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普及模式初探

2022-06-25 01:47汪鑫张伟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

汪鑫 张伟伊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指出: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制订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当前对于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公众参与多局限于理论框架的构建,虽在城市开展有公众考古活动,但尚缺少必要可行的实践,尤其农村地区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资料与信息更少。大部分遗址实际上是分布在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因此,提高城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极为重要。基于此,文章在调查国内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基础上,以甘肃省天水市市区及甘谷县的毛家坪村文化遗产为例,旨在发现并阐释现阶段农村地区与城市公众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知识了解的差距,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普及模式以期增强公众文保意识,为提高群众文保力量及“博物馆之城”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甘肃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普及模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41

0 前言

目前,在知识高度传播共享的现代化城市中依然存在文化遗产保护缺位的现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更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区及毛家坪村民众关于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认知调查,对当下农村地区的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得出更加具体的认识,以此了解农村地区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性,分析比较城乡间的差异性,提出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普及模式理念,为新条件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城乡地区开展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样化的模式构想和理论参考。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考古学者Charles R.McGimsey在其1972年出版的专著《公众的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一书中比较早地提出了公众考古的理念。自此,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考古从业人员逐步开展了大量公众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下面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简述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公众考古是在考古遗址被日益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由考古学家们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并在公共考古教育领域做出了典范,建立了从联邦、州一级政府机构到专业组织和团体共同开展考古教育的机制,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英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设计立法、资金、管理等方面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其保护内容的形成及确立、保护管理的运行程序、保护机构的职能、保护资金的来源、监督咨询机构以及民间团体、公众参与方式等涉及保护制度的各个方面,最后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最终明确。

1.2 国内研究现状

21世纪初,一批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尝试进行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通过分析我国已经开展的公众考古学实践,已初步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众考古实践方式。但对于农村地区的研究仍有不足,也未提出可行的方案措施。现存的研究主要是对现状以及原因的分析,或是对于传播媒介的探讨。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涵盖城乡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普及模式。

2 资料分析与当地现状综述

2.1 资料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综合整理,就当今著名文化地区的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了解程度、文化需求、参与程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2.1.1 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见图1、图2。在农村地区,50%的村民认为考古及文物保护最重要的价值是发掘文物,8%的人认为考古应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近80%的村民没有参观过考古遗址,即使像毛家坪附近的村民,也很少有人真正参观过考古遗址,他们认为对于农村地区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甚至宣传公众考古的最佳途径,都应该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来推广。而在城镇地区,65%的居民认为考古学及文物保护最重要的价值是研究历史以及文物鉴赏与鉴定,大约78%的居民参观过博物馆或考古遗址,认为这是消遣娱乐和获得文化提升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最佳途径除了观看电视节目外,30%的居民还表示自己参观过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听过相关讲座等。

2.1.2 文化需求

调查数据表明,85%的村民不知道有“文化遗产日”的存在,但有80%的村民表示会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很重要。相对而言,在城市了解“文化遗产日”的居民达45%,可见天水市作为文物大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程度较高;其中60%的居民表示愿意在空闲时间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听取相关讲座,36%的居民对重大考古发现和遗址能了解一二,46%的居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有一定了解。

2.1.3 参与程度

一直以来,我国普遍强调和注重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行为,但调查数据则体现出需要公众参与的紧迫性:70%的民众认为学者、专业人士及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87%的民众虽能意识到人为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不正确,但却不能采取制止措施。

2.2 当地现状综述

调查资料分析表明,公众普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程度较低。在农村地区,即使是毛家坪這样有考古遗址村落,当地村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仍不甚浓厚,更不知道毛家坪考古所带来的文化意义。在天水市区,城市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度是农村地区的三倍多,但对其印象大多仅来源于电视纪录片或新闻报道。但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民众都希望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也希望自己可以多了解相关知识。总体来看,甘肃省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只限于表层,未能真正认识其重要性。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众多隐藏的文物遗迹,有必要加以谨慎保护。文化遗产知识普及的迫切性,不仅是知识普及的需要,也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

3 基于甘肃省民众认知状况下探索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普及模式

3.1 模式

基于甘肃省天水地区民众的认知状况探索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普及模式,应该是深入群众的,以专业人员为核心,以宣传人员为辅助,结合现代交通和传播工具,深入省市,覆盖城乡,尤其是考古遗址周边地区的综合性模式。針对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认知程度,实现考古大众化。做到在省市范围内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采用多种相兼的方式,考虑各阶层的可接受心理,力求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普及的广泛性及趣味性。

3.1.1 城市地区

城市地区公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利用城市便捷的条件,可以较为方便地获取很多资源,包括国内外文化资讯等。因此,针对城市地区,可采用以下模式:①以宣传、扩大参与为主。②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讲座,增强宣传力度。③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展览,例如首都博物馆开幕的文物保护成果展,同时还可以利用博物馆展陈优势,合理规划临展,定期更换展陈物品,尽可能引入更多国家、省市的文物资源。④招募社会讲解志愿者,主要针对本省文物讲解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省内志愿者管理工作,提高民众关注度,扩大公众参与度。⑤举办文化遗产知识竞赛,目前全国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机制已相对成熟,省内应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应通知各类人群而非只告知在校学生,完善省内选拔、培训机制,提高省赛、国赛成绩。⑥利用网络平台和其他多种渠道发布最新考古文保资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影响力。

