,其迅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与喜爱,众多手机输入法内嵌颜文字表情库,给予了表情符号更多的关注,并为社交媒体时代表情包的发展作了铺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人网、开心网、QQ等社交媒体平台出现,表情包在外化表征与使用率方面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传统的键盘符号构成第一次向图片构成,完成了载体上的跨越,与此同时,由社交网站制作的官方表情包也开始出现。而自定义表情功能则真正赋予了用户创造属于自己表情包的能力,由于用户的喜好不同,在这一阶段,他们选择构成表情包的素材往往来源于自己喜爱的动画、影视剧、明星,表情包第一次出现了圈层化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移动设备的普及将表情包推向了新的高潮。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表情包的制作愈加容易,圈层化在表情包这一符号上的表现愈加明显。同时,亚文化群体对传统表情包含义进行解构,甚至影响到了Z世代人群对传统表情符号的理解,如传统的“微笑”含义向“无所谓”或“呵呵”含义转变。同时,这一时期表情包制作专业化团队的出现,也使得表情包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市场上的表情包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表情包制作者对受众需求的深刻理解使得制作者在表情包制作的视觉编码过程中对深层含义进行了“加密”[6],圈层化几乎已经成为表情包传播活动的一种常态。

(三)意义想象空间的拓宽可能

表情包的传播可以简化为编码与解码的关系,由于表情包的圈层化发展,编码者与解码者的观念、社会经验、文化经验不同,对同一表情包所传播意义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存在差异。在独立的表情包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但在由同一个主体形象所构成的系列表情包传播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

以北京2022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为例,其总体寓意如下:“雪”象征洁白、美丽,体现了冰雪运动的特点;“容”代表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意味着融合、温暖,相知相融。“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7]。吉祥物雪容融不是通过凸显肢体残缺来指代残奥会形象的,而是在命名与形象设计上通过诸多中国元素的组合,表达对冬残奥会运动员拼搏精神的赞扬。

这种去掉特殊标签的行为拓宽了吉祥物的意义想象空间,残障标签的去除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指向下的无意识偏见,受众不再无意识框定其面向的受众。受众对其的关注从对身体缺陷的聚焦转移到了共同情绪的分享,在受到其外表的吸引之后,理解并认同其象征概念的行为便不再受到无意识偏见的阻隔。另外,吉祥物设计上较为克制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留给了受众足够的意義想象空间,如“不可说话且应当性别中立”的条款。

根据共通的文化经验元素所设计的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圈层区隔,蕴含“文化密码”的主体形象设计,给受众留下了足够的意义想象空间。受众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念和社会经验在冬残奥会的主题限制下自由想象与理解雪容融的意义,并对雪容融的背景故事进行扩充,甚至可以在不损害形象的前提下进行意义的再创作。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在互联网社交场域,表情包是互联网用户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与媒介。其中,手语表情包是推动“残健共融”在互联网社交场域发展的新工具,但目前通行的手语表情包主要存在公众关注度低,社会影响力弱的问题。

为了分析现有手语表情包的问题与探究手语表情包该如何改进,研究以四名聋哑残障人士、四名健全人士为研究对象,组成焦点小组。采用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考察现行手语表情包存在的符号问题、残障人与健全人对手语表情包的态度、如何改进手语表情包的能指形式。

研究选取了目前微信表情包市场上架的一款手语表情包作为样本,其由某地残联制作。实验性示例是本研究在首次焦点小组讨论、深度访谈后,根据反馈情况自行制作的。

在焦点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由于沟通问题,我们将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士分为两组分别讨论,并给予两方彼此的讨论结果。

在深度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与聋哑残障研究对象的一对一访谈均在外聘持有四级手语翻译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手语翻译员的翻译下进行,后期的随访通过网络进行。这些访谈部分将会被标出,格式为“线下访谈(L)”,“线上访谈或线上后期随访(O)”。

为不泄露受访者隐私,本研究对研究参与人员进行数字编号,在访谈资料运用中,格式为“编号(A:健全人士,B:残障人士)+性别(M:男性,F:女性)+年龄”,如A1-M-62则表示为一号研究参与人员为62岁的男性健全人士。从下表受访者基本情况可知,为了保证质化材料客观可靠,研究参与人员年龄在21~62岁之间,学历从博士到本科不等,年龄与职业分布广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为了保证客观性,研究要求参与人员以个人经历为主,客观阐述个人看法,并对其身份进行保密。

