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铁站名称的体认语言学探讨

2022-06-28 07:15尹铂淳
城市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音节经济性英译

尹铂淳,张 婷

(长沙学院 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205)

名称是一种通过文字来表达特定领域概念的、具有强烈规约性的语言符号。地铁站名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承载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地理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能有效折射出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城市靓丽的“名片”。地铁站名称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一、地铁站命名研究文献综述

本研究以“SU=地铁站名称”为检索式 (主题检索,检索字段涵盖标题、摘要及关键词),在 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11篇。

检索发现,地铁站名称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讨论的声音。在2008年后,相关研究数量迅速增长,2019年达到顶峰,2020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21年又呈现出迅猛增长之势。

检索发现,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中国语言文学、交通运输经济、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铁路运输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紧随其后。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关注地铁站名称的翻译问题;[1-4]此外,还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地铁站名称的文化特征及规范问题。[5-6]

综合来说,已有研究时间跨度大,领域多元,主题丰富,成果丰硕。体认语言学认为,名称具有浓厚的体认性(体验性+认知性),事物的命名是一个主观化过程,中间杂糅了命名者的体验因素和认知因素,目前,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关注地铁站名称的研究几乎没有,亟待开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对长沙地铁5条线路共计99个站名进行定性分析,以此探究长沙地铁站名称的体验性及认知性。

二、长沙地铁站名称的体验性

名称及其所指并非一一对应,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语言经济性原则,语言体验性和认知性也是导致概念与形式不对应的重要理据。名称的产生是一个主观化过程,中间杂糅了命名者的体验和认知因素,因此名称往往和所指不可能完全对应。我们大力提倡体认语言学的相关学说。即除了关注构词、形式结构等相关语言内部问题外,还应积极关注语言符号的体验和认知问题。

体认语言学既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构建“现实—认知—语言”的认知原则;还接受马列主义的“人本观”以及后现代转向的“体验人本观”,强调人本因素在语言符号表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7]牛保义在“现实—认知—语言”认知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体认语言学的三大核心原则:语言是在认知与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在语言与认知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反映;认知是连接现实与语言的纽带。[8]

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涉身体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7]人们在体验客观世界后产生事物、事件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概念化,即用形式单位进行表征后,成为事物和事件概念,概念本质上是语言符号化的,存于人们的大脑之中。事物名称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语言的体验性,若缺乏相关体验基础和经验基础,语言表达和理解就难以实现。[9]

语言符号是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射,是物质世界的形式表征,是意识思想的心智入口。长沙地铁站名称的体验性表现为地铁站名称能有效折射出长沙地理地貌特征及历史文化特色,正是因为这些地理地貌特征及历史文化特色才让冰冷的地铁站名称有了人文温度。

北京地铁大量使用“门”作为自己的命名原料,如“天安门”“复兴门”“宣武门”等,这样的命名方式充分体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长沙地铁站命名多使用“塘”“坪”“冲”等。“塘”指面积不大的水池,“冲”和“坪”意思接近,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塘”“坪”“冲”是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地貌。长沙襟江带湖,水资源丰富,在命名上表现为长沙地名多包含“塘”,如侯家塘、尚双塘、山塘、东塘、螺丝塘、砂子塘、圭塘、粟塘等。此外,长沙属于丘陵地带,多山多坪,这样的地理地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命名方式。在长沙,人们更偏好使用“坪”和“冲”进行命名,如桂花坪、四方坪、杜家坪、涂家冲、丝茅冲、板塘冲等(见表1)。

