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思想的觉醒

2022-06-28 05:22郭艳
中国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长班级教育

郭艳

1992年3月18日,在中国教育史上必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这一天,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以下简称“人民大道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第一次联合会议召开,拉开了“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的序幕,实现了小学与大学、理论与实践、名校与名校的联合,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新征程。

时间如白驹过隙,30年,“主体教育”站到了“而立之年”的节点上。回首望,心情仍是澎湃,岁月仍是激荡而伟大,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决心,我们成就了一场伟大的教育变革。从禁锢到自由,从困顿到重生,从茫然到坚定,从无序到规律……一个个瞬间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赞叹、怀想。

教育思想的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道:“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是的,中国教育的变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1992年,姚文俊校长因身体原因在北京疗养,我当时正在北师大教育系进修。姚校长是一个永远都闲不住的“拼命三郎”,尽管他已经是中国教育名家,尽管他已经获得国家突出贡献奖章,但他还称自己“永远都是教育未来的追梦人”。我在周末去疗养院探望姚校长时,姚校长提出:“来时请带些教育类的书籍吧。”那时我的导师刘秀英教授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份“十年教学回顾”。我知道刘教授的目的:一个小学教师既然能够走进大学的校门,想必教学成绩也不凡,那就借此机会好好总结反思,方可有新的突破。此时姚校长提出要借阅书籍查阅资料,我想,姚校长除了要充实自己的理论和思考之外,是不是也在提醒我趁此机会多读点书呢?刘教授的作业,姚校长的任务,无不直逼灵魂—读书,打开思想的桎梏,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

走进北师大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当时的资讯没有如今这么发达,我从小城市里来,看到这情景有震惊,有惊喜,还有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想起姚校长的话“先找些国外的教育书籍”,刘教授也提醒过“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教育理念”。于是,图书馆里那几排“国外教育理论”被我来来去去、反反复复地查阅了一个遍。一次,我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写东西,发现了一本《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翻阅了一下,马上被其中的一些教育实验、教育研究报告、教育前沿资讯吸引住了。连续几周,我一期一期地仔细翻阅,能借走的就借走,不能借走的就复印,不能复印的就手抄。

在不停的查阅中,在仔细的筛选中,我慢慢品出一些味道:东西方的教育殊途同归,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文化背景不同罢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对比思考:我们的教育有坚守,但更加需要科学的发展观引领;我们的教师有担当,但需要转变固有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学生有共同目标,但需要自主意识的觉醒……我的教学成绩在当时确实斐然—四十多名学生有一多半考入重点中学,考入的人数占重点中学当年新生的十分之一。可是这个成绩能说明我和我的学生优秀吗?我的价值取向是分数,还是他们的终身发展呢?我的教学目标是定在“学会”,还是定在“会学”?我的课堂是在竭力地传授、讲解、灌输,还是平等地讨论、探索、寻找?……后来,和姚校长交流的话题多了对教育未来、学生未来的探讨;和刘教授交流的话题多了对过往教学的反思;带领教育系学生去北师大实验小学实习时,多了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关注。慢慢地,我的内心有个东西在觉醒、在呼唤—我要重新试一试,试一试那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所带来的震撼。

有一天,刘可钦老师到北京参加活动,趁空闲来看望姚校长。我们三人在一起开始“大放厥词”,你一言我一语,毫无顾忌地大谈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当谈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能做些什么时,姚校长直接就谈到了与北师大教育系合作搞实验的事上,我们都很兴奋。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姚校长高远的追求。讨论最终决定由我出面先与北师大教育系主任裴娣娜教授见面,转达姚校长希望和北师大合作实验的诚意;刘可钦老师回安阳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姚校长准备合作的意向和具体的谈话内容。

也许是这段时间阅读思考的觉醒,也许是心中不断涌动的激情,也许是和姚校长、可钦达成的共识,也许是对姚校长思想的深刻理解……那天和裴教授的见面极其顺利。我全面介绍了人民大道小学,介绍了姚校长的突出成就、最新思考和研究以及合作意愿。裴教授听得很认真,并不时提出问题,严谨的态度让我不敢有一点松懈。当定下再见面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会议的人员时,我的心中炸开了一朵花。

一名教师,当他的主体思想觉醒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课堂教学的觉醒

1993年的秋季,我作为“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的核心成员,担任了实验班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师。接下来的一切变革,都将从这里开始。

这里是个什么地方呢?

