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创新能力培养探究与实践
——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为例

2022-06-28 02:08赵爽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企工程造价创新能力

赵爽

(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工程造价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针对建筑领域的相关企业有效进行调研,并结合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构建“理实”“赛训”“校企”三种融合模式,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相融合[2],充分发挥“产—学—研”机制,发挥“校际校企共同体”协同育人合力,优化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工程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内容是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递进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动力、以工程要求为导向,充分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工程创新意识,围绕理论与实践、竞赛与训练、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以此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构建了“三融合、实践创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图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一)“理实”有效融合,增强创新意识。根据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结合建筑企业、监理企业、项目咨询公司等行业专家的意见,设置课程内容,并针对就业岗位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如,在《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指导法、角色扮演法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等。实训课程“理实”融合这一模块中,以目标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将案例教学与工程模拟有机结合,采用“实例讲授+角色模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图2所示。

图2 “理实”有效融合提升创新能力图

构建“理实”有效融合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以培养高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创新设计,由学生自己动手,推动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信息渠道。

(二)“赛训”有效融合,提高创新思维。工程造价专业的多数课程,都可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如《施工组织》课程,通过“参与互动+交流合作+工程模拟”的方式进行实训授课。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3]。《施工组织》实训课程中,在每个项目实践训练前,教师准时下达任务通知,学生做足准备工作;项目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具,身临其境,模拟工程;项目实践训练后,教师在现场或者通过微信群或QQ群进行答疑。通过几轮实践,发现运用此教学法进行实训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研究组织施工的方式,合理选择采购材料的方法,了解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进度要求、成本要求,并做出正确决策,准确完成执行过程,有效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竞赛这一推动助力[4]。在“赛训”融合这一模块中,教师充分运用BIM技术和BIM实验室,创建BIM团队,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构建出“赛训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学生成才提供了个性化的培育路径[5],有效提高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图3 “赛训”有效融合提高创新思维图

(三)“校企”有效融合,强化创新技能。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目前,相关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根据这一需求,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作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建立长期有效机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多元合作为主线,合理安排企业导师或其他院校外聘导师授课学时和授课方式,建立有效考核评价制度,工学结合,充分发挥共同体协同育人合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工程人才,推动工程造价专业教育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通过毕业实习储备知识技能,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就业后可快速适应相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从而缩短见习时间、降低培训成本[6]。如图4所示。此外,专业课教师依托校际校企共同体协同育人平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图4 “校企”有效融合强化创新技能图

(四)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比如,在《施工组织》课程中,将“模块梯度教学法”与“三层次实践教学法”相结合,对理论内容合理规划若干个知识模块,形成层次递进的知识梯度,实施层次递进的“模块梯度教学法”,实践过程中实施“三层次实践教学法”,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模块化+案例式”教学法,课前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内容是否涉及工程岗位任职要求。若涉及岗位任职要求,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划分角色或按管理集团的基层人员、中层人员、集团管控人员划分角色,以竞赛方式进行;若未涉及岗位任职要求,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借助于模拟环境,引导学生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关键要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其他课程,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安装工程估价》《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CAD制图》《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均可采用“模块梯度+三层次实践”教学法或“模块化+案例式”教学法。

(五)创建“虚实一体化”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人才至关重要。虚拟仿真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预习、虚拟操作、提交报告、完成考试考查、自动评测等环节,教师线上进行辅导或答疑,实现“虚拟演示+网上操作”教学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充分结合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内容和特点,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选取典型应用案例,围绕其真实的工作过程,完成《施工组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等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有效地强化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操的融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拓展了学习时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实现线上线下学习协同管理,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根据工程认证要求,构建“三融合、实践创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运用“模块梯度+三层次实践”或“模块化+案例式”教学法,创建“虚实一体化”环境,将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相融合,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技能,提高工程创新能力。发挥“校际校企共同体”协同育人合力,以教学创新为主体,学科竞赛为推动助力,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平台,构建产出导向学习方法,优化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快“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就业单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工程造价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程造价之旅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