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6-28 02:08赵怀娟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观状况幸福感

陶 娟 赵怀娟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养老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2.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此,“安徽省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项目研究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61位老人及其照护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内容、工具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由于疫情影响,主要采取线上问卷答题的方式进行调查。考虑到老年人的不同状况,设置了三种问卷填写对象:最优填写人为老年人本人,次优填写人为老年人主要照护者,再次为熟悉老年人的其他人。经过调查,共获得有效老年人信息461条。

(二)调查内容与工具。课题组结合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自制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老年人性别、年龄、户籍、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收入支出、居住条件、保险状况、家庭关系、各种需要及需要的满足状况等等。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用SPSS软件进行了可靠性检验,检验结果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11>0.80,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高,可以使用。在效度上,所有选择项相对应的共同度值均大于0.4,表示选择项信息能够被有效提取;另外,KMO值为0.790>0.6,表明所收集的数据有效。

(三)统计学方法与研究过程。将统计结果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软件25.0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描述;其次,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模型;最后根据常模,提出提高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二、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人口统计学指标描述性分析。统计样本共461例,其中,男性老年人233人,占比50.54%;女性228人,占比49.46%。性别比例均衡。

1.在年龄上,60-69岁老年人132人,占比28.63%;70-79岁211人,占比45.77%;80岁以上118人,占比25.6%。数据呈正态分布,并与我省深度老龄化这一趋势相吻合。

2.在户籍上,农村老年人382人,占比82.86%;城镇79人,占比17.14%。这也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反映出的城乡老龄化水平差异相一致。

3.在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老年人332人,占比72.02%;中学(含初中、高中)68人,占比14.75%;大学14人,占比3.04%;大学以上10人,占比2.17%。数据呈偏正态分布,这与所调查人群与农村老年人偏多有关。

4.在身体状况上,自理老年人361人,占比78.31%;半自理87人,占比18.87%;不能自理13人,占比2.82%。这反映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老年人总体身体健康状态呈上升趋势。

5.在婚姻状况上,已婚、配偶健在老年人271人,占比58.79%;丧偶179人,占比38.83%;离异者6人,占比1.3%;其他情况5人,占比1.08%。

(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

1.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统计分析。在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上,以0-5分来表示,分值越高代表老年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程度越高。(见表1)

表1 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统计表

2.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为了明确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以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将各自变量依次纳入相关性分析,各自变量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显著相关。

相关性分析显示,健康状况、与家人关系、居住状况、兴趣爱好、作息、生活环境、孤独感、帮助需求满足状况、物质需求满足状况、精神需求满足状况、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照顾时间、主要照护人幸福度,都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性相关。其中健康状况、与家人关系、居住状况、兴趣爱好、作息、生活环境、帮助需求满足状况、物质需求满足状况、精神需求满足状况、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照顾时间、主要照护人幸福度等因素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慢性病和孤独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同时,性别、学历、年龄、户口、婚姻状况、收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宗教信仰、主要照护者等因素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非显著性相关。

(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只是能够判断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哪些因素相关,但要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构成影响的,还需要对这些因素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得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

经过逐步回归,以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经过模型自动识别,将主要照护人幸福度、与女子交流状况、老人精神需求满足状况、子女看望老人状况、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保留在模型中,成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观的显著影响因素。表明,安徽省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受主要照护人主观幸福感受、与子女的交流状况、精神需求的满足状况、子女看望老人状况,以及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影响。其中,主要照护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成分最大。

三、提高安徽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居家养老是安徽省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是老人照料的第一支柱,也是老人的优先选择,所以,在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的研究中应重视家庭照护的重要性,重点是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赋权家庭,使老年人家庭愿意且有能力照料老人。

(一)认可家庭照护劳动付出,出台家庭照护经济补贴政策。相较于机构的正式照护,家庭照护多由配偶和子女提供,更灵活、更温馨、更受老年人欢迎,也更符合安徽省未富先老的省情,但这并不代表它是没有成本的。这种成本首先体现在经济上,一方面是老年人的照护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支出,比如评估费、检查费、营养保障费等,另一方面是照护者因照护老人产生的经济损失,如误工费、误时费等。忽视这种成本支出,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次优分配,不利于社会公平。因此,政府在出台相关家庭支持政策时,应将这种家庭照料成本考虑进去,逐步建立家庭照护经济补贴制度。

(二)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家庭照护尽管有灵活性、温馨性,更符合当下养老省情,但相对于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来说,专业照护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家庭照护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家庭照护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目前安徽省的养老照护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一线从业人员,尚未扩展到家庭照护人员。未来可以借鉴上海市的“老吾老计划”,开展我省的“家庭照护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照护服务为首要核心内容,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轻度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照护能力提升辅导。

2.以健康教育、心理支持为重要内容,构建健康风险防御体系。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等内容基础上适当扩大培训范围,优化授课内容,根据照护对象特点及疫情防控形势相应增加疾病防控知识、危机干预以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相关消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内容。

3.居家照护入户指导服务。评估老年人家庭的实际服务需求,并能够根据评估结论提供相应的个案服务。考虑到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上两点可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试点实行,然后逐步构建符合安徽省情的家庭照护支持政策。

(三)加快立法进程,从法律上保障子女照护老人时间。我国目前的法律多是强调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以及不履行这种义务产生的法律后果。比如《民法典》第二十六条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对于不赡养老人的,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安徽省尚未发布正式相关法律条例,将照护人的照护时间保障写进立法条例里。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子女甚至无法在老人生病住院期间长时间陪护老人。

时间缺乏的直接结果是影响到子女与老年人的交流沟通、看望老年人的次数,以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而这三者都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7月26日,安徽省司法厅公布了《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老年人在患病住院期间,子女所在单位应支持其护理照料老年人,给予适当陪护时间,独生子女陪护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20日,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不少于10日。”[1]《意见稿》的发布表明政府相关部门已经考虑到了子女照料老年人的“时间难”问题,但还仅仅局限在在老年人生病住院期间,未来可以考虑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子女照护时间难写进《条例》,从法律上保障照护难点、痛点、堵点,加大老年人子女照护时间,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猜你喜欢
主观状况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