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与真学习:基于学历案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策略

2022-06-30 11:49田国华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本课学历

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大家讨论与探究的热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对深度学习的界定是:学生基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1]实现深度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笔者认为学历案是一种有效载体,结合统编历史必修《中华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国家》一课的若干教学片断(以下简称《中华文明起源》),从“在学习”与“真学习”的维度,谈谈学历案在实现深度学习中的价值,以求教方家。

一、在学习:学生投入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在学习”即学生投入学习,它的反面是疑似学习或游离学习。深度学习生发的重要前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学习的经历,能够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够感悟学习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学历案的深度学习策略,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经历“在学习”的过程,提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

1.基于学生立场,设计专业方案

学历案总结了以往教学方案(如教案、学案等)经验的基础上,为寻找促使教学方案专业化而进行的努力。与教案的“教师立场”和学案的“内容立场”不同,学历案更注重学生立场和评价立场,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份规范学历案的基本要素有“学习主题/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练习”和“学后反思”六项,其中“学习目标”是学历案的灵魂。确立学习目标,应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资源等要素,并能基于学生的认知,以便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进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华文明起源》一课,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课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特征。笔者侧重于涵育家国情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课魂“感受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与传承”[2],并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是“通过中国史前古遗迹分布图,能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进行时空定位,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提升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同感。”在叙写这个学习目标时,笔者使用了“通过”“了解”“提升”等词语,涉及学习的资源要素、知识与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素养提升的期许。同时,这段文字的主语是学生,这些内容就是写给学生的。学生在阅读此目标时,宛如直接聆听着老师的娓娓道述,也就能清晰地了解此环节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知道“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随后,学历案还为学生设计了“我如何知道到哪里去了”的问题,即评价任务。在学历案的设计中,一个评价任务对应一个学习目标,并紧随其后,然后再呈现学习内容,就实现了评价任务前置,能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重要性。学生阅读学历案,就能清楚地知道: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该目标是否达成?例如,评价任务一(对应学习目标一)的探究有三个活动(“填一填”“分一分”和“说一说”,具体内容见下文阐述),学生完成活动的程度是评价实现目标的重要依据,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明确学习任务,经历学习过程

学习是人的本能行为,与生俱来。高中生更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历史教材,思考历史问题。但他们的学习相对比较碎片化,具有浅层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学历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性方案,可以更加清晰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利用学习资源,经历学习过程。

本节课,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如任务一是“时空定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特点”,并设计了活动探究一:

(1)“填一填”:将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填到右图相应的位置;

(2)“分一分”:对地图中出现的古文化或遗址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3)“说一说”:尝试解读中国史前文化的特征。

此环节的学习,有目标,有任务,有活动,有挑战,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投入到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之中。

3.关注学习差异,提高学习适应

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只关注学习的“差”而忽视了学习的“异”。也正是没有处理好“异”学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学得“差”。学历案强调的“在学习”,是要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在编制学历案文本的时候,教师会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异学习”的问题,以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中华文明起源》一课,笔者设计的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以良渚文化为例,掌握国家初始形态形成所必备的重要条件”,并为学生准备了一张《良渚古城考古示意图》(图略),并设计下列活动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良渚古城考古示意图》,选择并完成以下一个学习活动(任选其一):

(1)学习活动一:观察示意图,从良渚古城的整体布局中,你发现当时有哪些重要的社会现象?

(2)学习活动二:良渚古城墙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恩格斯曾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请查阅网络资源,结合古代城墙与氏族的特点,谈谈对恩格斯这句话的理解。

上述两个选择性学习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习活动一侧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提炼的能力,学习活动二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本课是在历史专用教室授课,学生人手一个Pad,可以直接链接网络查询资料)和文字史料的理解能力。从程度而言,前者难度低,后者难度高且更具综合性。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致于使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

二、真学习:学生真实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在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突破虚假学习、浅层学习的桎梏,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以促进每位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1C0C11B8-032D-47ED-8878-3ADC1056112F

1.让学习“看得见”:实现学习方式的具身化

现代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学习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强调要将身体引入认知过程,重视“人的身体活动、情绪体验与环境之间交互活动对认知的重要影响”[3]。学历案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与体验,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只要听懂即可”的观念,不仅让学生在听中学和看中学,还要引导学生在说中学、做中学和悟中学,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多感官的体验、探索、实践与感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中华文明起源》一课中,基于具身化的学习要求,笔者在编制文本和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很多“看得见”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悟智慧。主要表现为:

(1)时空定位史前时代文明遗存时的“填一填”“分一分”和“说一说”(本课采用技教融合的授课方式,实际课堂上,学生非常聪明地将“填一填”改为“连连看”的方式,更快捷,更方便)。

(2)借助网络资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索重要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与提炼(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交流、提炼、汇总,实现深度参与)。

(3)观看《大克鼎》视频,并能说出该视频涉及到的西周重要制度。

(4)研读教材与史料,以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勾勒西周各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少,学生动得多,且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呈现在师生面前,让大家“看得见”,也为教师的适度介入、评价和引导奠定了良好基础。

2.对学习“评得准”:将评价镶嵌于过程之中

学历案教学的重要特征是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在设计目标的同时,就在设计评价任务(目标如何达成)。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更是注重评价的适切性与持续性,结合学生“看得见”的学习活动,持续不断地镶嵌着评价。学习一段,评价一段,再学习一段,再评价一段,每一步评价都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并且,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学历案的教学会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有群体评价,也有个体评价,有量化评价,也有质性评价,有形成性评價,也有终结性评价等。

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中,笔者基于学习目标,设置了相应的评价环节,主要表现为3个活动探究和2个学习思考。历史学科的课堂评价,不能简单地仅用试题来衡量,更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以“思考”“讨论”“画图”“连线”“列表”和“口头表达”等方式加以呈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适切的评价,或进行适度的追问,以引导学生加强对该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要尽可能尝试生生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互评的功能。如对古人类遗址分类和绘制西周制度概念图环节中,在学生呈现答案后,笔者向学生提问:

(1)大家觉得该同学的分类如何?请阐述您的观点。(如果认为该同学分得好,那么好在哪里,请点评;如果认为该同学分得不好,那又应如何改进)。

(2)请同学们对该概念图进行点评,建议从位置关系、箭头、辅助文字、逻辑架构等维度进行分析。

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激活课堂的氛围,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使学习“悟得深”:实现对学习的自我管理

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会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与收获。所以,学历案将“学后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既是对课堂学习的诊断与梳理,也是对课外学习的拓展与延伸,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指导、监控与管理,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与系统化。

当然,反思也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技术性行为,“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如何评价反思”等,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性方案,学历案在“课后反思”环节,尝试为学生编写“指导语”。

以本课为例,笔者为学生编写的指导语是:同学们,本课的学习主题是“回望中国从史前时代向文明时代的演进历程”,请尝试画出本主题学习的结构图(框架图)。有了这样的指导语,学生就能明晰反思的方向和内容,就会去提炼本课中涉及“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要素,以线条、圆圈、箭头等符号加以勾勒,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架构,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结构化”[4],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涵育学科素养。

总之,学习永远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通过设计学历案,引导学生更多地经历“在学习”与“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效载体,也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探索提供一种值得研究的路径。

【注释】

[1]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页。

[2]田国华:《心中有情  目中有人  手中有法》,《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6期,第47页。

[3]叶浩生:《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87页。

[4]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7页。1C0C11B8-032D-47ED-8878-3ADC1056112F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本课学历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