这里是生命感召生命的地方

走进教室,学生们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好了。我静静端详:眼睛都是那样的明亮,小脸都是那样的稚嫩,心中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一切似乎和以往没什么不同。但是有一点我察觉到了:他们和我过去的任何一届学生都不同,他们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有朝气,我似乎都能听到竹节破土的声音。是的,这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这里是自由快活的地方

学生这样排排坐不方便生长呀。该如何让教室的空间更大,让学生走动更方便、说话更方便、玩起来更方便呢?放学后,我和可钦在教室里开始尝试重新摆放桌椅。左摆摆、右摆摆,都不满意;圆形、半圆形、回字形,越搞越乱。最终还是可钦老师灵机一动,说摆成T型试试,每一个“T”可以坐5~7个人,正好可以摆6组。第二天,学生们随意选择了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叽叽喳喳地说说笑笑,还有的干脆就坐到了地上享受教室里的“空旷”。

这里是真正学习的地方

这种欣慰还没得到很好的安放,更大的挑战就摆在了眼前:桌椅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间的扩大,也不仅仅是学生身体的放松吧?是不是学习方式也要改变呢?每个“T”就是一个小团队,以团队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是更加有趣、有效吗?于是就有了团队的名字、口号、标识,就有了团队的报刊、宣传板以及各种合集,还有课堂上的访问、采访、辩论、演讲、帮扶……

《草船借箭》是这样学的:世界上有神存在吗?如果有,应该具备哪些才能?诸葛亮算不算神?请每个团队从《草船借箭》一文中选取诸葛亮某一方面的才能进行探究。可以查阅《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相关资料,充分说明你们的观点。

《鸟的天堂》的作业是这样布置的:每个团队就是一个旅游公司。完成取名、分工任务后,第一单生意是带领一个老年团去“鸟的天堂”旅游。需要提交的资料有路线图、导游词、配套服务等。

道德与法治课是这么上的:每个团队从教材中选取一个主题进行论证,论据要充分翔实,提问、答辩时要清晰准确,让听的人心服口服。

这里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团队的合作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变化、流动、成长。我也在觉醒中不断顿悟:我们的课堂越是开放,越是真实;教师的角色越是智慧,学生的发展越是飞跃;学生的学习越是灵活,学习的效果越是明显……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

黑板再也不是教师的专属,它成了师生讨论的笔记本,成了学生作品的展览板,成了学生给教师的祝福贺卡……

绘画再也不是美术课的专属,它可以在语文课上诠释语言的神奇,也可以表现内心难以表达的秘密,还可以传达师生间的情谊……

语文的复习课也不是字词句的重复,它成了思维训练的逻辑网络。当然那时还没有听说过“思维导图”,我只是一时灵感迸发:请纵观整本教材,八个单元之间是否有内在、外在的联系,你能用网络的方式展示出来吗?“我的网太大了,可是网了不少的大鱼呢。”“我的网是不是太密了,失去了织网的意义?”我分明看到的是自信、得意和骄傲,哪里有自责、不满和遗憾了?

《跨越百年的美丽》“美丽”何在?外表,成就,磨难,坚韧,淡泊,挚爱?当每个小团队将他们的探讨结果写在黑板上时,我和学生们都被感动了,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到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从“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到“微微内陷的眼睛”“坚毅而略带淡泊的神情”,这是你美丽的定格。尽管“烟熏火燎”“点点烧痕”,“成吨的矿渣”“废弃的破棚”,“酸痛的后腰”“疲劳至极”;尽管“射线的侵蚀”“容颜隐退”,“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丈夫早逝”“社会歧视”……但这是你美丽的真谛。多么美丽的生命啊,可贵的品格,高远的追求,不屈的信念,你是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你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是你美丽的永恒。

一首百年美丽诗就这样脱口而出,掌声雷动,在场的听课老师人人眼中都噙着泪花。

大道人称“主体实验”的日子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叶澜老师当时也撰写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文章,其实我真正感受到的是一种觉醒中的快乐。当时我们也努力诠释这是一个怎样的课堂,并不遗余力地提炼“课堂教学模式”,1997年,《情感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调控》获河南省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今天看来,我们还是有一定局限的。那种生命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被某种东西所撬动,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一切都变得如此精彩耀眼,哪是一个模式所能够界定的?

班级管理的觉醒

1999年,我所教的六(1)班获“河南省优秀班级”奖;2007年,我所带的五(5)班被授予“2007年度广东省少先队先进集体”称号。

“郭老师,以后班级的事就交给我们吧。您放心,我们会做得很好。”

在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主体实验之前,我已经有了十年的班主任经验,所带的班级也是学校里的一道风景。但是我知道,那样的“风景”完全是用老母鸡护小鸡一般的蛮荒之力打造出来的。

