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统村落活态更新研究
——以杭州市新桐乡俞家村为例

2022-06-27 01:56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村空间建筑

文/陈 思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 讲 师 博 士

章如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

胡烨权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

陈金行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

孟静亭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设计学院 讲 师 博 士(通讯作者)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以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加突出了新时期的文化内涵,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引领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战略布局。传统村落俞家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对其进行适宜性的合理更新及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将会积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及经济繁荣,也将有利于乡村发展与当代城乡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推动遗产保护的科学实践。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保存村落历史风貌的同时,对建筑遗产进行现状整治与再利用,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与新途径,打造重要的文化高地,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弘扬遗产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将是我们需要攻关的重要课题。

1 俞家村的建筑风貌与文化特点

坐落于杭州市富阳区的俞家村是典型的俞氏宗族聚居村落,始建于元末至正年间(约公元1340 年),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1]。村域总面积达1.13 平方公里,共有农户550 户,总人口约1680 人。村中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包括油菜、花生、西瓜、玉米、高粱以及林果、蜂蜜、江鲜、有机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其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景色怡人,底蕴浓厚。除了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外,俞家村还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传俞家村所在的桐洲岛曾因种植草药而闻名,于是俞家村的养生文化也较为盛行。同时,岛上丘陵起伏与岛外江天一色构成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格局;俞氏家训、耕读传家、聚居敬祖等社会风俗礼仪,以及越剧和竹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俞家村独特的民俗文化(图1)。

图1 俞家村文化特点(图片来源:章如锦绘制)

从建筑角度来讲,俞家村的建筑文化瑰宝众多,如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永裕堂,富阳区文物保护单位俞氏宗祠,不可移动文物朝南厅、朝北厅、土地庙,以及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等。村中主体建筑主要分布于西南及东南方位,民居建筑主要位于西南地区,密度大,建筑风格多样。因历史原因,清末时期的建筑所剩无几,位置主要集中于宗祠附近;20 世纪50至70 年代的传统民居多为两层独栋建筑,主要处于俞家村中心位置;伴随着村庄发展与扩建,村庄外围建筑大多于近二十年建成(图2)。村庄整体形态肌理保存较好,具有独特的历史要素与风貌特质。

图2 不同年代建筑比例(图片来源:章如锦绘制)

2 村落整体现状

2.1 规划布局

俞家村为宗族聚居性村落,因此建筑主要呈组团分布,以宗族祠堂为核心,向外发散式布局,西南贯穿东北方向的主路周边则分布村庄主要的功能建筑——祠堂、南北厅、礼堂、电机加工厂、商店以及养老服务中心等。建筑以东南朝向居多,道路规整,布局统一。与传统的古村落相近,俞家村的建筑类型较为多样,包括祠堂、民居、庙宇、礼堂等多种类型。尤其是建筑构造及装饰展现了我国乡土建筑、传统文化的特点(图3)。如大到梁柱体系、小到门窗构造做法都十分考究,其装饰艺术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俗与文化特点。此外因历史遗留及不合理修缮等问题,村庄核心的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潮湿酥碱等病害问题,以及村庄人口流失导致建筑闲置甚至因缺乏修缮而出现严重损毁问题,亟待解决。

图3 俞家村规划图(图片来源:俞家村村委会提供)

2.2 街巷节点

历史建筑南北厅的街巷两侧的传统民居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白墙黛瓦的地方特色和高墙窄巷的空间体验,将村庄的古朴静谧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出现了一些如空调机箱、电表箱挂置混乱,以及电线布置杂乱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庄历史风貌的展现。此外俞氏祠堂前的广场空间、俞德福民居礼堂前的广场空间作为村庄的地理与人文核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加以整治和利用。村内的水塘及冰水区域也可根据街巷空间的人文特色进行更新利用,使村庄风貌更具亮点和特色。

2.3 建筑单体

(1)建筑形制

传统村落的宗法制往往维系着整个家族的稳定与团结,其宗族制体现了一种秩序和民俗。体现在民居建筑中则表达为平面简单有序,以庭院为中心,正厅与耳房的门窗向庭院开启,形成视线与景观的核心,但缺点在于私密性较差(表1)。在父权家长制很强的时代,这种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习以为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建筑的布局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于是从清代后期起规模较小的独栋住宅成了主要建筑类型。

表1 建筑形制与特点(表格来源:王杰绘制)

(2)建筑结构

俞家村的诸多建筑因建造年代不同,所使用的结构和材料也有所区别。明清时期的多为木构建筑,20 世纪50 年代建造的多为砖木建筑,而近几十年来新建的建筑大多为砖构建筑(图4—图6),据相关统计,其具体数量与面积见表2。

图4 木构建筑(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图5 砖构建筑 (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表2 不同结构建筑的数量(表格来源:戴轩昂绘制)

