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工作中心理剧的应用

2022-06-30 05:37成秀娟张猛
家长·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剧调节情绪

成秀娟 张猛

学生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环境与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学生情绪、行为的主要因素,加上教师对学生情绪、行为等方面问题的教育意识不足,未能有效干预和影响学生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的形成。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含义早已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教授和道德塑造,开始具有更为立体、丰富、多样的内涵。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踏入青春期的“门槛儿”,身心成长驶上了“快车道”,表现得比之前更有个性和更有自我意识,也难免会产生诸多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这对小学高年级教师而言既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种障碍,也是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疏导、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剧是一个在国内教育界尚属新鲜的概念,通常指对具有一定情节内容和故事成分的社会场景式或文学式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以此对扮演者的心理认知和心理、情绪问题进行矫正性构建和解决的心理疏导、矫正手段。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对社会、自我的认知逐渐产生较大改变,普遍表现得更乐于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及优于他人的各项条件,同时对异性开始萌发好奇心与接触欲,并且在遇到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与支配,常常会导致一系列管理和学习问题的出现。过去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矫正工作大多通过口头劝导的方式开展,不仅成效比较缓慢,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还极容易出现反弹现象。相较而言,心理剧具有更为多元化的优势,更适合小学高年级教师用来优化学生情绪调节的工作成果。因此,本文将结合小学高年级常见的情绪问题,研究心理剧在情绪调节方面的应用策略,为小学教育提供参考。

一、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工作中应用心理剧的优势

(一)更具有心理引导效力

学生行为对其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当学生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时,需要通过家长或教师的引导,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导致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多种,无论哪种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学校或社会教育有效避免。因此,通过上述角度研究学生行为和情绪问题的转化策略十分必要。教师要提高学生情绪发展与行为拓展的成效,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逐步改善学生成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使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积极配合教师,团结同伴,感受良好情绪带来的深远意义,加快学生成长发育的速度。同时,很多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常常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分析问题,或者大谈特谈一些“大道理”。这种疏导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认同,无法让学生获得重新审视、思考个人心理问题的真实背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并不大。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空谈式的心理疏导非常容易让教师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在缺乏相关线索的前提下贸然下定论,这就有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心理剧的设计和表演均需要一定的故事情节,而这种情节的出现是以日常生活为基本依托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心理剧展开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小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剧中场景、角色和事件的现实性与代入感,让自己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十分有利于学生心理的自我认知和调整,也能让教师的疏导工作更具作用基础。

(二)更具趣味感和吸引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于一板一眼的宣讲式教学常常不太感兴趣,反倒是更具参与感的趣味活动更能博得他们的青睐。如果按照传统模式采用语言劝导的方法进行情绪调控和心理疏导,小学生首先会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方式感到由衷的倦怠和麻木,无法静下心来聆听。其次也很难将话语中的内容联想为形象、具体的场景,让自己的参与体验只能停留在二维乃至一维层面。心理剧不单单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它更是一种融合了肢体表演、语言表达、场景布置以及服装、道具运用的综合艺术活动,这对小学生而言既新鲜又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不但可以转化为引导学生实现情绪调节的动力,其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剂。

(三) 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11~13岁的青春期,一味采用“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疏导效果,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部分教师在学生行为、情绪等方面教育理论掌握相对较少,日常忽视了专业学习,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当学生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或不良情绪时,难以及时给出引导,以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采取差异化的引导措施,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积极情感等方面教育方法的掌握,使学生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因为,受家庭生活环境、性格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心理脆弱、自尊心强,如果在说教教育时,没有顾忌学生的感受,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剧对人物、故事的一种演绎,它可以呈现各个角色的心理独白、思想情感变化,并且通过音乐旋律、灯光景色,营造贴合剧情的氛围,以此增强情节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相比说教的方式而言,心理剧的思想观念渗透是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的,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非常適用于调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

二、心理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心理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直接影响

通过心理剧干预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能使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得到提升,心理剧对小学高年级情绪调节能力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想和心智开始成长,学生开始面临学业压力、与他人相处交流,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与同学争执吵架、学习遇到困难等,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一般在出现这些问题后,班主任会通过语言疏导教育,但在教育调节过程中,常常会站在主观视角,一概而论地教育学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调节工作实效性并不高。因此,发挥心理剧对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通过排练过程、表演环节,利用每一个交流和展示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的情绪释放和情绪表达,可以达到较好的心理调节效果。4E7ABBBF-654F-4F2E-BAF1-395A23B0BEB4

(二)心理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间接影响

心理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剧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提升班级整体的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心理剧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治疗手段,为心理剧的成员建立了一种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有长期的社会功能。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步入家庭生活舒适圈的关键一步,做好正确的引导教育、调节工作至关重要,对学生未来成长而言也是受益匪浅的。同时,无论是从素质教育需求来看,还是学生成长规律考虑,发挥心理剧的间接作用都非常必要,通过心理剧的舒缓和引导,帮助成员宣泄负面情绪、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情绪调节,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生活和学习。

