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社区养老设施的外部形象及其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
——基于杭州市区养老设施的使用者调查

2022-06-27 01:56董文菁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步行街道设施

文/董文菁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吴羽婕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戴晓玲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总量扩张与增量的态势,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切实推动社区养老设施的普及与执行,迅速推进其建设。2018 年年底杭州市建成了60 个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19 年5 月,这些示范型中心均通过验收。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的现实相矛盾的是,社区养老设施普遍存在着功能名不副实、目标人群的利用率低、开放程度低、使用低效等现象。研究显示,由于供给动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在“需求、供给、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1]。供给、管理、老人认知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社区养老设施利用率低的现状。另一项近期研究发现,行动受限老人(轮椅、慢速老人)对社区养老设施的利用率极低,养老政策的目标人群、高龄与介助老人未能得到有效的服务[2]。而这很可能与设施周边的步行环境不尽人意有关。

如何提升社区养老设施的利用率,切实推进原居养老理念,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物质空间环境分为社区和建筑周边环境两个层级。很多社区适老化改造的研究讨论的是前者,本文关注的是更小尺度的后者。建筑周边环境又可以被分为设施周边街道通行条件,以及外部形象两个部分。它们是否会就设施使用率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是本文要考察的问题。

从逻辑推理看,建筑的外部形象是否呈欢迎姿态,会影响老年人进入使用的意愿;而紧邻设施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会影响老年人前往使用设施路途中的舒适度与便利性,从而影响他们来访的频率。此外,相对于整个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对紧邻设施周边环境做针灸式更新,工期短且相对简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因此,本文致力于探讨“建筑外部形象以及周边街道品质对设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与机制”这一问题。这个主题以往被忽视的原因为:或许是它过分微观,因此不是社区适老化研究的重点;同时它超出了建筑红线的范围,也无法在项目中得到落实。但它确实是精细化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新议题。

1 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了问卷法收集资料。考虑到老人的接受能力,偏好调查不仅以文字表达,还辅以对照图片组,加强老人对信息的理解。

问卷共设27 题,分为4 个模块:(1)从功能供给考察使用意愿;(2)从设施周围街道可步行性考察使用意愿;(3)设施外部形象;(4)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一个模块呼应既有设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的现有认知,即设施本身的运营管理、内部功能等方面;第二、三个模块重点考察本文的研究问题;第四个模块对应一个疑问,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是否会有不同需求?部分问卷内容和题型的设置运用了照片比对法(Photographic Comparison)[3]。这种方法基于Rodiek 的做法进行改良,使用了真实的照片,降低对答案的暗示性。

在问卷的开始,面向老人设定情景“假设您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在以下哪些情况下您会去使用?”接着分三个模块进行资料收集。调研人员手持iPad 对老人提问,显示图片,并解释问题涵义。

调查方式分为线下实地调查和线上网络调查两部分。在线下实地问卷调研中,选取了多个社区养老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周边作为受访点,各地点控制调查人数和比例,在尽可能多的地点进行问卷调查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与特征性,使每地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共收到有效问卷76 份。线上网络调查中,主要采用请当地居民在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的方式收集问卷,经过筛选剔除39%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1 份。从样本性别与年龄的构成情况看,线上问卷的可信度也有一定保证,受访者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线上填写问卷的受访者身体状况略优于线下填写者。线上线下结合的取样方式,使样本的多样性得到保证。一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7 份。受访者性别比例均衡,身体状况构成多样,其中可以独立行走/快走的老年人占82%,走路比较慢的占14%,需要拐杖/助步器的占3%,需要轮椅的占1%。

问卷的回收分析阶段采用了赋值法对数据进行解析。在问卷法中让老年人对每一项自变量进行评价,表达其对此项因素的看法,分为无所谓、介意、严重影响我去活动中心及完全不想去活动中心了四种情况。在后期分析中运用赋值法对四种情况进行赋值,分别为:无所谓——0 分;介意——1 分;严重影响我去活动中心——2 分;完全不想去活动中心了——3 分。将每个自变量下的所有选项的值叠加,得到该自变量的代表值。自变量之间的差异即由其代表值之间的差异反映,进行可视化比较,分析结果将以两个篇章进行陈述。

2 分析结果:紧邻街道的可步行性篇

调查请老年人对“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步行体验、设施距离”四个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很重要。选择“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是86%、80%、74%与70%,提示其重要性逐级下降。

我们希望了解“全而远”和“小而近”两类设施布局抉择,哪一种更受欢迎。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新开了两家社区养老设施,您更愿意去哪一家?”分析发现,这对于老年人而言是两难的选择。选择“离我家很近,但是规模小服务内容少的”和选择“规模大,服务内容全,但是离我家比较远的”人数相近。

接下来,讨论设施周围街道的可步行性因素。通过文献梳理,把街道可步行性归纳为三个大类(人行道品质、过马路情况、设施周边街道的其他功能),以及六个小类(表1)。并设计了6+1 组照片,来收集使用者对单项因素的态度。前6 张照片考察的是阻碍因素的力度,分四个级别:A 无所谓;B 介意;C 严重影响我去活动中心;D 完全不想去了。

表1 设施街道品质调查要素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1 哪一种状况,问题最为严重?