(一)聋哑残障人士对手语表情包的看法与使用动机

对于聋哑残障人士来说,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是和亲友保持联系、获取新闻资讯、分享生活照片等,这一研究结果与健全人士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并无二致。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隐匿了聋哑残障人士的身份,提高了其在网络层面社交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无障碍传播理念的实践也给聋哑残障人士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带来了便利,培养了其自信心,提升了其在网络社交活动中的积极性。

同时,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分享作为聋哑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健全人士对残障人士生活多方面的好奇。在手语方面,手语表情包就是一个简单直观的传播媒介,聋哑残障人士有动机使用相关的手语表情包。

在焦点小组讨论与深度访谈中也存在这一现象,聋哑残障人士往往更愿意参与聋哑残障人士的网络社区,这是因为聋哑残障人士分享的部分内容带有残障人士特征,在健全人士的网络社区中得不到关注,偶发的恶意回帖等网络暴力行为也降低了残障人士分享的积极性,增强了疏离感,削弱了聋哑残障人士对主要由健全人士构成的网络社区的群体认同。

我基本不会在贴吧或者微博里发我的私人生活,只会在CSDN里发专业的内容,或者在IT之家的圈子里闲聊,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有各自的烦恼,没有人有那么多时间和你感同身受,而且也有那种生活不如意的人,网络暴力我们,这种事是很令人伤心的。(B1-M-34)(O)

分享欲望的延续需要靠回应来支撑,更加包容的由聋哑残障人士构成的网络社区更能使聋哑残障人士感到满足,相较于主要由健全人士构成的网络社区,由聋哑残障人士构建的社区更能使聋哑残障人士产生群体认同感。

同时某研究参与人员表明,如果在日常生活之外结识的健全人士朋友希望学习一点手语的话,手语表情包是他可能会选择的工具。

手语表情包我平常不会用,因为我们平常交流要么写字、打字要么打手语,虽然那些表情包的手语老师都很有亲和力,但我觉得发了别人也看不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发给别人其实是很尴尬的,我不想强调自己是残障人士,还不如发一些可爱的表情包,更符合我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和健全人成了好朋友,他想学手语的话,手语表情包确实可以直观地展现一些日常用语。(B4-F-34)(L)

(二)健全人士对手语表情包的看法与使用动机

要承认的是,对于健全人士来说,聋哑残障人士在生活中出现得不多,手语又需要系统学习,健全者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不强。

以笔者自身举例,笔者此前从未关注残障人士议题,总认为该议题离自己过于遥远,直到研究者在咖啡店遇到了一位聋哑残障店员,无法沟通让彼此无比窘迫。这成为笔者希望了解手语的契机。

在访谈中,笔者向所有研究参与人员展示了现有的某手语表情包,研究参与人员对其尝试表达了肯定,并提出概念是吸引人的,不过四人中有三人对其现有的形式表达了忧虑,认为该产品目前仍不够成熟。

如果不是因为你在做这个研究,我还真不会想到残疾人的话题,因为我平常在生活中也遇不到残疾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基本都遇不到(聋哑残障人士),如果遇到了,学一两句问候的手语打法还是可以的,表示尊重嘛。但是确实没在生活中遇到过,所以也就没有学。(A3-F-46)

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接触到残疾人,所以也不会刻意学这方面的东西,虽然现在国家给了很多优惠,如雇佣残障人士就会有税收优惠,但是收效甚微,主要还是因为负责人可能对(聋哑残障人士)沟通(工作)这方面有顾虑。(A1-M-62)

根据焦点小组讨论,身为健全人士的四位研究参与人员得出了健全人士使用手语表情包动机的初步猜想,他们认为只有在有需要与聋哑残障人士沟通的需求出现时,健全人士才有充分动机学习基本的手语,但目前流动的手语表情包囿于形式,仅仅可能作为一个学习样本被使用。

(三)现有通行手语表情包的问题及实验性尝试

无障碍传播的理念是由丹麦人卞麦克逊(N.E.Bank-Mikkelsen)所提出的正常化原则产生的,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在互联网传播层面得到一定的实施,但由于传播活动中人的必然参与以及一些社会因素,无障碍传播并不因为信息的可及而变得通畅。残障人士与健全者的社会交际,也并不因为技术理论上的可及而建立。要认识到,做好无障碍传播及衍生产品,必须抛弃旧有的技术中心视角看待无障碍传播问题,在进行无障碍传播的过程中,要将人的、社会的因素纳入考量,意识到无障碍传播活动相较于普通传播活动的复杂性。

1.现有问题

笔者对研究参与人员的访谈与现有手语表情包的文本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现有的手语表情包存在的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第一,性别具象化。性别具象化限定了手语表情包的意义想象空间,现有通行手语表情包的主体形象统一具象为女性,虽有一定亲和力,但将受众的想象限定在了一个狭隘的意义空间内,不利于产品的使用与推广。

