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记者的必备技能探析

2022-06-25 11:37杨雪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智能化技术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媒介广泛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读者变成用户,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出现在大众视野。如今,移动化、趣味化、可视化、互动性、接地气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关注面较窄、时效性不强、内容严肃且专业的法治新闻的有效传播与价值输出,让法治新闻本就有限的受众“打开味蕾”,对法治记者来说是一项全新挑战。文章基于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的传播特性,对法治新闻记者的必备技能展开探讨,以期推动法治新闻更有深度、有温度,真正实现传播效果、法治宣传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法治新媒体;法治记者;必备技能;智能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60-03

一、全媒体时代对法治新闻记者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信息技术飞跃进步,正极大地影响着新闻的生产、分发与传播。传媒业赶上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潮,移动端已成为互联网新闻最主要的竞争市场[1]。

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应运而生,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要求愈来愈多样,各类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成为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第一信息源,并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和传播者。

在此形势下,要想让法治新闻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法治新闻记者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模式,更新新闻宣传报道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二、法治新媒体及法治新闻记者的现状

全媒体时代,传统法治媒体要想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大力发展新媒体,同时在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上下功夫,力求为受众提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一)法治新媒体的现状

目前,法治新媒体逐渐形成“三微一端”的全媒体矩阵。例如,重庆法治新闻类新媒体就有“重庆拍案说法”抖音号、“法烧友”腾讯视频号及抖音号、上游新闻法治频道、“重庆法治报”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

此外,还有政务类微信新媒体,如重庆市委政法委官方微博“重庆长安网”、微信公众号“重庆政法”;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和抖音号“重庆高院”、微信公众号“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检察院官方微博“重庆检察”、微信公众号“重庆检事儿”;重庆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平安重慶”等。

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新媒体蓬勃发展,但“内容为王”的准则始终未曾改变。只有生产受众喜爱的高品质内容,才有参与全媒体竞争的砝码。就当前法治类新媒体发布的内容看,产品离丰富、好看、有品质还有一定距离,仍需进一步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内容方面,动态的政务类宣传报道、普法类新闻消息较多,对重点法治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对老百姓有用且有趣的法治新闻较少,缺少有分量、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法治新闻报道。同时,在重大新闻、热点问题等的综合报道上关注度不高、舆论引导力不足。

形式方面,以传统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为主要报道形式,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报道较少。

运营方面,媒体矩阵融合发展深度不足,体现为各媒体间、各省市法治新媒体间的线上互动、联动选题策划较少,没有真正发挥新媒体矩阵的最大效用,形成宣传合力。

(二)法治新闻记者的现状

一是采写消息较多,深度调查较少。目前,记者采写的法治新闻大都属于政务类,真正能沉下心做热点、难点、深度调查、分析总结类报道或评论的较少。

二是由于多数法治新闻记者由传统媒体转型而来,在新闻报道方式上仍以文字、图片为主,视频为辅,缺乏既能驾驭文字和图片,又能拍摄、剪辑、制作视频的综合型技能。

三是缺少“意见领袖”。当重大新闻、热点问题爆出时,少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法治新闻记者用专业、权威、深度的观点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

三、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记者的必备技能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要顺应形势,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与方法,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2]。

法治新闻报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对法治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身为一名法治新闻记者,既要具备基础的新闻理论和新闻采写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一定的新闻传播技术技能,又要懂得部分心理学知识,了解受众需求,并将信息资源精准转化成不同媒介产品,用好看、好听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报道有思想,舆论有倾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正导向是前提。

法治新闻宣传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部分,法治媒体应以传播法治好声音、弘扬法治正能量为己任。法治新闻宣传不可哗众取宠,不可娱乐化,要通过案例报道引导受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用法律上的事实判断是非,用权利义务关系衡量对错,引导受众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而不是通过过多披露细节、故意渲染等方式来吸引受众眼球,赚取流量,从中获利。

法治新闻记者要讲政治,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好法治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二)遵守政法新闻宣传纪律

政法工作涉及保密内容较多,一旦泄密不可挽回。法治新闻记者应严格遵守政法新闻宣传的保密纪律,不能跨越尺度,必须管住嘴、管住手,不得将工作内容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利用工作之便,将涉密内容随意在网络上发布。比如,在案件未有明确的处理结果前,不得对外发布具有导向性质的涉及案件的具体内容,否则可能对案件的依法办理造成严重影响,引发不必要的舆情。

此外,还应注意保护隐私。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对可能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案件一定要慎重,注意哪些当事人需要使用化名或隐去姓名,或对当事人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等,不能在网络上散布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材料,更不能对外随意谈及与新闻报道无关的当事人的个人隐私,给其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在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透露当事人的真实姓名,更不能暴露当事人的真实面目。