问卷使用六张照片分别表达对可步行性造成打击的六个分项:人行道窄而不连续、人行道受机动车与自行车停放的阻碍、路面不平整、过马路难、路边无休息座椅,及路边界面单调且没有可以顺便做的事情。

老年人对前四项的意见较大,即“人行道窄而且不连续”“人行道上乱停放自行车与私家车”“人行道路面不平整”“过马路很难”;对后两项“没有座椅”“两侧功能单调”的要求稍弱。对照步行金字塔(图1),杭州主城区老年人对街道可步行性的要求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仅在可通行与安全范畴,还没有对舒适、愉悦方面提出要求。

图1 可步行性需求层次金字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

进一步分析显示,行动受限老年人群体对街道可步行性受损更为敏感。把老年人行动能力与可以接受最远步行距离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大部分行动受限老年人都选择了“10 分钟以内”的选项。在选择“5 分钟”和“10 分钟”的被访者中,行动受限老年人的比例远高于健康老年人。健康老人大都会选择“15 分钟以下”这个选项。即,身体状况越差,希望设施越近。

我们同时收集了行动能力与年龄的数据。总体看来,年龄越大,行动能力越弱。高龄老人是否会对街道步行质量的要求更高呢?从雷达图(图2)看,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对负面因素的敏感度越高,即赋值越大(外圈)。

图2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街道步行质量负面因素的感知度比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哪一类问题,改进的呼声最高?

这个专题的后半部分,以一组6 张照片询问老人:以下是可以做的街道改善,你最欢迎哪几项?分析发现,关于改善人行道品质的选项成为首选项。问卷中“人行道路面平整,容易走”这一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最高(68%),之后是“过马路轻松:绿灯时间长,相隔距离短”(50%)和“设施附近有菜场、超市”(48%)。这一模块与上一模块所显示的老年人意愿基本一致,两相印证。上一节的六个消极影响因素中“人行道路坑坑洼洼,易跌倒”“乱停放自行车”和“过马路很难”造成的阻碍最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稍逊于正常成年人,对街道状况、步行条件和设施远近的高需求是符合常识的。

两个模块收集的资料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在上一部分,老年人不觉得界面单调会阻碍他们前往设施。但在这一部分,他们对“设施附近有菜场、超市”这一选项显示出较大兴趣。造成这个差异或许是因为:这个特点是一个加分项,而非一票否决项,属于锦上添花的选项。进一步对此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设施临近道路两边功能单调,没有可以顺便买菜购物的地方”这一点是否介意,从人数上看,意见持平;从性别上看,差异较大。女性老年人更加看重街道两旁道路功能的丰富性(图3)。

图3 路两边功能单调对于男性和女性老人影响的差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分析结果:建筑外部形象篇

学界很早就认识到社区户外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状况会产生重要影响。户外活动也有助于老年人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但户外空间的研究往往与设施内部研究割裂,使得紧邻设施的户外空间环境对设施使用率的影响未得到重视。我们认为,建筑的外部形象,由建筑立面、建筑户外入口与前广场共同构成。人们感知的不仅仅是建筑立面,还包括户外场地中的街道家具、铺装、绿化,以及入口可见的活动者等。

问卷中设置了3 组图片,每组图片包含两个由单一变量所控制的具有不同外部形象的建筑(表2)。其中每一组图片的对比都尽可能地突出对比量。其中的一部分图片来自于各地的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中,另一部分来自于前期调研自摄。经调研人员解释后,受访者在两幅图片中选择“更愿意进入”的那个建筑。

表2 老年人对于外部形象偏好的问卷(依据照片法设计)(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片来源: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及作者自摄)

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大多倾向于选择相对较为积极的界面,即“入口有老年人在绿化中休息聊天的”“入口可以从玻璃窗看到内部的使用场景”“入口有无障碍设计方便好用”这几种场景。老年人偏好于热闹、有活力的设施,与其心理状况相符合。设计外部环境时,应注重“热闹”“温馨”等氛围感的塑造。有个别老人选择了消极界面。在追问中发现,他们更注重隐私,不希望外部的人能看到他们建筑内的活动。还有个别老人选择了“绕行坡道进入设施”,他们对直接从无障碍缓坡进入设施的方式有所顾虑,害怕缓坡较短较陡、雨天湿滑等。这提醒专业人员,无障碍设计任重道远。

针对一种认为设施形象与使用率无关的主张,在问卷的末尾,设置了对“我只关心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并不关心设施建筑的形象与外部场地”这一观点的态度调查。对此持有“赞成”“不赞成”以及“无法做出判断”的老年人数量相仿,意见差异较大,大致呈现1:1:1 的比例。从访谈追问中发现,投赞成票的部分老人表示,他们关注的并非建筑美感,而是建筑外部形象所暗示的可进入性。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的确发现,个别养老设施难以从街道上找到其入口;而另一个新改建的设施以亮黄色强调了入口,易于识别,受到当地老人的好评。

结语

本文的一手资料证实,社区养老设施的外部形象及其周边环境可步行性,都会对老年人是否前往设施的心理决策产生影响。在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中,应把设施周边街道的可步行性作为重点,提高人行道路面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增强高龄与轮椅老人对设施的使用意愿,并关注路径中能否存在重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以增加出行活动的丰富性与便利度。从建筑外部形象看,老年人对功能性的需求大于审美的需求。形象与外部场地的设计需要重视建筑的可识别性与吸引力,并呈现欢迎进入的姿态。由于老人的性格和偏好等因素存在不同类型,在设计时如何兼顾各种类型老人的需求,有待下一步研究做考证。

最后研究者呼吁,应对现有社区养老设施进行使用后评估,找到影响设施使用率的关键因素,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改造导则,调整行业评优规则,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精细化建设与管理,从而提高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更好服务目标人群,提升老年人的福祉,实现原居安老和积极老龄化。

猜你喜欢
步行街道设施
魔方小区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步行回家
热闹的街道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街道生活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