表1 长沙地铁站名称的命名原料

长沙地铁站名称能有效反映长沙历史文化特色,是长沙靓丽的“名片”。长沙地铁站名称是一种语言符号,乘客由此可激活一个百科知识网络,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长沙本土历史文化元素。要通过长沙地铁站名称讲好长沙历史文化故事,打造好这张靓丽的“名片”。地铁站名称“橘子洲”蕴含着丰富长沙历史文化:橘子洲因盛产美桔而得名,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橘子洲久负盛名,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1925年,毛主席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长沙》,橘子洲因此声名大振。1950,周总理和毛主席曾作过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通过语言符号激活相关百科知识网络,是语言符号体验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地铁站命名时,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蕴含丰富历史文化故事的地标,让地铁站更多以这些地标命名,让这些地标的历史文化简介出现于地铁站之中,让乘客特别是外地乘客能通过长沙地铁站名称进一步了解长沙历史文化,感受长沙历史文化魅力。

三、长沙地铁站名称的认知性

长沙地铁站名称的认知性体现为该命名过程不仅是一个形式改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该过程不仅受制于转喻认知操作,还必须遵循“实现语言经济性、明晰性和韵律感有机统一”的认知原则。

(一)受制于转喻认知操作

体认术语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术语命名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世界本质上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识解。例如,非色盲的人能辨识出彩虹存在七种颜色,但患有色盲的人可能只能辨识出五种颜色,甚至更少。本质上,彩虹的颜色数量是客观的,但在经历大脑的认知加工后,在人们的心智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倘若存在大脑结构比人类更发达的生物,说不定该物种能辨识出十余种颜色,甚至更多。王寅指出,人们常常是通过局部观察来认识整体的,人们永远走在以“转喻性方式(部分代整体)”认知世界的旅途之上。[7]

Lakoff & Johnson指出,转喻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以一个事物去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10]Langacker认为,转喻的理据为相对凸显原则,认知上凸显的实体为认知层面的参照点。转喻被界定为一种参照点现象:一个实体通过认知操作与另一实体建立关联的认知过程。[11]如:Pass me the Shakespeare on the top shelf.(将书柜顶端的莎士比亚递给我。)此处,Shakespeare(莎士比亚)指 Shakespeare’s works(莎士比亚的作品),认知方式为转喻:以作者代作品。

一个地铁站覆盖的区域往往会涉及多个单位、景区、路段等,人们一般会以周边比较知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景区或路段进行该地铁站的命名,这些命名的认知机制为转喻,即部分代整体。命名的原料不同,转喻的类型也相应不同。

高校类转喻是一种通过高校名称来实施转喻命名的认知操作,是长沙地铁站名称认知性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据统计,高校类转喻的数量为5个,占比为 5.05%。例如湖南师大站,该站附近可选择的命名方案定不止“湖南师大”,还可以是“二里半”(从湖南师范大学的老校门的位置到溁湾镇老车站那里步行刚好 2.5华里,湖南师大主校区被称为“二里半校区”)、“岳麓山北”(毗邻岳麓山北门)等。由于湖南师大学生数量庞大,乘坐频次极高,再加之湖南师大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实力雄厚的省属高校,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社会美誉度,因此虽然命名方案多,但“湖南师大”仍是最典型最可取的。总之,“湖南师大”站的认知性体现在该站的命名过程是一个“以高校代地铁站”的转喻认知加工过程。类似的站名还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铁道学院”“长沙大学”等。

除了高校类转喻,长沙地铁站还偏好采用公园类转喻、广场类转喻和政府类转喻,如“西湖公园”“沙湾公园”“桂花公园”“烈士公园东”“月湖公园北”“汉王陵公园”“五一广场”“黄兴广场”“中信广场”“芙蓉广场”“锦泰广场”“万家丽广场”“开福区政府”“芙蓉区政府”“省政府”等。

长沙地铁站的命名过程是一个转喻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铁激活了一个框架,其中存在诸多地标,但由于这些地标的知名度和代表性存在差异,因此这些地标的认知典型度并非等同。其中,具有较强知名度和代表性的地标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认知焦点,拥有更强的认知典型度。依靠框架,凸显其中最典型的地标,凸显方式为:以该地标代整个框架,转喻随即发生。这是长沙地铁站最常用的命名方式,是长沙地铁站名称认知性的重要体现。