三、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工作中应用心理剧的具体策略

(一)对剧本表现内容进行恰当设计

心理剧能否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疏导产生预期作用,关键就是看剧本的内容是否设计得恰当。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设计心理剧本前,应先进行如下三项工作:首先,要对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做一番调查,了解每个学生近一段时间来遇到过什么样的烦恼,在學习或生活上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和同学、父母或教师之间产生过什么样的矛盾;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调查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爱好,假期喜欢去哪些地方从事什么活动,对什么样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最后,要融合学校和本班的个性化元素,如学校的校训、班级的格言及班主任寄语等,梳理情绪调节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在倡导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主体的情况为中心,优化心理剧剧本内容设计,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情绪调节方法作为有机成分融合到剧本的细节中,让整部剧变得更有主观代入感和现实表现力,确保剧情内容契合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需求,有助于提升情绪调节质量。

(二)对剧本故事情节进行科学安排

既然是“心理剧”,那么必要的故事情节自然是少不了的,这也是心理剧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成分所在。因此,心理剧故事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必须具有教育、调节的作用,否则会失去情绪疏导的意义。小学高年级教师对心理剧故事情节的安排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第一,要广泛结合优秀电影或话剧剧本的常规结构,在剧本前半部分做好人物形象刻画、故事背景交代、人物关系搭建及故事主线铺设等工作,让剧本获得好的表演基点;第二,要准确处理矛盾点,选择故事的后半部分让主要人物都能根据情节的发展而获得登台的机会,从而创造更多的矛盾点,让故事更有张力;第三,情节的安排应既符合客观逻辑又打破传统思维,让学生在观看时产生足够的新鲜感,不至于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紧紧抓住学生的观剧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达到精准的情绪调节作用,有效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突出角色设计的现实反映性

要想追求心理剧表演产生最大限度的客体感染效力,剧中角色的设计就务必突出更强的现实反映性。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多还比较缺乏成熟的思维联想能力,比较习惯于用“短、平、快”的思路处理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内容。针对这一点,小学高年级教师应从更大程度上拉近剧中角色和现实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让二者具有更多、更强、更深的相似属性,甚至可以代入一些取材于现实人物身上的标志性语言、外貌或动作特征,借此增强学生观剧的主观感受及后续的自我心理代入。比如,假若班中有两名关系本来很好的学生因为一件琐事而反目,那么教师在设计角色时就可以参考这两名学生的行为或语言特点,将这些特点巧妙融合进两个角色的对白和舞台动作上,甚至可以通过服装、道具和化妆的手法表现。但是,在参考故事原型角色形象时,要注意这一行为的分寸,不能过度丑化或美化角色形象,以免学生产生消极的过度解读或片面联想,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基于心理剧的教育目的,在设计剧中角色时,可以增加一些正能量的精神元素,或渗透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提升剧中角色形象的对比性,也能优化心理剧的内涵。例如,在设计有关学业压力方面的心理剧时,选择一些正面的角色形象,宣扬乐观的、积极的学习形态,塑造努力、自信的人物角色,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呈现人物坚持不懈、乐观积极的思想,有效调节学生正视学业压力大的情绪,鼓励学生砥砺前行、勇敢前进。

(四)以心理剧编演为契机创设良好的沟通、合作平台

绝大多数小学高年级教师都能认识到心理剧对于调节学生情绪、疏导学生心理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却很少能意识到心理剧活动本身也是一次完成、优化学生心理工作的宝贵契机。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剧本构思、道具准备、舞台布置、剧本排练还是正式演出,心理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密切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磨合,自己则给予一些必要的协助和指点,让学生能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增进彼此的合作、友谊和默契,使大家能在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状态下实现情绪和心理的积极转变,这对心理剧活动效果的最终取得和优化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情绪调节工作中来,还能让设计内容更加契合学生情况,有助于提升情绪调节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比较积极的姿态过问学生的准备进度,表现出自己对这些学生的信赖、器重和欣赏,用这种办法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信心和获得感,以便从另一个角度完善学生情绪调节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最终成果。

四、结语

心理健康是人得以拥有良好生活体验的基本前提之一,心理教育则是现代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积极研究并灵活运用心理剧这种富有趣味性、参与感和引导力的心理矫正手段,有效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解决心理问题、调整精神状态,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认知,通过这种手段为学生今后的健康生活、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也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宋行军)4E7ABBBF-654F-4F2E-BAF1-395A23B0BEB4

猜你喜欢
心理剧调节情绪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浅析校园心理剧治疗对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影响
浅谈运用校园心理剧解决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探析与实施模式
情绪认同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