3.1.2 农村地区

目前先进农村已有较规范的教育体制及设施,稍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依然有部分地区存在上学难及信息匮乏现状。相较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整体仍处于劣势,存在大量低知识阶层民众,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因此,针对农村地区,可采用以下模式:①以宣传、普及为主。②组织村民观看考古文保初级科普影像资料。③组织下乡队伍,向村民介绍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知识。④组织专家学者义务鉴定村民所存古物,为村民展示学科理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⑤普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农村地区村民法律意识普遍较差,但遗址遗迹往往存于农村周边,因此,尤其需要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资料的重要性。

3.2 模式设计理念及实施原则

3.2.1 设计理念

根据调研所得甘肃省民众认知状况数据,我们发现农村地区与城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设计模式时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开对待,其中尤其注意对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进行规划,做到在加强两地区宣传的同时,结合两地区人口的综合水平,制订不同的可行方案。城市地区即增强群众文保力量,让更多的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大队伍中。农村地区作为低层次主体力量,相对应是要加强教育普及,让村民充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更好地普及此模式,进一步明确责任,本文从政府、社会中的专业人员以及数量庞大的普通群众三部分出发,兼顾城乡差异的同时,针对不同身份细化具体责任,以期能更好地落实与普及此模式。

3.2.2 政府层面

政府在实施中应加强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遵循“贯彻落实,注重宣传,结合教育,关注农村”的原则,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可采取如下建议。

第一,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不拘泥于传统讲解宣教形式,适当利用媒体手段,比如学习“北大公众考古”等微信平台的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具体还可采用制作专栏、拍摄公益广告、进行广场宣传等方法,扩大公众关注度,提高影响力。

第二,加大基础教育中文物保护基本常识的普及,可借鉴西安曲江第二小学等校的经验,开设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设学校博物馆,使孩子从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依照不同地区的差异,区别对待城镇和乡村,加大对乡村的引导工作,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尽可能地普及考古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

第四,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相关立法,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3.2.3 社会专业人员层面

人民群众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及维护者,其中专业人员需增强主人翁意识,面向大众,积极引导,可采用以下实施途径和方式。

第一,公共讲座。由专家、学者直接面向公众,或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社科系列讲座,并通过制作音像资料等,形成系统性、共享性资源,实现可循环、多渠道播放。

第二,主题活动。围绕某一考古及文保热点问题(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毛家坪遗址对早期秦文化研究的突破等)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知识普及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多方位切入,实现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及多样性。

第三,出版科普读物。将社会需要迫切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整理成通俗易懂的书籍公开发行。科普读物的出版应注意针对性、层次性、长远规划性和系统积累性等方面,例如重庆市《贴近农民知识读本》《进城务工常识》等读物的出版发行,为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工作树立了榜样。

第四,咨询服务。针对公众有需求的文化遗产相关问题(如文物鉴定等)可由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开展常态化的专门帮助服务,可参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面向社会开展的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

第五,组织合作。文物保护界可加大与教育界及民间团体的合作,组建普及文保知识的专业性学术组织。可参考美国美洲考古协会【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SAA)】,作为北美最大的专业协会,其被认为是迄今最有影响的公众考古教育计划。

3.2.4 普通群众层面

普通群众可遵循“积极参与,提高兴趣,主动学习”的原则,在具体行动上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积极参加“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五进”等文化遗产活动;第二,多参观博物馆,聆听专业讲解,主动参与当地博物馆讲解员培训,以便对文物有更清楚正确的认知;第三,农村地区人员可在努力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积极配合当地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活动,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用行动维护文物安全,对同村盗掘或破坏文物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上报有关单位。

4 总结与展望

调查我国公众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程度,是衡量公众考古学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應用的必要性、空间以及前景的一项依据。此次调查区域在甘肃省天水市区及毛家坪村,涉及有重点遗址的农村以及周围乡镇,并在文物大市天水市开展宣传与问卷调查。

本文通过对现状调研分析,初步探究了“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普及模式,从政府、城市、农村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实施原则,具有实用性、可参考性及实施价值。

目前看来,在农村开展文化遗产相关的调查是一大创新,而且调查形成的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与城镇在相关文化领域的对比和差距有鲜明的突出性与代表性。同时,本文通过调研,探究出了一套“公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普及模式,从政府、城市、农村三个不同层面,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实施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参考和施行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事业,需在政府导向作用下,不断发挥专业学者的学科优势,通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为谱写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新篇章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Nick Merriman.Pubic Archaeology[M].London:Rutledge Press,2004.

[2]保罗·G·巴恩.剑桥插图考古史[M].郭小凌,王晓秦,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3]保罗·巴恩.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英汉对照[M].覃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保罗·G·巴恩.考古的故事: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M].郭小凌,周辉荣,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5]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563.

[6]严文明.足迹:考古随感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7]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8]高蒙河.考古好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走近考古步入宋金—一次公众考古活动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EB/OL].(2005-12-22)[2020-02-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26.htm.

[11]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2]曹兵武.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荟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户思社,王长明.法国文化遗产保护[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我国档案志愿者活动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监督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困境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