(二)遵循“实现语言经济性、明晰性和韵律感有机统一”的认知原则

据统计,地铁站名称多为三音节,占总数的47.47%,其次为四音节,占到了总数的24.24%,排名第三的是双音节,五音节比较少,六音节最少(见表2)。“偏好采用三音节和双音节命名”受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体现了强烈的认知性。语言经济性原则是人类省力原则在语言表征层面的具体体现。Zipf重点探究了词长与词频之间的关系,并发现词长与词频呈负相关,即相比冗长的词,人们更偏爱使用简短的词。在这一研究结论的基础上,Zipf提出了省力原则。省力原则指以最小劳动代价获取最大收益。[12]省力原则在多个领域影响深远,语言学家马丁内沿用了这一观点,并将其称之为语言经济性原则,用以探究语音演变。[13]Evans & Green认为,语言经济性原则指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取最大信息量,即以一个精简的语言符号去表征一个复杂庞大的概念结构。[14]

表2 长沙地铁站名称的音节数统计

命名过程不能纯粹追求语言的精简,还必须追求语言的明晰性和韵律感。语言明晰性和经济性是一对矛盾。语言越是精简,其明晰性会越弱,因此不能盲目追求语言经济性而舍弃明晰性。为了使用最精简的语言符号实现最大的认知效果,获取最丰富的信息,命名者选择对六音节“湖南师范大学”进行缩略,进而生成四音节的“湖南师大”。“湖南师大”不会造成乘客的理解障碍,甚至对于绝大部分湖南人而言,“师大”在湖南范围内指的都是湖南师大。在能充分保障语言经济性和明晰性的情况下,“湖南师大”这样的地铁站名应运而生。此外,除了追求语言经济性还要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三音节、四音节和双音节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双音节在韵律上非常对称均衡,四音节可以视作两个双音节,自然也非常对称均衡,符合中国人对音韵结构的审美心理。成语是一种典型的固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形式,成语主要以四字格为主,这间接反映出四音节是我们最常用的音律结构之一。同样,三音节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音律结构之一。《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启蒙教材,整本著作都以三音节形式撰写,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三音节的偏爱。此外,据研究统计,长沙地铁站三音节名称的形式结构均为定中式,大多呈现为一个双音节修饰一个单音节(AAB),如“开福寺”“文昌阁”“培元桥”等。总之,三音节、四音节、双音节精简有力,韵律感和节奏感俱佳,符合我们对音韵结构的审美要求。

汉语注重语义,重视结构,关注韵律,因此地铁站命名者在充分考虑语言经济性的情况下,也会着重考虑语言符号的明晰性及韵律感。命名时,命名者会努力让这三大属性在自己的认知中达成一种有机的平衡。换言之,地铁站命名会始终遵循“实现语言经济性、明晰性和韵律感有机统一”的认知原则,以此达成最符合中国人审美标准的语言符号形态。这是长沙地铁站名称认知性的重要体现。

四、长沙地铁站命名及名称英译的思考

语言治理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通过相关语言手段实现公共事务有效处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语言治理强调普通民众也能参与社会治理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语言治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要价值,着力从语言治理角度思考长沙地铁站命名及名称英译相关问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以语言治理为抓手服务长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

(一)长沙地铁站命名的思考

长沙地铁站名称是长沙城市语言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长沙城市形象的主要构建原料,是长沙历史文化的重要心智入口。合格合理合适的长沙地铁站名称有助于塑造长沙良好城市形象,有利于充分彰显长沙历史文化独特魅力。调研结果显示,长沙地铁站命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名称的语言经济性还可进一步加强

从语言经济性角度看,长沙地铁站目前仍然存在少数相对冗长繁琐的名称。例如“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火车站”。语言经济性原则强调,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多说;每一段表述都要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火车站都位于长沙城区,因此“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火车站”中的“长沙”提供的是重复信息。对于乘客而言,“长沙”已是默认信息,无需再次体现于地铁站名称之中。我们建议,将“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火车站”分别精简为“火车南站”和“火车站”。

