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和防范措施

2022-06-26 13:22梁伟凤
中国防伪报道 2022年5期
关键词:反诈诈骗教育

梁伟凤

摘 要:我国近年出现了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事件,社会负面影响巨大。本文以广东A学校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学生受骗案例作为样本,通过案例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该学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探讨高校在校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受骗特点和规律,针对实际形势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实际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反诈骗意识和减少诈骗犯罪,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社交软件的普遍应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依赖度更高,交互接触性更强。而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思想成熟度、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其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

2020年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广东A大学的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率呈现一路攀升的态势。电信网络诈骗造成学生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还对其身体、心理造成伤害。那么,对高校当前的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研究,思考可供借鉴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A大学的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广东A大学电信网络诈骗现状

依托校内学生资源的优势,文章结合电信网络诈骗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校内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和警局公开资料的搜集分析,发现大学各年级的电信网络诈骗报案率与年级有着密切关联,大一、大二学生受骗人数总体多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这些受骗的学生当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一,均有受骗,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为贫苦;受骗形式多样化,调查显示的诈骗手段涉及12种之多。

(一)受骗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

从广东A大学的数据统计中发现,大一新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报案率远高于其他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受骗比例相对较低。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A大学电信网络诈骗报案数共55起,有25起案件发生在学校的大一新生中(如表1所示)。

大一学生在从单纯的高中校园生活转换到向社会过渡的大学环境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适应,例如学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等。大一新生经历过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后走进大学,面对的是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五湖四海的室友同学、灵活机动的课表排课,特别是充满新鲜和刺激的娱乐生活,这些都让他们十分地好奇、跃跃欲试。但因社会阅历经验的缺乏、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和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等,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分子精心编制的骗局中。

(二)受骗学生经济状况不一

根据调查显示,受骗学生的经济状况差异大,家庭经济状况悬殊,受骗诱因各不相同(如表2所示)。在55起受骗案件中,有15起的受害人是因为想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而被骗,这些受害者的家庭经济情况被学校认定为特别困难;有6起案件受害人家庭经济状况为一般困难,9起案件受害人家庭经济状况为困难,还有25起案件受害人家庭经济状况为不困难。

由此可见,认为自己没钱就不会遭到诈骗的想法是极不可取的。根据实地调研的55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分析,家庭经济困难的受骗比例达到约55%。诈骗分子会通过购物优惠返现、轻松兼职赚钱等方式引诱受害人上当,编织谎言营造有着巨大利益可图的骗局,诱导这些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减轻家庭负担的贫困同学走进陷阱。陷入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谎言后,有些学生在生活费不充裕的情况下,通过向同学借钱、网络贷款、信用卡套现等方式筹钱,然后再把钱“交”到诈骗分子手中。

还有45%的受害学生家境优越,当中不乏有着家族公司企业的富裕子弟、父母在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儿女。这些学生初衷并不是赚取生活费,而是想通过自己耳濡目染的成长经验去“利用”对方,成功“创业”盈利。例如某学生在网上出售游戏账号、某学生出售其CSGO游戏上的虚拟装备、某学生在卖鞋平台联系商家购买20双球鞋欲转卖出售。

(三)受騙形式多样 财产损失惨重

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占网民整体的79.1%,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占网民整体的86.4%[1]。互联网在社会各大领域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消费的升级,也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诈骗分子抓住了网络虚拟性的特征,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司人员、老师、朋友等身份,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话、社交软件等途径对学生实施诈骗。

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A大学发生的55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诈骗手段就涉及7种,分别是贷款诈骗、兼职刷单、裸聊、冒充客服诈骗、冒充好友诈骗、网络购物和退款、游戏账号、装备买卖诈骗。

公众号Police在2021年3月29日发布名为“公安局这次真出力了,史上最全诈骗手段!一定要看!”的推文中总结了九大类共58种诈骗手法,涉及通讯网络诈骗之仿冒身份、购物类、活动类、利益诱惑类、虚构险情类、日常生活消费类、钓鱼和木马病毒类、提供特定服务类、其他新型违法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A大学共发生电信网络诈骗事件总计55起,累计金额291425元(如表3所示)。其中兼职刷单诈骗共13起,累计金额135603元;网购退款共计2起,累计金额12647元;网络购物诈骗共计10起,累计金额31325元;冒充客服诈骗共计4起,累计金额23745元;冒充好友诈骗共计6起,累计金额9511元;贷款诈骗共4起,累计金额62142元;游戏账号、装备买卖诈骗共6起,累计金额16452元。