图6 砖木建筑(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木构建筑:建筑主体以木质框架为主,形态轻巧,门窗等装饰艺术元素复杂多样,以表现丰富绚烂的民俗文化及建造技艺。空间布局多以堂屋为核心,强调空间秩序。

砖构建筑:是俞家村使用最为广泛的,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造。建筑平面开间进深较小,且房间面积小,利用横墙承重。墙体多以青砖砌筑,外饰抹灰,体现粉墙黛瓦的建筑形态。

砖木结构:结合了木质框架与砖混结构的双重优势,提高稳定性同时降低造价,使俞家村在保留古建风格的同时加入近现代元素,形成主体特色建筑。

(3)建筑构造

雀替:雀替外形规则整齐,形状为四分之一圆形,雕刻丰富多样。

牛腿:俞家村的牛腿修长,向外挑出较大,其雕刻由于流传着桐君老人的传说所以以白草为主,同时也有以凤凰为主题的雕刻。

月梁:俞家村的冬瓜梁因其形状而得名,主要表现为形体粗壮,材料难得,给人以殷实稳固的形态,故在当地,建筑中冬瓜梁的数量和大小往往是主人的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窗:外立面窗户小而少,有石窗与木窗两种,建筑内窗户多为木窗,并且开窗面积较大。

屋顶:屋面做法相对简单,采用传统的瓦片铺设方式——压七露三,即露明与叠压部分三七开。此种构造做法因过于简单而往往导致屋面的防潮隔热性能减弱,舒适度降低(图7—图10)。

图7 雀替(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图8 牛腿(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图9 冬瓜梁(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图10 窗(图片来源:陈思拍摄)

3 保护与更新策略

依托国家课题及省级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基于乡村振兴竞赛课题,拟计划对村庄进行建筑更新再利用及景观提升设计。首先选取若干独栋建筑为代表,通过“点”的改造进行实践创新,带动“面”的村庄整体环境提升。根据地方需求,俞家村需要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开拓旅游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村庄旅游接待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游客能深度体验的接待设施不多,缺乏名片效应等对游客的吸引力,需依托闲置民宅开展特色旅游接待设施改造,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宿、乡土艺术博物馆及乡村茶室等吸引城市消费人群,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进生活馆的设计中,将美术与艺术元素运用到建筑改造中,增强其审美与文化品位,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打卡点”,并基于以下两点原则对传统民居充分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利用[2]。

(1)挖掘遗产的多维价值,实现适应性保护

为实现“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建设目标,深入挖掘俞家村作为少见的江心岛历史文化村落的内涵价值,探索其多维价值对乡村发展及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如地方民俗的文化价值、乡土建筑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耕读传承的生态价值等一系列内容,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保护与合理更新提供充分的指导依据与借鉴参考,对旅游产业及当地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2)基于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实现活态更新

对于俞氏宗祠、南北厅及永裕堂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不仅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条例,更要在具体的实施原则下进行合理利用,除此之外,越剧及竹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传承,从而有效深化地方文化内涵,推动民俗发展,并将其融入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精神生活。从空间街巷到区域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整体风貌,从材料、形式、构造等细节保留建筑的原真性,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

4 适应性改造实践

俞家村多数民居建筑属于私有住宅,部分留守老人仍居住其中,因此选取村庄空间要素丰富的公共建筑南厅、北厅及其辅助用房,以及俞德福大礼堂作为改造项目核心,在功能合理更新的基础上,带动其周边建筑广场及水塘景观环境提升。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及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基于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原则下,在传承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传统民居等乡土建筑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动态更新[3]。

4.1 朝南厅建筑功能更新设计

考虑到村庄交通核心及旅游开发的需求,将朝南厅与朝北厅进行分开设计,首先将朝南厅的内部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即建筑立面形态保持不变,将内部功能进行改造(图11、图12),如一层空间作为休憩场所进行茶室设计,二层则突破传统的单一功能空间,大胆地尝试结合乡土艺术展示功能,将优雅的艺术展示空间与闲适的品茗空间相融合,既丰富了建筑空间的体验,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功能的多样化,又能够让体验者在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之间,充分感受独特的地方文化。

图11 朝南厅建筑模型(图片来源:章如锦绘制)

图12 朝南厅空间分析图(图片来源:章如锦绘制)

(1)一层品茗空间

首先通过将中央乔木作为茶室的视觉中心,并在前后入口处的木质格栅处加设青石砖墙作为对景元素,利用视线的通透性,表达纵向中轴视线贯穿的设计理念,虚实结合、曲径通幽,营造典雅、静谧的品茗氛围。由于南厅建筑外墙窗户狭小且数量少,主要采用中央天井进行采光,同时各个房间之间木质隔板不利于光线流通,因此将部分隔板替换成镂空的屏风,镂空的工艺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光线及视线的通透度,还可进一步利用中央乔木实现借景,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提高景致的观赏度。