第二,形式模版化。在研究的访谈中,两位残障人士与一位健全人士明确提出了审美疲劳的问题。模版化的制作降低了其开发成本,但产生了同一表情市场竞品多、不出彩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种东西没有可行性,本来我们交流就会用手语和文字,手语表情包健全人不会用,我们也用不到。我觉得这个表情包(的表征)就一直在强调我们是残疾人,需要微笑着“关怀”我们,但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B1-M-34)(O)

第三,手语表情包呈现的刻意感。访谈中,一位在涉残公益组织工作的健全人士强调了这一点,她认为现有产品的文本指向所导致的无意识偏见的问题在互联网社交中所体现出的是“两方不讨好”的问题:健全人士不会用,残障人士不愿用。甚至在接收到之后,残障人士会感到刻意,表现出排斥的心态。这产生了健全人士身体不在场,残障人士情感不在场的问题,因此不可能达到双方情感在场的传播目标。

现在其实各地都在做(“残健共融”的)各种尝试,比如这个手语表情包,但是说实话,我个人是不会用这个产品的,给残障人士发这个,甚至有可能导致别人出现抵触心理,这种(手语表情包)太刻意了,不好。(A2-F-42)

第四,受众的身份认同模糊。结合访谈与文本分析,研究认为现有通行的手语表情包存在创作者对受众理解不准确的问题。在访谈中,两名残障人士与一名健全人士均提到了该问题。虽然手语表情包作为“残健共融”概念在新的话语空间作出了一定的尝试,但研究根据现有文本所得出的,是残健双方没有较强使用意愿的现状。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语的对象均是与其一样的聋哑残障人士或少数懂得手语的健全人士,手语只是其表意的一种途径,在社交网络中,其并无太大意愿使用此类刻板的手语表情包。对于健全人士来说,由于上述原因,此类人群一般会在该表情包的文本指向下产生一定程度的无意识偏见,框定了适用对象。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健全人士的交际圈并无聋哑残障人士,其自然认为手语表情包面向的并不是自己,故无使用的意愿。综上所述,研究认为现有的手语表情包造成了受众的身份认同模糊。

第五,对现有通行手语表情包的总结与评价。目前,手语表情包仍旧陷于套路化、模版化的设计思路中,往往由真人手语老师出镜,服装造型也偏向正式,这很容易导致产品文本指向下出现无意识偏见的问题。同时,真人出镜正襟危坐的形象导致产品在无意中引導大众认定其使用对象——只有残障人才会使用,因此失去了丰富意义的想象空间。

这类模式固化的设计思维,可能是设计者没有真正理解产品的适用范围所产生的问题。看似中立的设计方式,没有区别地对待两方,可能已经造成了间接歧视的事实。此外,美感与设计感的缺失则直接导致了用户的审美疲劳。这一设计思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品在聋哑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士中的不受欢迎。

2.实验性尝试

研究基于现有的手语表情包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性尝试。

第一,主体形象设计。首先将主体形象替换成动画化的拟人柯基犬(见图1),并取名为“逗兜”,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在实验对象的反馈中表现良好。87.5%的实验对象对此形象作出了正向的评价,只有一位实验对象表达了异议。

这个就很可爱,相对于真人的(手语表情包)好多了,而且其实我们也会对真人的(手语表情包)有些抵触,它(真人手语表情包)是做得很好,但是我们聋人是不可能给彼此发这种表情包的啊,大家在手机上都是打字嘛,见面了是打手语,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也都没发过真人的那种,我觉得其实有些刻意了。(B3-M-44)(O)

啊!这个就要比之前的好多了,现在一些面向群众的服务性质的单位也在做这种卡通形象,我觉得卡通的形象还是比真人更好,特别是对你现在关注的残疾人事业,因为残疾人这方面的话题比较严肃,用卡通的形象确实能软化很多,好让健全人能接受,而且它就是可爱啊,(相较于真人手语表情包)不会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给残疾人用的。(A3-F-46)

如果我在表情包市场看到,我觉得我还是会选真人的,因为我觉得真人表情包要更有亲和力一点,手语也准确一些。虽然我不认识残障人士,但我也会和朋友发,一起学习一下手语。(A4-F-21)

第二,实验性示例展示。2018年7月1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的《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正式实施,规定了通用手语常用词汇的规范动作,大量减少了手指字母的使用,注意描述手语表达时体态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重点体现手语表形表意的语言特点。研究也以《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与《中国手语》为标准设计了动画化的手语表情包示例。