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致使诈骗分子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程诈骗。网络诈骗通过制作虚假链接、虚假的网络域名、虚假的网站数据等方式诱骗不处于同一空间的受害者交出钱财,不具有客观物理的犯罪场所,犯罪手段相当隐蔽,同时电子数据和聊天记录等证据容易销毁。此外,目前跨国界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增多,跨国破案需要抽丝剥茧找寻破案线索,需要各国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效,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没有那么理想,导致电信网络诈骗破案率较低。

二、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措施的思考

(一)加强校园活动建设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校把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精力放在给学生上宣传班会课上。但是,一方面,班会的频繁开展让学生出现厌烦情绪,不但教育效果没有落实,反而导致学生对班会课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辅导员承受来自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分管领导等多方压力,同时需要兼顾其他常规性工作,身心疲惫。班会课的筹备缺乏时间精力,效果差强人意。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和认同,逐步提升防骗反诈意识,再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教育自觉是有良知勇气和智慧的教育主体在对教育活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履行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做相反的事情。[2]”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教育也不例外,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后通过班会课的形式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高强度反诈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可否认有着一定的教育成效,但学生从根本上并没有真正认同班会的精神。转变教育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反诈教育当中去,成为反诈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作为班级宣讲代表、学生讲师去给同学讲解反诈知识,自觉参与到反诈知识传播当中,成效或许会更好。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熏陶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价值的取向性等功能,具有广泛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导向功能,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企及的。[3]”预防诈骗任务艰巨,影响范围大,学校应该群策群力,自上而下形成引领。保卫处专业人员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网络使用规则宣传等知识普及讲座,以及联合校区所属派出所专业警员对各年级学生开展反诈骗专题、诈骗类型识别、反诈骗小技巧汇总等各类学习讲座;学生处负责组织举办各类反诈骗海报竞赛、反诈骗知识问答竞赛、诈骗知识你我知的黑板报宣传等活动;院校团委联合学生会、各类学生干部团体举行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征文比赛、在校园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不定期开展反诈从我做起签名、反诈行动小品演出等活动;学校层面上,联合物业管理公司在学生生活社区的楼栋电子屏、电梯广告屏等多处投放反诈教育宣传短片、宣传标语等。

学校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反诈知识的宣传对象,也是最有力的反诈骗动力群体。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让学生形成并强化反诈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行动中来,而不仅仅是通过开班会,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反诈知识。由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防诈骗效果,产生长效的预防诈骗动力。

(二)借助校外专业力量 加强宣传效果

高校要想做到减少甚至杜绝校园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增强社会公信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就要明确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全校、全员、全部门、全社会都应该参与其中的一项长期工程。“社会环境是学校、家庭环境之外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是学校、家庭环境的安全保障。[4]”

高校中除了从特定警官院校毕业的老师,很多辅导员学习的是政治、教育类相关专业,学生通过辅导员的班会课接触到的诈骗知识有限。高校可与所在地的派出所进行联合教学,邀请负责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的民警到校给学生开展讲座,运用真人导演短视频、趣味性警示漫画、真实案例的解说、具体详细数据的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加深学习的效果。

保卫处对学校内部的电信安全问题掌握得最为详细,保卫处可以将校内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包括受骗形式、受骗金额以及受骗的整体过程)整理成文,并在校内不定时不定点设置宣传摊位进行匿名展示。这样的宣传让学生更易被触动,现身说法的形式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电信网络诈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好的阵地,高校可以每学期组织法学教师精心统一备课,在每学期初组织学生进行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教育专题授课,从法律的角度让每一位学生充分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提高警惕,远离电诈,不听信不转账不参与。

(三)善用网络开展反诈教育 创新使用新媒介平台

网络的普及,让社会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人們获取信息的内容、形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都对网络有高度依赖性。因此,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不能脱离网络新媒体,要充分将新媒体等网络工具的优势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工作完美结合,善于利用新媒体这个阵地,借力打力,用网络教育反击网络诈骗。

很多官方政务机构都重视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截止到2020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40837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82958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抖音号26098个。[1]广州日报、广州花都公安、广东反诈中心、广州公安等抖音官方账号都发布了防诈骗宣讲视频。由此可见,政府机构也认识到抖音、快手、官方微信号、微博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对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大众喜欢的媒介平台进行宣传。广东某民办学院也在学院教导大队的抖音账号发布了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短视频,获得不低的点赞观看量。

目前大学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些防诈骗宣传不感兴趣。高校应该借助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美拍等等新媒体的网络传播优势,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力社交软件、短视频等传播平台,丰富反诈教育的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于反诈教育的关注度,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积极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参考文献

[1]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2021-6-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 刘立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董地.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8.

[4] 王维婷.大学生网络受骗及其防范研究——以大理大学为例[D].大理:大理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反诈诈骗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给老爸上课
“反诈民警老陈”火了:他让“国家反诈中心”APP登顶各大应用商店
“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更具警示性
“反诈宣讲员被骗”更具警示性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警惕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