2.部分名称的明晰性还可进一步提升

从明晰性看,地铁站名称应当是所指明确的,但诸如“金星路”“南湖路”“麓云路”等名称的明晰性却比较弱。“路”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种距离概念,“路”涉及了许多点,对于乘客特别是外地乘客而言,直接以“X路”命名是一种指示不明确不清晰的命名方式。我们建议,这些地铁站可以选用所在地附近具有浓厚长沙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标进行命名,这样既保障了地铁站名称的历史文化性,同时也保证了地铁站名称的明晰性。

3.部分地铁站命名不统一不规范

绝大部分涉及方位词的长沙地铁站名称一般不给方位词加括号,例如“月湖公园北”“福元大桥西”“梅溪湖西”“梅溪湖东”等,但地铁站名称“松雅湖(南)”却是例外。方位词加不加括号看似小事,看似只是语言问题,但从城市形象塑造角度来看并非小事,不严谨的命名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城市形象,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查阅其他城市类似地铁站名称后发现,其他城市类似地铁站名称的方位词是不加括号的,例如重庆的“中央公园东”、北京的“望京西”和“安河桥北”等。因此我们建议,将“松雅湖(南)”调整为“松雅湖南”。

总之,长沙地铁站命名应当遵循“名地相符、指示明晰、规范统一、表述精简、艺术性强、文化性强”的原则。当然,一个地铁站名称很难完全同时拥有这些要素,但可以根据需要,稍微凸显某些要素,隐略另一些要素。重点是在对地铁站进行命名时,命名者必须将上述原则充分纳入自己的考察体系,要系统全面地考察,不能孤立静止地考察。

(二)长沙地铁站名称英译的思考

长沙地铁站英译名是长沙地铁形象乃至长沙形象极为重要的自塑方式,高水准的英译名有助于塑造良好长沙国际形象。调研结果显示,长沙地铁站名称的英译质量总体较高,普遍比较规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通名音译

译者对部分名称的通名进行了音译处理,例如“橘子洲(Juzizhou)”“木桥(Muqiao)”“观沙岭(Guanshaling)”“马栏山(Malanshan)”“文昌阁 (Wenchangge)”等。国内普遍推行的做法是将地铁站名称的通名进行意译,例如“世纪大道(Century Avenue)”“人民广场(People's Square)”等。可见,长沙地铁站名称中诸如“州”“桥”“岭”“山”等通名都不宜直接音译,而应采用对应的意译处理。

2.通名英译不统一

例如,“月湖公园北(North Yuehu Park)”“雅雀湖(Yaquehu)”“碧沙湖(Bishahu)”“望月湖(Wangyuehu)”“松雅湖(南)[Songya Lake(South)]”等。这些站名的通名“湖”存在 hu和 Lake两种英译方式。再如,“培元桥(Peiyuanqiao)”“土桥(Tuqiao)”“福元大桥西(West Fuyuan Bridge)”等。这些站名的通名“桥”同样存在qiao和Bridge两种译法。参照国内普遍推行的译法,我们建议,统一将“湖”和“桥”分别意译为Lake和Bridge。

3.方位词英译不统一

英译“梅溪湖西(West Meixi Lake)”和“梅溪湖东(East Meixi Lake)”时,译者将方位词置于名称前,而英译“松雅湖(南)”时,译者却将方位词置于名称末端,将其英译为 Songya Lake (South)。国内普遍推行的做法是将方位词置于名称前,例如“南京东路(East Nanjing Road)”“三林东(East Sanlin)”等。参照国内普遍推行的译法,我们建议,统一将方位词置于名称前。

长沙地铁站名称英译不统一不规范并非小事,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长沙国际形象。要坚决避免不统一不规范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要着力追求英译名称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长沙地铁站命名及名称英译并非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务必要做实做细做好长沙地铁站的命名及名称英译工作,通过合格合理合适的长沙地铁站汉英名称为长沙塑造良好的国内外形象。

猜你喜欢
音节经济性英译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讨论如何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摘要英译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看音节说句子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