实验组反复讨论“主体教育理念下的班级该是什么样的”“班主任该如何带领一个班级成长”“主体教育理念下集体主义教育该如何进行”等一系列问题。接到实验班后,我也在思考:如今的班级和以往的班级有什么不同?过去我强调一个班级要“整齐划一”,无论做什么每个人都必须步调一致;学校里有什么评比,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拿第一……“绝对”,是的,绝对。以往的一切就是在这种绝对的权威中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了,我和学生是平等成长的共同体,需要互助,需要尊重,需要发展……“共同体”,是的,共同体。这种班级管理思想一旦觉醒,班级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班级的边际开始无限拓展。它不仅仅有42名学生和一名班主任,它还有42个家庭,还有每个家庭里所包含的其他人员及资源……班级要搞活动了,参加的不僅是孩子,是家长,还有孩子的亲戚、朋友、邻居。他们说常常听到各种夸赞,很是好奇,就想亲眼看看,亲耳听听,亲自感受一下。最后这些“编外”家长由衷地感叹:“咱们这里竟然有这么好的教育!”

“爱心妈妈团”由此诞生,她们提出“定期轮流到班上给孩子们读书讲故事”。这个小小的举措竟然产生了“蝴蝶效应”:家长们开始纷纷向班级捐赠图书,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不仅在小队里互相交流、交换图书,还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将“班级图书馆”搬到校园里,打出宣传语“小猪呼噜噜,不懒爱读书”,让大家休息时阅读。

这个“蝴蝶效应”还在继续发酵,有家长提出:既然“爱心妈妈团”参与孩子们的成长,效果这么明显,不如把参与的范围再扩大些。在姚校长的倡导下,全市都有了“关心下一代协会”,咱们班是不是也该有一个什么协会呢?于是班级“家委会”诞生了,学校“家委会”诞生了,“家长学校”诞生了,一个又一个“身怀绝技”的家长走进了教室。孩子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看到了更多的优秀,感知到了更多的可能。我在家长会上说:“班级边际的不断拓展和延伸,让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班级的管理意义也在渐渐模糊,每个小团队都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除了有自己的名字、口号、标识,同时也有自己的规划。有的小队开始创办自己的小报,有主编、美编、记者、发行、宣传,每周一期,搞得红红火火。在这股力量的冲击下,有的小队要出书,有的小队要更大的展板……而我在笑。

某一天,一个小队的学生找到我,问:“郭老师,我们小队的漂流日记可不可以让别的人一起写?”我问:“别的人?”他说:“是我们小区里的好朋友,他们看见我写得有趣,就也想写一写。”原来如此。我说:“当然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找到快乐。”后来,小队的漂流日记里,不仅有同伴好友,還有爸爸妈妈,甚至还有爷爷奶奶。那漂流日记里的内容真是精彩纷呈呀,有写诗的,有写信的,有画画的。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漂流日记,竟然也能掀起一场革命呀!

某一天,又一个小队的学生找到我:“郭老师,想请你帮帮忙。”我问:“什么事?”队长说:“我们小队出了点问题,您能参加一下我们的例会吗?”我同意了。例会安排在午饭后的教室里。我进了教室,看到他们席地而坐,静静地等着我。哦,挺严肃的,不会是什么大事吧?我就势坐在讲台边,说:“开始吧。”一个学生说:“最近我们小队的‘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有人就开始互相埋怨了。”一个说:“不是埋怨,是着急。”一个说:“既然着急就应该想办法呀,而不是指责别人。”一个说:“想不出办法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大致听出个七七八八。我认真地说:“这确实是一件大事。可我也没什么办法。”接着我又神秘地说:“不过我有一个建议,不如你们分头去悄悄打听打听,那些‘星’多的小队是怎么做的。”孩子们听了这话,眼睛都亮了起来。这之后,我们就有了“支教”团队,“借聘专家”“讲师团”“值周班长”行走于每个小队之间,为他们答疑解惑。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作了“班主任角色定位”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报告中提到,主体实验中的班主任,没有一成不变的角色定位。就像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学生就是那有着精湛球技又能够默契合作的球员,而班主任呢?有时就是那“主教练”,正襟危坐、成竹在胸;有时就是那“教练助理”,东奔西跑、指指点点;有时就是那“观众”,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有时就是那“裁判”,明镜高悬、守正不阿……班主任的角色扮演越丰富,学生的发展越鲜活,发展空间越广阔。我期待他们就是那耀眼夺目的球星,身上的光芒足以照亮一切;我愿意将周围能够感知到的一切,都幻化成滋养他们的能量。“为每一个儿童创造无限的发展空间”是主体实验中班级发展的目标。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人民大道小学与北师大教育系联合开展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不但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还被确定为全国六大素质教育成功模式之一,它寄托了太多人的追求和梦想。“信仰、信念、信心”渗进每个加入者的骨髓里,如今他们无论在哪儿,都是最闪耀的那一个。

“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是教育改革中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场变革,如今,这场变革还在继续。

(作者单位:深圳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校长班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班级“无课日”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