(2)二层工艺展陈空间

传统建筑中的不同空间往往会有联通形式的做法,因此在二层空间的划分中,主要有两个原则,首先保留交通空间,其次打通小空间,将空间整体加以利用,其余设施保持原状,提高空间的舒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的原有特征(图13、图14)。

图13 朝南厅建筑一层空间节点设计(图片来源:陈金行绘制)

图14 朝南厅建筑二层空间节点设计(图片来源:陈金行绘制)

从功能分区的角度将二层的北向空间作为艺术展陈区域,中庭及南向区域作为休憩与品茗空间,充分利用中庭的采光和景致,升华观者的思索意境(图15、图16)。虽然二层具有不同功能的品茗与展陈空间,但建筑两侧的四处交通空间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此外朝南厅附近的古建筑大多已被拆旧建新,仅剩一处木质房屋,现已无人居住,内部杂乱陈旧,推测其功能为朝南厅的辅助用房,如厨房、仆人住房,以及杂物间等。将其重新利用,可作为朝南厅的储藏及管理用房,以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图15 朝南厅A-A 剖面 (图片来源:陈金行绘制)

图16 朝南厅B-B 剖面(图片来源:陈金行绘制)

4.2 朝北厅建筑功能更新设计

朝北厅作为村中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其建筑形制较为典型,特别是梁柱承重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天井采光以及院落式布局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古民居的特点。朝北厅与朝南厅的位置相邻、彼此呼应,其南侧同样为辅助用房作为厨房、杂物间等功能。在本次更新设计中,计划将其作为乡土文化博物馆的功能进行活化利用,主要展示俞家村历史与民俗文化的实物展品,以及视听观赏体验功能等,与作为茶室的朝南厅共同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古建筑生活馆群落。

(1)一层设计

由于朝北厅建筑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特点,一层的功能置换沿着院落的空间序列进行排布,以适应和保护古建筑本身的形制,并最大程度利用其空间特点。三个主要的功能区块纵向排布,使不同参观区域及辅助用房合理划分的同时引导参观流线,避免出现参观流线混乱的情形(图17)。

图17 朝北厅一层室内空间更新设计(图片来源:胡烨权绘制)

(2)二层设计

二层在进行功能置换时基本延续一层纵向三段式划分空间的方案进行改造。但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水平方向的空间划分,将两侧的房间改造成为小型展室,将空间串联形成展区。同时利用中部的联通间作为中枢交通和休憩空间,既连接两侧展区,又承接前后展区,起到流线缓冲作用,此外大通间作为主要楼梯所在处也承担垂直交通分隔作用(图18)。

图18 朝北厅二层室内空间更新设计(图片来源:胡烨权绘制)

(3)节点设计

在古民居院落式的布局中,不同的空间作用不同,无论是古民居的使用还是现代的博物馆,都需要空间节点进行串联,改造时将古节点与现代功能结合,例如将历史建筑中的雀替、牛腿等元素进行重构与再利用,提升观者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丰富建筑空间形态(图19)。

图19 朝北厅空间节点(图片来源:胡烨权绘制)

4.3 俞德福大礼堂更新设计

礼堂、祠堂及南北厅建筑均位于俞家村中心地带,建筑总体为徽派建筑风格,其中以祠堂为中心,形成宗族聚落形态,故建筑改造过程中其主体仍沿用白墙黛瓦的形式,结合建筑原有形态、材料及构造,并且结合地方装饰艺术,对立面进行合理改造,适当创新。

俞德福大礼堂的原始建筑几经损毁和重建,其原始风貌现已无从考究,故以基本保存其现状为前提,保留原有墙体、门窗洞口及框架结构,清除后期附加的瓷砖,重新粉刷墙体,修缮屋面,更新门窗构件,以呼应传统建筑风貌。此外在内部空间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空间,配备现代化设施,以满足新时代需求下的礼堂建筑功能,以及地方民众的使用需求(图20)。

图20 礼堂内部空间设计(图片来源:赵思远、尤嘉阳绘制)

结语

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历史、艺术与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建筑空间和构造细节具有强烈的文化识别性,承载了珍贵的艺术、文化与历史信息。特别是俞家村这类以宗族聚居型的传统村落,不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形制,都蕴含着敬祖训、孝尊长的社会风俗礼仪,更值得广泛传承与发扬。因此如何能让这类传统村落恢复生机进而蓬勃发展,是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本次探讨的俞家村活态更新设计可以说是对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一种探究和尝试,通过我省相关的地方策略与保护原则,以期在对传统村落文脉传承与合理更新的基础上,激发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繁荣,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家村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空间是什么?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