研究根据主体形象做出三个不同的手语表情包示例,并邀请焦点小组根据这三个示例评价实验性尝试的可行性。

第三,动作说明。

一是你好(见图2)。先将食指指向对方,再握拳,并向上伸出拇指,最后嘴巴微张,表示微笑与友好。

二是对不起(见图3)。先抬起手臂,两手掌心向内,手指张开,自然敲击手腕。此表情采用了柯基犬的耳部特性,在做错事时,耳朵会低垂下来,表示歉意。

三是谢谢(见图4)。一手伸出拇指,弯曲时眨眼并张开嘴,再竖起再弯曲,表示感谢。

第四,焦点小组讨论与访谈反馈。在焦点小组讨论反馈中,所有受访对象都认为实验性示例要比真人手语表情包在功能性上更好。

你如果不跟我说,我并不会觉得这是专注于推动“残健共融”的表情包,特别是你好和谢谢,这个是非常可爱的,可能我年纪比较大,我个人不会用,但是如果我女儿给我发这个,我并不会觉得有违和感。(A1-M-62)

哇,这个表情包真的动起来之后很不一样,我觉得它相较于真人的手语表情包要更加能让人接受一些,不论是像我们健全人士还是残障人士,我们互相发,都不会像真人的手语表情包那样会有心理负担,怕别人理解错我们的意思。(A2-F-42)

这个很不错,你会做出来吗?还是暂时只有这些,我真的会在日常聊天里用,比以往的都要可爱,我更喜欢这个,以往的(真人手语表情包)太刻板了。(B2-M-25)(O)

动画化的主体形象解决了性别具象化的问题,还给予了受众更为广泛的意义想象空间,这样的文本指向不仅规避了无意识偏见、间接歧视的问题,还提供了双方均可以依赖的话语资源,在虚拟实现聋啞残障人士个体的自我呈现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共情传播达成了价值认同的效果。

但研究同时认为,主体形象的“萌化”实质上只是外在表征的改变,设计路径不可过度依赖于外在表征的改变,因为受众愿意使用产品不是因为其精神意义内核,而是视觉表征带来的浅层快感,这背离了产品推动“残健共融”的出发点。

对于健全人士来说,实验性示例提供了一个帮助其对“残健共融”议题实现从身体到情感,再至思想在场的递进式完整在场的平台,通过思想在场确认了其对该议题的角色认知与话语认同。

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手语表情包作为一个新兴的话语资源,能帮助其完成自我呈现。实验示例在双方的话语交互中跨越身体鸿沟,理解并认同彼此,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成风化人的作用,能引起受众对“残健共融”的关注,对该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沉浸在表情包的视觉浅层快感之上。

五、结语

由于手语表情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借助形象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能直观快捷地表达想法与感情,基本的问候性手语对健全人士来说理解门槛并不高;同时,其也消解了残障议题的严肃语境,为“残健共融”这一概念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健全人士改变对残障人士的看法提供了新的方式。

可以说,手语表情包不仅为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士提供了一个双方都可以理解并参与的可依赖的话语资源,也帮助残障人士实现了对健全人士的自我呈现,拓宽了残障人士在主流社会中的话语平台,手语表情包被残障人士或健全人士主动使用,是双方对群体价值的认同,是在此议题中情感在场的表现。

手语表情包传播的不仅是一种意义符号,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一个简单直观的表情包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健全人士与聋哑残障人士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隔阂,同时,其传播的情感更能拉近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的心理距离。在情感层面的相互认同达成时,双方甚至会自发地有意识地克服困难,逾越阻隔。同时,其既不是用来同情残障人士,也不是用来强化残障人士的残疾形象,而是希望通过共情传播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让大众正确认识残障人士,接纳残障人士,让这种现象成为整个社会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中国信息无障碍发展白皮书[R/OL].镝数聚,https://www.dydata.io/datastore/ detail/1767466745163026432/,2019-07-29.

[2] 李晓东,熊梦琪.“可及”之后: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与反思[J].浙江学刊,2017(6):199-206.

[3] 巴拉克,A.,萨多夫斯基,Y.互联网使用和听力受损青少年的个人赋权[J].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2008(5):1802-1815.

[4] 赵英,伍新春,谢瑞波,等.视觉语言对听觉障碍人群阅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0(6):969-977.

[5] 陈乐乐.聋儿手语与其认知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5(3):26-31.

[6] 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4-110.

[7] 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设计团队,《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创意设计与文化内涵[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6):4-8.

作者简介:黄艺丰,新闻与传播硕士,讲师,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新闻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田晨君,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薛添帅,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新闻。孙淮林,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