(三)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高的职业素养。只有找准自身定位、充分认识自身职业的意义,才能更好强化社会责任意识[3]。

法治新闻记者应有担当、强意识,在急难险重的采访报道任务面前不退缩,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坚持主基调,主动围绕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政法中心工作开展法治新闻报道,自觉摈弃盲目跟风、假大空的宣传方式,坚持营造良好的正能量氛围。

同时,要深入领会法治新闻的核心,即强调规则意识,传播法治理念。通过对个案的解读和报道,以小见大地引导受众获得启发,掌握普法知识,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增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从而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还要主动贴近群众,聆听基层声音,主动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全媒体传达民意、反映民声,推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捍卫新闻真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还要在热点面前敢于及时发声、敢于“亮剑”、敢于抵制错误言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牢牢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主导权,正确引导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对新闻常怀敬畏心

记者只有对新闻保持热爱、好奇和敏感,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发现线索,在策划主题、采编稿件、播报新闻、剪辑视频中找到乐趣。法治新闻记者也是如此。面对相对枯燥的政策文件、深奥的法律法规等,只有保持对新闻的热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迸发新的思想,从容应对全媒体时代的种种挑战。

换言之,法治新闻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形形色色,要常怀敬畏心,敬畏自己手中的笔、镜头、话筒等。尤其是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在众说纷纭中保持冷静,沉下心去现场采访,客观地分析事件,采写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五)善于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无论新闻传播形式如何变换,内容永远是吸引受众的决定性要素,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是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制胜法宝。

1.善于讲“好故事”,多俯下身去基层挖掘好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法治新闻记者要“找米下锅”,必然要多走出去发现线索,多到现场核实事实,多深入基层获取一手真实线索和鲜活素材,才能使宣传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法治新闻宣传应通过正面发声,以人为本地讲好政法故事。大力宣传政法机关切实解决群众身边难事的坚定决心、有力举措、重大成效;大力宣传政法领域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大力宣传政法队伍的时代楷模、时代正气、时代风采。这样做既能让群众了解、关心、支持政法工作,又能让其主动参与到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成为政法工作的重要力量。

2.要善于“讲好”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在法治新闻宣传报道中,执法办案可以讲故事,人物素材可以讲故事,普法教育也可以讲故事。实际上,只要素材够生动、够细节,都可以讲故事。“讲好”故事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政策法律知识转换成老百姓愿意看且看得懂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一是拟好标题,吸引受众关注。全媒体时代,即便报道内容再好,若缺少一则好的标题引流,报道也极有可能会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法治新闻标题如何在短时间内锁定受众目光,并让其产生往下读的兴趣?建议拟定与受众息息相关,受众认为有用、有趣、有悬念、有冲突、有反转、有对比、有矛盾,观点独特、颠覆型的标题。

二是巧用案例,將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法律内容具象化,巧妙借用大众身边熟悉的、好奇的热点案例等,让其轻松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法治新闻宣传报道的目的。比如,在《民法典》的新闻宣传中,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分析其日常工作、生活中常遇到的案例,帮助其学法、懂法、用法。

三是以人为本,吸引受众关注。亲情、友情、爱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情。一个传递正能量价值观、引发大众共鸣的作品,必定能唱响法治好声音[4]。

(六)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

法治新闻多是硬新闻,法治新闻记者要善于创新思路,不能故步自封、自娱自乐,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遵循传播规律,把政法机关的要求与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开展法治新闻宣传。

目前,各媒体纷纷借大数据技术生产数据新闻、借VR技术生产沉浸式新闻、借算法技术实现机器人写稿、借无人机技术打造全景新闻等[1],各类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法治新闻记者除要具备基本的文字采写能力外,还要敢于尝试,学会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如拍摄视频、开设现场直播等,给受众带来沉浸式新闻体验。

(七)发挥团队力量,形成宣传合力

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记者要做好法治新闻宣传报道,就要善于发挥团队力量,包括用好本单位的团队、兄弟单位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省市媒体建立联盟等。比如,成渝两地法治媒体记者可联手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找选题、做策划,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形成新闻宣传合力,以促进法治新闻宣传报道实现传播效果、法治宣传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记者要积极、及时地做出改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全媒体传播能力,产出更多精品,让受众对法治新闻乐于接受、自觉接受,提高法治新闻宣传的实效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全媒体时代能涌现更多出彩的法治新闻记者。法治新闻记者只要不忘初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守新闻阵地,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地做好法治新闻宣传报道,定能开拓法治新闻领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董开栋.手机新闻的兴起与媒体融合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208-209.

[2] 李春秦.浅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能力[J].发展,2020(10):74-75.

[3] 王继龙.探究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J].传播力研究,2020,4(33):2.

[4] 吴金喜.检察新媒体实用微课[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7:1,11,27,60.

作者简介?杨雪,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智能化技术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试析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探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